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年过节,人们总爱利用一点时间出去旅游,领略一下祖国的山河风光。在旅游中,游寺院与拜谒陵园形成的反差现象,引起了我的沉思。
陵园,即人民领袖或革命先烈的纪念地。譬如:中山陵、华北烈士陵园……寺院,乃和尚、尼姑集聚之处,如:大理寺、碧云寺……某日,我到河南省某地参观学习,顺便去了趟嵩山少林寺,返回途中又瞻仰了位于邯郸市的晋冀鲁豫烈士陵园。目睹过两处的景况,使我心中生出一股很难平静的思绪。
少林寺:一张门票几十元,竟然游人如织,香客似云,热闹非凡;晋冀鲁豫烈士陵园:一张门票仅几角钱,然而,到这里拜谒、瞻仰、祭奠的人却少的可怜,门可罗雀,几近荒凉!
20世纪七十年代初,我曾第一次到晋冀鲁豫烈士陵园游园瞻仰。当时,园内既整洁又肃穆,游园者也很多。记得,当时我曾虔诚地阅读过园内的每块墓碑上的碑文;对纪念碑上伟人们的题词、题诗除细细品味外,还用笔记本做了抄录。那一次的游园瞻仰给我留下的印象可说是终生难以忘掉的。
游名刹古寺,总不如到革命圣地、烈士陵园留下的印象深、受到的启发大。这是多年来个人的一点体会。南边曾游过灵隐寺,但心目中总觉得抵不上雨花台、梅园新村值得回味;北边曾多次进过正定的隆兴寺,去看那一尊尊大佛,终难比得上华北烈士陵园中白求恩、柯棣华给我的启迪深;也不如西柏坡令人百转回肠、遐思无限……
昔日,设置于深山野岭的寺院,原本是削发为尼、为僧、为老道者的去处,也原本属于一方清静之地的。似那委身红尘的凡夫俗子是不得随便入内的。即便在今天,除却研究宗教的人外,常人们进到那寺院里无非是烧香磕头拜和尚,大不了再去欣赏欣赏那古建筑,别的还有什么意思呢?依愚之见,去与否均无多大意思。党和国家在全国各地为革命先烈开辟了不少陵园,建起了许多纪念碑,修造了各类的纪念馆,其用意一方面是为了永久的纪念他们;更重要的则是让后人“饮水思源”不忘本。或继承他们的遗志,学习他们的精神,发扬他们的传统。革命烈士的累累忠骨、浩浩英魂也正是今天新中国坚不可摧的奠基石。在每一处、每一地的烈士陵园里,那一排排墓碑、一座座陵墓、一尊尊塑像、一组组照片、一件件遗物……都可以组成一部厚重的人生教科书。这部教科书的每一章节,都包容着革命的炮火硝烟,都凝聚着烈士的情操和胸襟。每一页都闪着光辉,每一页都凝聚着幽香,每一页都令人心颤,每一页也都能催人奋进。在当今汹涌澎湃的经济大潮之中,冷静地回眸金戈铁马的昨日,重温革命英雄的光辉业绩,必有相得益彰之效用。
寺院里的金身佛祖、玉体菩萨绝然不是什么“普渡众生”的救世主,只有烈士陵园中那纪念碑上镌刻着英名的革命志士,陵墓内葬埋着忠骨的死难英烈,才是我们的恩人、救星!爬山越岭、烧香磕头去拜佛祖、敬菩萨,何如折一枝松柏、采一束鲜花、买一个花圈来祭奠我们的先烈,以慰忠魂?!
单就向望寺院、冷落陵园这一表面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讲,社会风尚仍有浮靡的一面。要倡导良好的社会风气,真正搞好当今的精神文明建设,自发地或有组织地让人们经常到烈士陵园、革命纪念馆之类的地方多瞻仰、学习一番,毕竟是大有裨益的。也不失为教育、激励人们振奋精神、艰苦奋斗、再创辉煌的一条好途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