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学子祭奠英烈图片
(二)红色文化网络化的不足
1 、红色文化网络化中前期投入大,网络技术水平有局限
根据社会和网民对一个优秀的网站的标准评定,其必须具备9个优势特点:①页面下载速度快。②使用方便。③保持系统正常运行。④无错误链接。⑤联系信息方便多样。⑥保护个人信息。⑦不同浏览器兼容性。⑧符合网络伦理。⑨其他(根据不同的网站需求设定)。然而,在许多高校的网站建设中都很难达到这个标准。特别是在校园红色网站建设上,技术人员欠缺,技术水平有限,无法达到高标准。据“红土魂——江西英烈网“的总负责人黄军之言,在“红土魂——江西英烈网”制作过程中用到的大部分技术都是通过自学掌握的,遇到问题也都是在边学边干中解决。
另外,这些要求不但需要过硬技术,而且需要先进设备支持,在红色网站建设中,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据调查,我校“铁军纵横——新四军网” 的曙光天阔4000服务器就需要60万元。另外,在购买国际域名等方面还需要花费其他费用,所以,在红色网站的建设上需要人力、物力、财力的高投入。
2、红色文化网络化中网络法规不健全及红色文化品位降低
网络发明者宣称:网络是一个“自由、平等”的世界,是一片“没有政府、没有警察、没有等级、没有贫贱、没有歧视”的世外桃源。然而,事实证明 ,网络如同一把“双刃剑”,给我们带来了机遇,也给我们带来了挑战和威胁。
首先表现在网络法规的不健全。在宏观层面上,政策法规不健全、标准不统一导致我国网络事业发展缺乏统一的指导方针、发展规划和实施战略。虽然,近年来中国已经出台了一些相关政策法规,但总体来看,还是很不健全的。
另外,红色网络的信息容量之大、内容之广泛、层次之复杂,在这些网络信息中,不乏一些虚假、低级、庸俗的“红色信息”,严重地损毁了红色文化的积极意义。存在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一、大多数思想教育者对计算机知识特别是网络知识和技能知之较少,心有余而力不足;二、当前网络法制相对滞后,低水平的网络管理与迅猛发展的网络技术运用不相适应,这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相当的难度。
3、高校学生对红色文化关注程度低
由于宣传力度太小和红色文化引导教育方式不合理等因素的影响,很多青年大学生对红色文化形成一种漠视的态度,在高校开展红色文化教育的时候,有的采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应付方式。据我们对我校学生做的调查报告显示,在学习生活中,只有10.14%的学生经常会在红色网站上浏览红色文化。在进红色文化网站的同学中,有53.62%的同学是为了查找论文资料,17.39%的同学是随意链接进入,只有10.14%是因为兴趣爱好进入红色文化网站。
4、红色文化网络化主题不够丰富
红色文化网络化主题局限表现在不能随着新时代发展而向网民呈现更加具有时代感的精神。在“红土魂——江西英烈网中”,只有2006年《“红土魂——江西英烈网”简介》、《共青团江西省委祝贺网站开通》 、《江西省民政厅祝贺网站开通》等五篇祝贺开通方面的相关新闻播报,对于一些时事变化未给予主题的扩展。这需要网络管理者及时关注时事变化,时刻把握住我们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同时能够看透事件发生所反应的精神实质,比如上世纪的九八年特大水灾,其反映出来军民鱼水情:面对滔滔江水,革命战士们表现的那种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同时在今年抗雪救灾无私奉献以及5.12四川汶川大地震中表现的大爱等宝贵精神,同样应该作为宝贵的红色文化精神载入红色文化的记忆档里,透过发生在现实身边的实例从而更好地对这种精神进行传播,起到先进性教育作用。另外,红色网站的网站宣传栏主题也受到一定的局限。在“红土魂——江西英烈网”,除了英雄事迹、学术交流、县市纪念馆、声像资料、观众留言等栏目外,未能及时增加一些与红色文化有关的主题,如:红色风景区、红色经济、红色文物等。
5、高校红色文化存在“四有四无”现象,与网络传播体系脱轨严重
随着高校思想文化教育的进一步加强,一系列红色文化活动充斥着我们的红色文化教育体系,方兴未艾的红色文化热潮再度在我们的校园中燃起光芒。尽管高校红色文化热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但仍存在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去关注。在高校红色文化传播中,红色文化的“四有四无”现象及与校园网络文化传播的脱轨的问题依然存在。
高校中,“四有四无”红色文化现象主要是指“有意向无动向”、“有传播无拓展”、“有学习无体会”、“有过程无内容”。“有意向无动向”是指当代大学生容易受周围环境与氛围的影响,在一定情况下受周围环境的刺激产生学习、研究、宣传红色文化的意向,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消减意向,并无实际的行动。“有传播无拓展”是指在红色文化活动的开展中,只有枯燥的形式推广,不能通过有趣的活动形式真正的吸引更多的红色文化传承者。“有学习无体会”是指在红色文化的传统传播形式中,高校学生只是在活动中蜻蜓点水式地观赏红色文化,并未将红色文化的实际内涵融入于自己的思维当中。“有过程无结果”是指在学习中并未形成精神上的深化,以至于不能产生一些实质性的结果,不能在学习中进行红色文化的创新。同时,在高校举行的一系列红色活动中,活动与网络不能达到有机结合。
四、促进红色文化网络化的相关措施
(一)加大投入,重视红色文化网络化
加大对红色文化网络化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为红色文化的网络化教育全面推广铺平道路。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尤其是在开发的初期阶段投入的资金较大,在基础设施建设、红色文化内涵的挖掘、红色文化的调研、红色文化产品的开发等方面都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因此在开发利用时必须贯彻中央和地方、集体和个人、内资和外资一齐上的方针,建立以政府为主体,企业、社会参与共同开发的格局。通过多方筹集资金,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加大资金投入。同时,积极改善投资环境,制定优惠政策,为多种形式筹集资金、加快开发创造良好的条件。另外,组建以科研院所、文献研究室、政策研究室、高校、革命历史博物馆等研究人员为骨干的高素质、专业型的研发队伍,形成联合攻关、各负其责的开发局面势在必行。
在高校中,结合高校的力量开展红色文化网站开发建设,充分利用高校网络技术专业、人力资源丰富等优势,直接面对教育对象,让大学生亲自参与。这样,既能提高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也能让大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得到相应的提高。例如,华东交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的50多名同学利用寒暑假,充分利用自己所学的计算机知识参与了“红土魂——江西英烈网”的制作,经过重重困难最终完成工作量大、任务繁重的网站制作项目工作。在这项任务中,同学们既提高了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同时也在工作中对革命、对生命、对红色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当读到小自六、七岁的儿童和大到八、九十岁的老人,为了革命不畏牺牲的事迹时,他们都被深深地感动了。黄军感言道:在工作中,他了解了江西兴国县为何是一个将军县。兴国县除了出现40多个将军为我们的革命献出了生命,一万多的普通战士也我们的革命洒出了鲜红的热血。他曾到江西兴国县参加“三下乡”活动,然而那里的人民生活条件依然还很艰苦。他希望我们为人民服务的中国共产党和社会能给予更多的关注,让那里的人民都过上好日子,让我们对牺牲的烈士做一个深深的纪念。他说:“通过这次工作,我更加地热爱我们这片红土地了,我认为它真的就是我们25万烈士的鲜血染红的!” 参与“铁军纵横——新四军网上纪念馆”网站制作的盛伟伟同学则说:“通过这次网站的制作,给予我的不单是网络知识的充实,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作为一个理科生,我们不单要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全方位地提高自己,让自己做一个爱祖国、爱人民、爱党的新时代大学生。”
(二)健全红色文化网络化的相关法规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网络媒体诞生至今,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针对网络管理的法律法规及行政规章,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网络媒体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但是,我国立法的力度还不够,多停留在部门规章的层面上,多为“管理条例”或“管理办法”等,缺乏一部计算机网络和网络媒体的根本大法,对社会生活中许多网络违法违纪现象很难得到制止惩罚的作用效果。
根据形势的发展要求,应该继续加强网络法制建设,抓紧制定网络法律制度,对现行中的有关法律不足之处予以补充,对不当之处予以修改,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网络文化传播制度、网站建设制度,严肃网络法律法纪,加强网络法律执法力度,全面提高社会遵守网络法律意识,为网络文化发展、红色文化传播拓展清理前进的阻碍,形成健康的红色文化网络防护体系,使红色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不仅仅在于法律的规范和管理,国家应该建立很好的网络自我规范体系,及时处理应对网络传播违法违纪情况,从而最大限度地防止网络传播中不良现象的出现和减轻其带来的损失,更好地追究相关人的责任。在各大高校中,我们也必须对自己的校园网及其他一些相关网站做好管理工作,形成红色文化的保护系统。华东交通大学日新网既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熟悉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 又能有效地掌握网络技术、熟悉网络文化特点, 能够定期维护网站,密切关注网
上舆情, 及时了解校园网上的动态, 认真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发展趋势, 敏锐捕捉具有倾向性、群体性的问题;对同学们关心的热点问题有针对性地主动撰写贴文, 有效引导网上舆论; 对有害和不良的网络论坛信息进行过滤和删除, 防止扩散, 牢牢把握网上舆论的主导权。
(三)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将红色文化网络课堂纳入高校教育体系
借助网络传播的优势,更深层次、更广泛地进行红色文化传播教育,对于具有“80 后文化思想”的当代大学生其思想上普遍存在的叛逆性和主观武断性具有很好的重塑作用。
将红色文化纳入网络课堂,可以让学生学习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民族主义等红色精神,抵制腐朽思想的冲击。另外,红色网络将红色文化的文字、图片等进行加工处理,制作成文、图、声、像信息,增强红色文化的的趣味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沉浸于红色文化的学习中;网络课堂具有资源的共享性,将红色文化共享化,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站便利地获得所需资源和信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开设网络课堂的互动栏目,增加网络课堂的互动性,加强师生间平等、深入的探讨,进一步提高同学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增强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和认识,从而更好地传承发扬好红色文化精神,真正实现“寓教于乐”的教育传播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