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年前的那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无疑是南京人心头永远的痛。扩建后总占地111亩、建筑面积约25000平方米的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宛如一块凸显的大伤疤,让人触目忆难,触目生悲。门外用30万人的血泪调和历史的尘土塑就的《家破人亡》、《市民逃难》、《冤魂呐喊》等大型雕塑,就像一个个黑色的惊叹号——应该说更像是黑色的历史钟杵,沉重敲击着参观者的心灵,叫人发出痛楚的心声。
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外形被解读为“和平之舟”。为了平复参观者的悲愤心情,让人产生珍惜和平、祈盼幸福之感,纪念馆区西部冥思厅玻璃幕墙后特意辟建了总面积达32000多平方米的和平公园。根据介绍,和平公园设计上整个空间氛围以表达和平的美好为主题,南边的草坡自东向西缓缓下降,在接近公园纪念雕塑水池边与地面相平;两侧绿地植物也是由茂密到稀疏。用意即在于“让人们整理参观展馆后的压抑情绪,平复其悲愤的心情”。和平公园的中部的巨大的长条形水池意在起导引作用,目的是将人们的视线直接引向水池终点的和平女神塑像。和平女神塑像位于黑色花岗岩石材的“和平”基座之上,它由一个手托和平鸽的母亲和期盼和平的儿童组成,象征着人们对和平生活的向往。无论是“和平之舟”,还作为纪念空间的“尾声”的“和平公园”,都让人联想到日本广岛的和平公园、和平之门。
广岛和平纪念公园位于广岛市街中心、元安川和本川汇合点的中岛町。是为纪念 1945 年 8 月 6 日广岛遭原子弹轰炸而建立的公园。原爆慰灵碑上刻有在原子弹爆炸中死难者的名单以及墓志铭,铭文的大意是:在和平下安息,错误不再重复。为纪念世界第一次核弹轰炸60周年,2005年广岛市又设立了“和平之门”纪念碑。设计者之一的阿尔泰说:“这些拱门代表的是通向另一个世界、通向我们向往的和平世界的门槛。”
对于广岛而言,将纪念原子弹爆炸的公园以和平命名应该是有积极意义的,对于一个发动侵略战争的国家,反战的概念无疑是极具针对性的。由美国人指导制定的战后日本宪法也称为“和平宪法”。其核心是第九条,主要内容就是“永远放弃以国权发动的战争、武力威胁或武力行使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不保持陆海空军及其他战争力量,不承认国家的交战权”。其战后发展道路也称之为和平发展道路。日本一直涌动的修宪运动“暗流”主要就是要冲击宪法第九条。所以日本的修宪图谋一直遭到曾遭受日本侵略的邻国舆论的强烈批评。
但广岛和平纪念公园的缺陷也是严重和显而易见的,它可以说是日本“模糊历史观”的具体体现。所谓“错误不再重复”就是含糊其词,是谁的错误?和平纪念馆内陈列的全是原子弹爆炸受害者留下的物品和相关参考资料,却缺少日本发达侵略战争、荼毒别国人民的资料,没有对“原爆”之灾的真正原因有所反省。它让日本仅仅是以一种受害者的面目出现,而回避了日本首先是个加害者的问题。
因此,在客观上造成两个纪念场馆的呼应关系是不恰当的。两国民众在战争中的角色有本质的不同,南京大屠杀的被难者是纯粹的受害者,而广岛原爆被难者则不然,他们是身兼加害与受害双重角色,原爆从这层意义上来说是原爆灾民自饮自己参与酿制的一杯苦酒。这从两个公园的雕塑的不同之处就可以看出端倪。不像广岛和平纪念公园纪念雕塑的人物主要是孩子,在南京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外的雕塑,受害者包括男女老幼,“被活埋的丈夫永不再生”,“一个无奈的知识分子的临终挣扎”等雕塑和铭文表现的受难对象是成年男子,而在广岛和平纪念公园纪念雕塑中,男人是缺位的,明眼人一下就可以看出广岛男人正在侵略战场上。在“原爆之子”等三座雕塑中,孩子都是受害的主角,妇女如“风暴中的母子”,“老师与儿童”里的母亲和老师都是配角,因为日本女人也不是无辜的,她们中绝大多数当时是狂热的侵略战争的支持者,是名副其实的刽子手帮凶。日本新娘千代子不惜自杀以激励蜜月中的厌战丈夫参加侵华战争,她的丈夫不负所望,在东北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平顶山惨案”。 她的行为催生出了为侵略服务的“国防妇人会”。日本女人在街头制作“千人缝”,一千个过路女人每个人缝一针,赠送给日军士兵作为护身符等事例都是力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