【编者按】在持久的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浴血奋战,流血牺牲,多少中华儿女血洒疆场,留下千古绝唱。然而,一支不直接参与征战和厮杀的部队,却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晋察冀的命运,聂荣臻说:“没有他们不行。”这就是战斗在晋察冀后方的广大军工,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奉献,让这硝烟弥漫的战场盛开出最美的胜利之花。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晋察冀老军工—张宗奇先生的回忆录,一起了解下这些战斗在晋察边区后方的巾帼英雄。【编者按结束】
案头的照片总是把我带回到那个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照片上是我晋察冀军区工业部一连女战士,拍摄于1945年日本投降前的两个月。当时形势好转,为了留下靓丽形象,她们精心梳妆并拼凑了最好的服装。照片掩盖了她们在战争时期的艰难困苦和危险,但掩盖不了她们对的胜利信心和对自由幸福的美好向往,给我们留下了心酸和崇敬的回忆……(1945年一连女战士的照片,数年前投稿未返还。)
那是在抗日战争中期,也是抗日战争最残酷、最困难的时期,我军区工业部新建立了一个生产无烟火药的工厂,自己生产子弹和烈性炸药,是一个保密单位,番号叫一连,内部叫化学厂。有连长、指导员,共有200多人,近一半是女同志。她们大都是刚离开家乡的农村姑娘,年龄最大的20多岁,最小的只有十四五岁,在父母面前还是撒娇任性的花季少女。为了抗日,她们情愿钻进深山大沟,在困难和战火中贡献自己的花样年华。她们接触的硫酸、硝酸、乙醚、硝化棉、雷汞、雷银等都是一些有毒的危险品,又是土法生产密封不严,到处充满了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气体,没有任何劳动保护。吸入这些气体时,喉咙就像吃了辣椒面一样疼痛难忍,憋得两眼冒火花,昏头胀脑。有的同志呛得吐血、昏倒,有的被呛得连连咳出血丝,导致气管炎。可是这些并没有让她们退缩,反而更激发了她们勇敢的工作热情。
宋改子是个14岁的小姑娘,工作积极,活泼可爱。哪里有脏活儿、累活儿、危险活儿,她都会抢着干。她经常被呛得咳出血丝,但从不叫苦,总是面带笑容,像没事一样,经常受到连长和指导员的表扬。
硝化棉班的工人在生产硝化棉。一次,张淑珍同志刚把浓硫酸和硝酸兑好,倒入缸中,顿时大量的二氧化氮气体冒出。偏不凑巧,突然下起雨来、装硝化棉的大缸没有加盖,雨点掉进缸里,硝化棉冒起了黄烟,眼看就要着火了,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她顾不得呛、爆炸的危险,一个箭步跑上去,奋不顾身地脱下衣服压到冒烟的硝化棉缸口上,防止雨水继续滴入,用衣帽盖住酸缸,救下了邻近十几缸硝化棉,保护了抗日军用物资,避免了一次事故,保证了生产的顺利进行。
硝酸班的王淑芝同志17岁,是一位长得白净漂亮的女孩,在工作时因容器破裂,浓硝酸从她脸上流到脖子上,当时就痛得昏了过去。她那青春漂亮的面容被毁,伤好后又继续回到硝酸班工作。
雷管班的张美金同志,制雷管时被炸断了右手食指。还有的同志在生产中,至残或失去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
但是,毒气呛不倒英雄的中华儿女,在那顷刻之间能把石头和钢铁变成粉尘的硫酸、硝酸面前,更显示了她们的坚强勇敢。酸液溅到手上、脸上如火烧刀割般的疼痛,但她们都咬牙忍受。长期酸烧、酸熏,她们的手被烧得橡树皮一样粗糙,皮肤都变了颜色。在困难、危险面前,她们更坚强勇敢,她们说,“为了抗日我们什么都得豁出去。”
永远不会忘记的是女工明毅大姐。她是华北联合大学分配来的。在女工中,她算是有文化、有知识的人,在工友中有较高的威望。记得有天夜班,她因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呛得吐了血,呼吸困难,躺在地上喘的动不了,同志们把她扶到外边场地上,让她呼吸呼吸新鲜空气,然后准备送她回宿舍休息,可是她拒绝回宿舍,只在外边休息了半个来小时就又回到车间继续工作了。她看到同志们都困了,说:“同志们,我给大家唱个歌,提提精神好不好?”“好!”同志们都表示欢迎,因为她常用歌声鼓舞大家的精神和干劲。“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她的歌声优美动听,富于感情,同志们都被她那歌声所感动,又被她那坚强的毅力所激励,振作起精神,投入生产。
在1943年“五一”反围剿后,这个厂转移到阜平县一个山高沟深人迹罕至的地方——齐家庄户。为恢复生产,要盖几十间厂房,男同志采石运木,女同志去背黄土。盖厂房的地方没有黄土,要到五六百米远的对面山腰去背,像挖煤一样一点点地抠,再用布袋装满,从崎岖的山道上背回来。为了尽快建成厂房,她们相互激励,进行背土比赛,一天要背几十个来回,只用了五六天时间,就备足了建厂用土,厂房很快建成投入生产,为前线源源不断送去质量优良的火药、子弹。
那时她们所有的东西就是一床棉被,一年发的一身棉衣和一身单衣。除此而外,连梳子都没有,更谈不上什么镜子、香皂、擦脸油等化妆品。她们住的是低矮的石头房和草棚,睡得是土炕和地铺,十几个人挤在一起。吃的是小米饭、豆芽汤。长年如此,许多人都得了夜盲症,无药可治,只好上山挖野菜吃。等夜盲症好了,浮肿又来了。衣服被酸烧得破烂不堪,没有破的也被酸熏得一碰就碎。硝酸班有位女同志在院内刚想坐下,一不小心,裤子一下子绷开了,只好坐在原地不动,等别的女同志找来草绳子绑好裤腿才回到宿舍。衣服破了没有布补,只要找到一块布,不管新旧、不管什么颜色,补上就好,不少同志衣服袖子和裤腿都被酸烧掉了。即便是这样的条件,她们依然坚持学文化、学政治、学技能,从不识字,不会看温度计、比重计,到学会了化学符号、分子式、化学方程式,熟练地掌握了生产技术,有的当了班长、有的入了党。庞秀玲同志表现突出,被评为劳动模范,光荣地出席了晋察冀边区的英模大会。
1944年11月,美国一个军事考察团到这个厂参观,看到了这些女军工在这样困难的条件下,长期困在大山沟里,环境这么恶劣,穿得这么破,但个个情绪高涨、斗志昂扬,用土方法生产出这么好的军工用品,竖起大拇指说:“你们是奇迹,你们是真正的英雄!”
1944年年底,晋察冀军区唐延杰副参谋长在军工部为全体同志作形势报告,几个连队均按时到达整齐地坐好等待着化学厂战士的到来。化学厂路远沟深,当这支服装不整大多是女工的队伍出现时,在场的队伍先是惊呆了,随后是一阵热烈的掌声。这掌声不是耻笑,而是敬仰、是同情。这队伍衣着破烂,补丁颜色杂乱、棉絮外露、布片飞扬,但队形整齐、精神饱满,显得光荣和骄傲。军区首长也感动了,他没有批评她们迟到,反而站起来,恭恭敬敬地向她们行了一个军礼,大声向她们说:“向光荣的军工同志致敬,人民不会忘记你们,你们的牺牲精神和对革命贡献,将永远载入抗日战争的史册!”
我们这些军工女战士女职工,不过是抗日战争中女战士的一小部分,是亿万中国妇女中的一朵浪花,这无数的浪花汇聚成了汹涌澎湃的巨浪,抗击着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为中华民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那个物质极端匮乏的年代,在敌后为抗日制造军火的女战士女工们,以坚强的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用自己的行动唱响了一曲可歌可泣热爱祖国的民族之歌。
作者简介:张宗奇,1926年生,1938年参加八路军时12岁,1942年调入晋察冀工业军区化学厂到全国解放,参加硫酸、硝酸、无烟火药的生产。1950年在包钢厂工作至今,离休前,任包钢教育处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