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新闻类>>特稿精选>>正文
韩军:大鹏大势大风歌——朱日和“沙场阅兵”有感(组图)
2017-12-13 09:39:47
作者:韩军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收藏】 论坛
分享到:0

    公元2017年7月30日,对朱日和来说无疑是个大日子。是的,这是一个将永久载入史册的日子。这一天,我们党、国家和军队的最高领导人,第一次踏上这块蒙语意为“中心”的神圣热土;检阅了被誉为英雄军队的三军将士;在这里向全世界(当然也包括敌人)庄严宣告:这支饱经沧桑的强大军队,将坚决捍卫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打败一切敢于来犯之敌;将向着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方向,以无坚不摧的磅礴气势砥砺向前!等等,等等。这些都足以让朱日和名扬四海,名垂史册。

    今年,恰逢朱日和合同战术训练基地迎来六十周年华诞,它已由昔日荒漠的戈壁滩,变成硕果累累的现代化演兵场,这是前所未有的辉煌。它将告慰为它的诞生、成长、壮大,而坚贞不渝付出艰辛的两代装甲兵人!告慰六十年来曾在这块沙场上磨砺过的成万、成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坦克兵们!

    在今天,军人节日里,我们很怀念他们,怀念那些成千上万的第一代装甲兵人,怀念他们为人民装甲兵所开创的不朽业绩,向他们致军礼!

    苍天有眼,请让那些已逝去的装甲兵的先人们、开拓者们、父辈们看看,朱日和今日光焰万丈的辉煌。我们用心都会从不同侧面,看到我们的父辈们的微笑。

    (一)

    朱日和以及朱日和演习场与装甲兵两代人有着永生难忘的情节。在军委装甲兵大院里生长的孩子们,大约在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都吃到过黄羊肉吧,那就出自于朱日和。1957年原军委装甲兵司令员许光达大将与内蒙古自治区主席、内蒙古军区(大军区职)司令员兼政委乌兰夫上将,商定在内蒙古中部四子王旗与苏尼特右旗跨旗界的地方,划出一块1000余平方公里的区域,作为装甲兵部队的演习场,可满足一个坦克师规模的进攻演练。由此诞生了朱日和演习场,定为正团级单位。按照军委装甲兵老一辈讲,俗称内蒙靶场。除此之外,军委装甲兵还管辖一个阳坊靶场。同样,生长于军委装甲兵大院里的孩子们,在文革初期停课期间,被组织到阳坊靶场进行集中军训。让人不可思议的是,阳坊这个地方在八十年代以后因涮羊肉而闻名,恰恰这些羊肉大多源于朱日和及其周边地区。这个场地,为驻京周边的坦克部队,装甲兵所属的几所院校,提供坦克战斗射击保障。它还曾作为我军装甲兵的一个窗口,七十年代以来曾许多次为外国外军首脑及军事代表团,进行军事表演。担负表演任务的正是,我曾服役过的那支负有盛名的坦克团队。

作者韩军在朱日和驻训时的照片

    从地理位置上讲,朱日和地处内蒙古中部,乌兰察布市(集宁)与二连浩特市连线之间,是集二铁路线(集宁至二连浩特)的一个车站名,属苏尼特右旗下辖的一个镇。为内蒙古草原,海拔约在1200米左右,整个地区大多是戈壁沙漠草原地,水源稀缺,老百姓以畜牧业为主。当地特有一种野韭菜花,而盛产著名的苏尼特右羊,一直是北京,乃至华北地区涮羊肉的首选。闻名于世的老字号北京东来顺,它的羊肉就来源于朱日和地区。

    朱日和镇相距朱日和演习场约二十余公里。最初的新、老场部,位于察汗敖包周围,这是演习场内相对地势较高,又有水源的地方。距赛罕塔拉(苏尼特右旗府)约六十公里,四子王旗一百二十公里,距二连浩特市近一百九十公里,集宁三百二十公里。察汗敖包就是一个高地,是一个由矿石、土和杂草混合而成的,大约有四、五个篮球场大小的一个高坡地。敖包的顶部建有一盏标示灯,即可标高亦可标定方向。最准确的标识方向要配合指北针使用,夜间还需结合北极星来综合判定。

作者战友芦继兵在察汗敖包上的留影。

    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那几年,有传言国家已勘明,朱日和场区内有一个很大储量的黄金矿脉,察汗敖包本身的矿石含金量就很高。那几年在新场部住,我每天或早或晚都要爬爬敖包,登高望远。每次都要看看敖包西北侧,被偷挖者逐步挖成的坑。据讲,他们总是利用夜幕偷挖偷运,还真有人练出了金锭,打出了首饰。

    演习场经过前三十年的建设,除可保障装甲兵部队师、团规模的合同战术演习外,还可满足装甲坦克分队战术和技术训练,尤其是能保障实弹射击训练。围绕察汗敖包,原演习场依据水脉走向,打了若干口水井,井井相距三到五公里,甚至还远些。围绕这些井,选择地势较高且背风的地方,盖了一些极为简易的平房(大多没有门窗)。驻训期间由部队首长机关、连队食堂使用。部队撤场后,则是放牧者圈羊的地方。部队入驻通常营以下分队搭建帐篷住宿,还需修建简易的坦克和轮式车辆临时停车场、弹药库和厕所。厕所多为凹地式,有女兵时还需要搭建围栏。这些住宿生活条件虽艰苦了点,但十分广阔的训练场,则对驻守内地的装甲兵部队来讲,是可望不可及的。尤其在当前训练场地缺乏,已严重阻碍着部队战斗力的生成和发展,则显得尤为稀缺和珍贵。有外军报道,中国军队在这里建立陆军训练基地,眼光独到,一是地形很全,诸如山地、河流、丘陵、平原、沙漠戈壁都有;二是气象很全,风云雨雪,酷热严寒都有,据当地人称,白毛呼呼即风雪相加,黄毛呼呼即风沙相加;三是靠近边界,在这里练精的部队,也是戍边的支点。想到这里,我又为老一辈装甲兵人的高瞻远瞩、远见卓识而肃然起敬。

    (二)

    我们这一代军人,尤其是装甲兵人,特别是在北京军区坦克部队里当过兵的人,都与朱日和有着深深的情缘,有的会终生不忘。

    我有一位尊敬的老大哥陈济武局长(曾任北装作训处和军委装甲兵作训处参谋)告诉我:“不能忘记1975年初秋,郭副司令员带领我们一行人,到察汗敖包勘察了场地基本情况后,与军委装甲兵首长机关商定,安排部队轮流驻训。自此每年五月到九月,北京军区装甲兵二十多个团分批轮流,去朱日和完成在驻地难以完成的战术训练任务。军区装甲兵组成驻训协调指导机构,负责部队训练,我每年都在。”是的,朱日和在文革中曾停用很久,直到北京军区装甲兵郭应春副司令员(红军时期任过团长、坦克一师当过师长),带机关人员又重新启动了朱日和的功能,才使得这块沙场又热了起来。

北京军区装甲兵副司令郭应春在朱日和。

    从1976年以后,每年约五至十月份,这里都是马达隆隆、风尘滚滚、热闹非凡。一批批装甲健儿上演着,一幕幕生生不息、永不言败的“战争”剧。凡在北京军区装甲兵部队服过役的人,在装甲兵院校学习即将毕业的学员们,都多次到过朱日和驻训。最近十五年时间里,我陆军所有成建制的作战部队,还包括特种部队、通信部队、陆航部队,以及后装保障部队都或多或少到过朱日和,参加驻训或演习考核。应该讲朱日和在全军若干个大型训练场中,当首屈一指。

    请注意,重启朱日和,这是一个具有开创意义的决策,是对陆军部队建设产生重大而深远影响的决策。由此,北京军区的装甲兵部队率先实行轮流驻训,每年分三批组织,每二至三年安排一次。这种成建制、实装实弹、全要素、全过程的集中驻训方式,不仅解决了坦克兵缺少战术训练场的问题,还开创了一个暂新的组训模式。时至今日,几十年过去了,这种创新模式仍在传承延续,并为其它军兵种部队广为借鉴效法。

    (三)

    我曾在北京军区一支声名响亮的坦克部队,服役十三年之久,也曾随部队多次去过朱日和驻训。但真正了解朱日和、读懂朱日和,还是到军区机关工作以后。

    八一节后的一个早上,在原军委装甲兵大院里,我偶遇徐德章副院长(退休前为原装甲兵工程学院副院长),他已是步履蹒跚,白发满头的老者,我向他行了军礼,并祝节日快乐!随后我们聊起了朱日和。我与他是在朱日和相识的,也因为朱日和的经历而对他产生敬重。那是朱日和发展进程中相当重要的日子。1986年7月,我从装甲兵指挥学院中级指挥专业毕业,回到北京军区司令部装甲兵部报到,任作训处正营职参谋,分管的工作之一是合同战术训练。而装甲兵部队的合同战术训练离不开大型场地。由此,我便与朱日和有过很长一个时期的“过密”交往。大约在当年的十一月份,我奉命参加了一个临时工作组赴朱日和,代表北京军区从总参装甲兵部(原军委装甲兵整编后归为总参下辖的一个部)手上接收演习场。我们工作组带队的是军区司令部军训部训练保障处常伯兴处长。抵达朱日和时,总参装甲兵部的工作组已到,带队者即为时任总参装甲兵部军务装备处徐德章处长。尽管我入伍前曾在军委装甲兵大院生活过若干年,但当时却不认识他。在他带领的总部工作组里,见到了徐华和耿建国两位参谋。他俩都是从最基层坦克部队生长起来的优秀军人,而他们的父辈又同为装甲兵开创时期的第一代装甲兵人。其中,耿是我的发小学长,他从小也在军委装甲兵大院长大,后来成为装司大院孩子中为数不多的将军之一。两级工作组,两个带队的均为处长,可职级不对等。徐为正师处长,常为正团处长。徐的谦恭、包容、大气和镇定,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并为原军委装甲兵的干部素质而倾倒。使我永生难忘的是,在全体干部、战士和职工的交接大会上,徐发表了感人肺腑的讲话。说到朱日和要转隶,联系到原军委装甲兵机关的情怀,联系到许光达、黄新廷两任司令员所付出的艰辛,他落泪了。这是一位中年汉子,职业军人的眼泪!他满怀激情,却难离难舍!那场面极为感人,令人心醉,心潮澎湃。也许我固有着装甲兵情怀,那可是与生俱来的血脉之承啊!正因为如此,我体会得更深一些。虽然已经过去三十年了,但至今令人难忘。一想到此,那情、那景历历在心。在朱日和转隶之后的许多年里,我才慢慢地了解和体味了朱日和的沧桑经历与深刻内涵。

原军委装甲兵司令黄新庭在视察朱日和驻训部队。

    (四)

    朱日和演习场划归北京军区编制后,一直列为军训部管辖的直属队。但由于场地使用最初主要是装甲兵部队,所以装甲兵部与其工作关系更紧密一些。演习场主任也从原北装机关干部中选择配备。汪定祥,湖北籍,一名文革前原第五坦克学校毕业的老装甲兵,出任了朱日和接收后的第一任主任。那几年,我与汪主任的联系是很紧密的。这不仅仅是因为开展好我分管的工作所必要,还因为他是一位严谨、善于负重,令人尊敬的老坦克兵;一位对工作、对人都很负责的兄长。还有,他还是我学会汽车驾驶的非专业教练。他的驾车技术,尤其是在草原地的驾驶手艺,与他的为人一样,很精细、很体贴。也正是在他的督促指导下,经过几年部队驻训,才使得朱日和场区界限逐步明朗,加以确立。使得偌大场区的植被得到最大可能的保护,为日后朱日和的发展稳定了空间,维护了良好的自然环境。他是一位值得尊重的装甲兵人。

    我与朱日和的过密交往,就始于汪主任在朱日和任职的那几年。军区机关每年底都要组织新年度军事工作筹划。在此期间,我要依据驻训记录,提早拟出装甲兵部队来年赴朱日和驻训的计划。通常是在五月至十月,分三批安排,每批五至六个团,驻训时间一个半月。尔后逐一征求部队意见,在此基础上形成初步方案,报呈首长批准。最后以军区名义,正式作为新年度任务部署下达。

    每年大约三、四月份,我们要以军区司令部的名义,召集军区机关相关部门,相关驻训部队人员,召开朱日和驻训协调会。主要内容是,细步协调铁路输送、帐篷、弹药、油料、给养及装备保障等问题;明确驻训要完成的训练任务、关注的重点课目,场地使用划分,以及驻训要求等。每年都使我感到费心的是铁路输送和帐篷保障,这是一件需要用心、细致的工作,来不得丝毫差错。会后,我要形成一个详细的年度驻训工作方案,以此参照执行。

    好了,接下来就是届时实施全程跟踪检查督导。通常在每批部队入场前,我们(一般由部长或处长带领)会提前赶到朱日和,检查驻训相关保障准备工作情况,建立与铁路呼局军代表的联系。部队铁路输送专列基本上是停靠在朱日和或土牧尔台站,在这里检查部队卸载也是一项值得关注的环节。老的坦克部队与新改装的部队,即便它是王牌部队,会有很大差别,甚至有的会使你哭笑不得,无法容忍。说到底,这就是训练的差距。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呀!惟有学习与实践。

    (五)

    进入朱日和场区,犹如行走在“迷魂阵”之中,谁也不要轻言自己是“老码头”。当然,场区资深工作人员里有明白人,老马识途嘛。偌大场区既没有路,又无明显标识,有路,则不是长期坦克车碾压而成,就是草原路(当地人俗称大路)。八十年代以前,只有察汗敖包还算个固定标志,仅此一处。到了晚上更不可妄言“没问题”,或许老马也未必识途呀。刚接手朱日和场地的那几年,迷路的笑话数不胜数,一台车或几台车迷了路是常有的,甚至会有一支部队履带行军也要迷途啊!有的部队黄昏行军入场,首先到场部报到,尔后行军一夜也没进点,天亮后才发现仍在敖包周围迷转。

    记得,有一天晚饭后,夕阳还在草原地平线上,难得有个休闲时刻,K部长提出去看看成吉思汗墙的遗址。我用眼扫了扫旁边的邢克强处长(天津警备区兵种处)和欧阳维科长(原坦克一师作训科),得到肯定的目光。这两个人都是装甲兵的后代,欧阳还是大家之后,都是军中,至少也是装甲兵部队中的骄子。我想我们三个人如果跑错路了,岂不是大笑话。去时由老邢开车,趁着暮色很顺利。在城墙遗址处,想起了八百年前的成吉思汗,和他统领的强大铁骑,就是从这里扬鞭鸣号、驰骋远征,横扫了欧亚大陆,书写了史诗般的神话。大家彼此感慨一番,好有心得呀。余晖将尽,启程返回,欧阳维一路开,一路信心满满。不知不觉两个小时过去了,天已大黑,没有星星,迷失路途了。当时还没有手机,无法联络。我们三人都感到很丢人,商定凭感觉开吧。大约近二十三时左右,突然发现敖包顶灯亮了(在家里的同志发现我们仍未返回,点亮了标示灯),这才发现我们就在敖包不远的地方迷转。由此,成了以后几年朱日和传诵的笑话。

1979年夏,作者韩军和战友范鉮、张小军在朱日和训练场。

    迷途不归,这在当时朱日和经常发生,谁能说朱日和不迷呢?也许这也算作朱日和的“迷人”之处吧。

    能在朱日和场区内乘车奔跑,那必须要有一副坚强的“好下水”,否则不是心裂,脾破,入食倒流,就是几日无语。这说的是路途太颠簸,人难以忍受。人嘛,恢复几天即可,那汽车就麻烦了,因当时无处可修。那年,轮到坦克一师驻训,我与克强兄相约,一起从北京出发去朱日和。离京前,他显摆有了一辆看似较新的北京吉普。他亲自驾车时,我注意观察,方向盘在他的胸部稍下些。待近两个月后返京时,途经八达岭下山,我突然发现,方向盘上沿已经与他的鼻梁骨平行了。他还告诉我,驾驶座上已经垫了一个枕头了,真的一点都不夸张!当然驾车技术很重要,可朱日和的颠簸路,确实令人头昏,甚至无语。

    部队驻训期间的给养,主食早期全由本单位携带,后期由军区后勤部在赛罕开设军粮站解决,副食则需在当地购买。以团为单位,两到三天发班车,可选择去赛汗或土牧尔台。后来当地聪明的生意人,就会把蔬菜水果酒水饮料等,拉到场区周围来卖。再后来每逢部队驻训期,还有在场区周边开饭馆、商店、修理铺等等,十分热闹。部队油料供应,早期是协调军区后勤部在赛罕开设的油料站,后来则是定期到场区内定点服务。

    我敢说,大凡懂得朱日和的人,他一准都知道“闷倒驴”。这是一种内蒙古当地自产的高烈度白酒,其商品名为草原白。因它价廉,且含酒精度高,而深得牧区老百姓喜爱。我认识“闷倒驴”,还是在朱日和接收后的早年间。那时,草原上常会看到一群群羊,一群群马在放牧,平安,平静。稍稍留意就会发现这样的场景,只见羊马,不见人。牧者呢?走近观察,他一定是在一个朝阳背风的地方,铺盖着羊皮大衣酣睡,还一定能在他的周围不远处找到“闷倒驴”。那几年,与当地百姓接触,到牧民家做客,大多离不开大碗的草原白,那感觉还是很爽很爽的,就是烈啊。

    蓝蓝的天上白云飘,我想就是在很贴切地形容朱日和。有人说,朱日和的云很有韵味,很好看。是的,因为它立体、洁净,在光线作用下五彩缤纷,充满着生机与活力。白云朵朵,也有乌云遮日,尤其是在降雨时,那会另有不同心得。记得有一午后,我刚刚从演练区返回场部,有人指着朱日和镇的方向说了声,那要下雨。我站立片刻,望了望很近的天空上一块乌云,顿时想起有位老朱日和人说过,观降雨也是一种难得的享受。我即刻驱车去追赶那块紫黑灰色的云。明明是近在咫尺,却紧追不上。常言说,望山累死马。我还要补充一句:追云跑坏车。当追到乌云边缘时,那景让我震撼不已。N多条深灰色的擎天大柱在缓缓移动中,倾泻的雨如同瀑布之水,突然间人、车、地物等,均显得那么的渺小。

    (六)

    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中后期,那是国防和军队建设指导思想实行重大转变的时期,是军队建设、作战理论空前繁荣,空前发展的时期,也是我们这一代军人亲身经历并刻骨铭心的时期。新观念、新思想、新的作战理论,强烈地影响着国防与军队建设,也同样影响着朱日和的发展变化。

    我们庆幸,很值得庆幸,我们不仅参与、接纳、吸收着军事变革所赋予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理论,我们还拥有朱日和这块“锻造明天战争胜者”的砺石。

    合同战术训练,通俗讲就是师、旅、团首长机关或带实兵实装(或部分实兵实装),带有战术背景的演习与训练。这是朱日和每个驻训部队的重头戏,也是我们始终关注的重中之重。在军事变革大潮的影响下,借鉴发达国家军队的做法,我们结合朱日和驻训任务,开展了“合成营”的初步探索与尝试。这既拓展了合同战术训练的内容,也摸索了“合成营”的编组,指挥及战术运用。记得,那几年每每参加总部会议,肖贞堂部长(曾任总参装甲兵部副部长、兵种部长),总在强调“合成营”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宣传此举意义非凡。肖是那个时期装甲兵的“领头人”,是以坚定坚毅、大气包容、科学严谨、作风扎实,这些最典型的装甲兵干部特征的代表者。在他极具感染力的人格魅力带领和影响下,全军装甲兵涌现出一批具有砥柱作用的优秀军人,成为那个时期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领跑者。可不,时至今日,几十年过去了,“合成营”已有明显成效,不仅为装甲兵部队建设提供了遵循,还成为陆军部队作战指导、编组以及体制编制调整的依据。

    发生在八十年代中期的“百万大裁军”,是我军新时期军事战略指导思想实行重大转变的伟大实践,是我军历史上编制体制改革发展的重大调整。这个时期,装甲兵成军后第一次成规模地出现了坦克旅,这在人民装甲兵历史上是空前的。随之而来,坦克旅——这一新生初级战术兵团的作战、训练、管理、保障等建设,都是摆在我们这一代军人面前的现实而紧迫的课题。此时,我正在装甲兵指挥学院学习,特别关注了坦克旅,并把它的作战运用,作战方法,作为我的毕业论文的主攻课题。文中我吸收了“纵深打击”、“结构破坏”等先进的作战思想,提出了在合成集团军进攻战役中,坦克旅担任纵深突击群,运用“菱形式部署,发散式打击”的战法。这篇论文,在当年被军区和总参评为优秀论文。随后的第二年(1987年),我受邀参加了全军装甲兵“临潼会议”并获奖。会议期间,我与原六十三集团军作训处高在福参谋相识。我们一见如故,相谈甚浓。高是1969年入伍的老兵,来自北京卫戍区的坦克部队,历任过基层主官,当过参谋和装甲兵科长。他思想敏锐、文笔精炼、敬业守则,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才子”大哥。我们商议,可考虑利用朱日和驻训的时机,试试我论文提出的“战法”。用实兵演练去验证一种作战方法,对于创新作战理论十分重要。我很幸运,我有这么一个心意相通的“哥们”。我还庆幸我们得天独厚,我们有朱日和啊!报请领导认可后,我们相约先后在两个坦克旅驻训时,结合战术演习,做了接敌机动部署、机动选点突破、多路机动破袭等阶段的验证演练,收效满满,并写了论证报告。对此,我们记忆很深,很有成就感。

    (七)

    蓝军旅,现如今已是朱日和的一张响亮的名片,有人说它是中国第一支高仿真强军的蓝军部队,也有人说它是“朱日和之狼”,在全军屈指可数,赫赫有名。人类自有战争以来就有了战争准备,而准备战争的一项最基本最重要的活动,就是为打败对手、赢得战争而组织的军事训练。兵者说,治胜之道,无非是把握“敌、地、我、友、天”这五大要义。那么读懂敌军,则是组织打仗的首要因素。谁细研了敌军,找到了破敌命脉,谁就能立于不败之地。我想,这就是针对性、对抗性训练产生的初衷。发生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的海湾战争,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全新的美军,由此而引发了我军军事训练新的改革热潮。这轮改革带给训练领域标志性的变化之一,就是更加强调了实战化训练、针对性训练、对抗性训练和模拟化训练。这些新的思想,新的观念,直接冲击和影响了朱日和驻训。其中蓝军的这种探索和尝试,是渐进的,是在不断充实,不断完善中推进发展的。最初,我们是在训练之中加以强调,在安排驻训计划时,有意识选择一些驻训部队模拟蓝军。凭借朱日和基地日臻完善的导调、评估、裁判系统,逐步深化了组织带有实战背景,对抗性较强的训练。那几年在北京军区装甲兵部队中,模拟过蓝军部队的有许多家,基本都是临时性任务。弊端也很突出:不太像蓝军,或者是我们想象中的蓝军。经过若干年的摸索,在朱日和唱响蓝军这出戏的,当属张亮,李启发,张利带领的各自坦克部队。记得当年,军报和中央台军事栏目连续、醒目地做了纪实报道,在全军产生了震荡,反响很强烈。这些成功的尝试,至少对推动北京军区所属部队,实战化对抗训练的深入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北京军区司令部组织部队装甲兵领导观摩红蓝军对抗演习。

    如果与现在这支蓝军旅相比,那是有着很大差距的。由已闻名于世的满广志带领的这支蓝军部队,其专业性更强,底蕴更宽厚。这块砺石它成军于我军最老字号,被称为“装甲兵祖宗”的坦克部队,其前身是我军装甲兵初创时期的东北、华北坦克大队。就满广志旅长本人而言,也是长期在坦克部队生长起来的突出代表。有记者报道,“2013年一场思想的风暴,从内蒙古草原刮起,像尖刀剖开了中国军队战斗力建设顽症痼疾的病因。” 其背景,就是源于朱日和基地的那支模拟强军的蓝军旅,就在朱日和这块场地上,它大胜了各大军区轮番前来挑战的强师劲旅。也展示出它那“凶残、狡悍、善变、心狠手辣”的狼的属性,由此朱日和又多了一个附加词“狼窝朱日和”。

    想到了蓝军旅,想到了朱日和,它们都与装甲兵部队紧密相连,值得书写的人又都是那个时期响当当的装甲兵人。

    (八)

    有智者说,一个国家的崛起,一支军队的强大,往往发轫于一个时代变化的新拐点,往往离不开一场深刻的创新改革。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杨小冀:杨秀峰同志——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纪念杨秀峰同志诞辰120周年(组图)
·下一篇:无
·特稿:大鹏大势大风歌——朱日和“沙场阅兵”有感(组图)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韩军:大鹏大势大风歌——朱日和“沙场阅兵”有感(
特稿:大鹏大势大风歌——朱日和“沙场阅兵”有感(
特稿:年画为媒,开启传统文化传承新风尚——中国(
以十九大精神推动纪念周恩来诞辰120周年各项工作(组
杨小冀:杨秀峰同志——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
特稿:杨秀峰同志——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纪
常随喜、左艺:圣地红色摄影师常随喜《毛泽东在延安
特稿:圣地红色摄影师常随喜《毛泽东在延安》摄影展
“人民的好省长”——王昭同志诞辰100年纪念追思会在
赵朋洋:“人民的好省长”——王昭同志诞辰100年纪念
特稿:图说谁参加了叶选宁的遗体告别(组图)
特稿:痛悼李昭 怀念耀邦——李昭同志遗体告别仪式
特稿:深切怀念李昭同志 齐心同志送来花圈(组图)
特稿:董必武之子董良翮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宝山举行(
特稿:最后一位开国中将王秉璋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
特稿:老一辈革命家谭震林同志长子谭淮远病逝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粟裕大将夫人楚青遗体送别仪式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李讷携家人来毛主席纪念堂深情怀念毛主席(组图
特稿:“情满淮安”——日本松山芭蕾舞团首次来到
特稿:开国中将陈先瑞夫人王彦同志在京逝世(组图
特稿:贺晓明、林炎志等晋绥革命后代赴兴县迎17名
特稿:毛泽东亲属赴朝鲜祭奠志愿军烈士(组图)
特稿:毛主席机要秘书谢静宜在京病逝(组图)
特稿:高波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湖北红安举行开国上将王建安诞辰110周年纪念
特稿:季振同黄中岳冤案始末(组图)
特稿:红西路军后代2017年新春团拜会(组图)
特稿:《共和国将帅肖像油画集》及画像赠送仪式在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
我要啦免费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