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是发展战略问题。正确的发展战略不但能有效配置资源,实现县域经济的快速高效成长,还能在较长时期内保持有别于其他县域的竞争优势。而发展战略的根本是主导产业的选择问题,即以什么产业支撑、带动整个县域经济。本人通过对汝城县的考察研究,提出汝城县以文化旅游产业立县的战略定位。
一、汝城县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
汝城县置县于东晋穆帝升平二年(公元358年),迄今已有1650年历史。按建县年代来看在郴州并不算早,但这方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山水孕育出的厚重历史文化,现今留存下来的人文古迹、文化遗产不仅在郴州市和湖南省,即使在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也具有一定地位和影响力。
1、汝城的古文化源远流长
公元前26世纪的远古时期,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炎帝神农氏就是在汝城城南的耒山发明了耒耜等农业生产工具,中华文明从此由渔猎生活时期进入农耕文明时期。据《衡湘稽古录》记载:“神农制耒耜教耕种于耒山(今汝城三星镇神头寨)。”
北宋皇佑二年至五年(公元1050—1053年),理学鼻祖周敦颐任汝城县令四年,功德卓著。更以一个哲学家的身份而名垂千史。他在汝城写下的《太极图说》、《通书》、《拙赋》、《爱莲说》成为千古名篇。他提出的哲学范畴如无极、太极、阴阳、五行、中正、人极、诚、神、几、刚善、柔善等等,成为宋明理学反复讨论的范畴和课题。他的思想影响中国封建社会近千年之久。《宋史•周敦颐列传》对周敦颐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博学力行,著《太极图说》,明天理之根源,究万物之始终,又著《通书》四十篇,发明太极之蕴。序者谓其言约而道大,文质而义精,得孔孟之本源,大有功于学者也。”
2、汝城的俊才良臣彪炳史册
南朝陈武帝元年(公元557年)邑人邓平直任汝城县令,他尊崇儒术,兴教办学,自此汝城县域文运勃发,人才倍出。据史料记载,历朝历代科举考试,高中进士的就达38名。其中最著名的有唐朝宰相宋申锡、宋哲元符三年科举状元朱经贯、明代太子太保两广总督朱英、工部尚书曾鉴、监察御史范辂、清代翰林院协修何庆元、诗人郭远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上将朱良才、李涛等也出自汝城。
在汝城,历代文人墨客、革命先驱亦留下诗文足迹随处得见。周敦颐弟子程颢游汝城作《春日偶成》诗排《千家诗》之首。宋朝诗人阮阅、明朝主修《永乐大典》的解缙、理学家文学家陈献章、大学士商辂、李东阳、文学家何景明、清朝的魏源等均游历过汝城的山水并留下珍贵诗文。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朱德、陈毅在这里从事过革命活动,朱德题写“世界一家”扁额至今仍保留完好。
3、汝城的人文古迹遍布城乡
据考证,历朝历代留存下来的人文古迹不仅数量多,品味高,而且分布广。距今数十万年的第四纪古冰川遗迹、距今1万多年的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遗址和商周文化遗址就有10处之多。保存完好的古宗祠多达300多座,还有古书院3座,古塔3座,古牌坊5座,以及数不胜数的古井、古桥、古关口、古凉亭、古道观、古庙宇、古墓、古民居及具有纪念意义的旧址旧居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汝城境内乡乡有古迹,处处皆文物。
始于宋元盛于明清,集文学艺术、工艺美学、社会历史、旌表教化、宗法政治、民俗礼仪于一身的古宗祠,风格之独特,工艺之精美,文化底蕴之厚重,数量之众多,规模之宏大,保存之完好,堪称中国一绝。每一座宗祠从兴建到修缮,凡本族能光宗耀祖的或官、或商、或文、或武、或品德崇高者之朝庭旌表、族人颂扬、名人赞誉的匾额对联碑刻均传存有序。一座古宗祠就是一幅历史长卷,就是一部宗族史诗,就是一件文物艺术品。
为纪念旌表明代监察御史范辂而建的绣衣坊,造型别致,结构科学,工艺精巧生动,运用阴刻、浮雕、园雕、漏雕等手法,把绣衣坊雕琢得玲珑 剔透,实为一件精美的石坊艺术杰作,被誉为“湖南第一坊”。
4、汝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独具特色
汝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门类多,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在民族语言方面有汝城话和瑶、畲、壮、苗、回等少数民族语言;民间文学方面有传说、故事、口头文学、歌谣、谚语、谜语;民间美术方面有绘画、雕刻、雕塑、建筑、剪纸;民间音乐有唢呐、锣鼓牌子曲、山歌、口传民歌;戏曲有祁剧、鬼脑班;民间舞蹈有香头龙、庙会仪礼舞;民间手工艺有板鸭、豆粉、茶叶、香菇、木耳等农产品加工工艺和陶瓷、金银首饰、油漆、竹编、藤编、草编、造纸、石印、绣花、少数民族服饰等工艺;还有生活、节庆、宗教习俗等等。
香火龙是最具汝城特色的传统民俗文化。它是老百姓为祈求风调雨顺,平安幸福,祛邪消灾,而在每年正月初二至元宵节期间择吉日的夜晚举行的舞龙活动。香火龙制作复杂,费工费时,造型威武,龙头高昂,龙眼突出,龙角斜翘,龙口大开,龙牙尖利,龙舌前伸,龙须冉冉下垂,长达八九十米,作凌空腾飞之状,煞是好看。等到舞龙那天晚上,数十声“三眼炮”响彻天空,村里的男女老少纷纷持松明火把给香火龙点火,一百多位青壮年头顶草帽,身穿旧衣,一齐上阵,刹时间,将一条3千多斤重的香火龙舞将起来,先绕宗祠三圈,一旋一拜,三拜后沿村内主道和村边游走,香头龙的万点火光配上双狮、双鱼和生肖吉祥物的亮光、几十盏红光闪闪的龙灯一齐倒映水中,俨如两条金龙飞舞,既雄壮,又轻盈、阵阵香烟飘动,腾云驾雾。欢呼声,锣鼓声,鞭炮声沸腾,好不热闹。汝城香火龙作为一种凝聚民心,传承文化的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旅游观赏价值,2008年6月下旬已获国务院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5、汝城的红色文化光辉闪耀
汝城还是一块红色土地,这里不仅留下了毛泽东、朱德、彭德怀、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足迹,孕育了李涛、朱良才两位开国上将,而且发生过对中国革命产生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大革命时期,汝城农民运动蓬勃发展,有力地支援了北伐战争。“马日事变”后,在湖南处于白色恐怖之下,湘奥边界农军聚集汝城,坚持斗争,因而被誉为“新湖南”。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后,朱德率起义部队从赣南转入汝城,在储能学校等处与国民党十六军军长范石生就两军合作谈判成功,为巩固壮大起义部队奠定了基础。同年11月26日,朱德、陈毅又率部队来到汝城,召集湘南奥北各县党组织负责人在县城衡永会馆策划了湘南起义,汝城成为湘南起义的策源地之一。1928年4月毛泽东率中国工农红军一团从井冈山到汝城宣传土地革命。1934年红军长征经过汝城时,在汝城人民的支援下,红军浴血奋战,取得了濠头圩、苏仙岭、东岗岭、泰来圩、延寿阻击战等战斗的胜利,突破国民党部署在湖南汝城到广东城口的第二道封锁线,为中国革命创立了千秋伟绩。这段光辉历史,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战斗事迹;留下了“一条裤子,半条被子、两个红薯、红军借据、瑶民夫妇勇救红军”等一系列传奇故事;留下了红军总部、红军池、红军楼、红军标语、红军纸币、红军宿营地、战斗旧址等众多文物旧址。
二、汝城是一个旅游资源大县
汝城丰富的自然生态、人文古迹和文化遗产资源,为发展地方旅游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些都是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
汝城地处湘粤赣三省边界,位于南岭山脉与罗霄山脉交接处。古有“鸡鸣三省,水注三江”、“内为衡宝门户,外抚赣粤咽喉”之称。这里生态环境优美,自然资源丰富,山水秀丽,风光旖旎,是发展休闲渡假旅游的天然宝地。
1.汝城的山美
全县有林地面积279.62万亩,占土地面积的77.64%,森林覆盖率达73.69%。九龙江、江背山、西边山的原始次森林茂密幽深。海拨1000米以上的高山274座,江背山、白云仙、五指峰、君子岭、猪头寨等天然景观雄伟而神奇。尤其是江背山峡谷,群峰聚集,悬崖峭壁,石峰千仞,石屏延绵数里,谷底奇石千奇百怪,巨大观音石佛端坐山腰、唯妙唯肖、如鬼斧神工。崇山峻岭之中还有溶洞无数,热水镇黄石村的第四季冰川遗址更是世间罕见。
汝城山区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境内分布的木本植物有83科677种,其中银杏、红豆杉、三尖杉、金叶白兰、华南栲、小叶黄杞、大果马蹄荷等国家一二级珍稀保护树种达16种。汝城的群山峻岭中繁衍生息着100余种野生动物,其中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有9种,二级保护动物10种。
2.汝城的水秀
优良的植被和充沛的雨量形成了汝城丰富的水源。分布在全县范围内的696条大小河流如同缠绕在秀美山川的绿色丝带,59座中小型水库就像连接在丝带上的绿宝石。热水、罗泉、汤口等16处地热温泉更是上天撒落在汝城大地上的珍珠。这些江河、水库、温泉滋润着全县2401平方公里的山川大地,养育着36万人民,更是发展旅游的宝贵资源。
离城向西四、五里的予乐湾,一幅天然太极图,外园两山抱水,两龙护堂,形成一个大圆球,如宇宙世界的混浊状态。耒水河在这里呈S形,就像太极图的阴阳分界线,将圆球分为两半,形成阴阳两鱼,江北为阴鱼,江南为阳鱼。而朱家花园巧为阴鱼眼,唐氏家祠正系阳鱼眼。耒水河日夜不停流动正如太极阴阳互化之意。其阴阳五行转化程序完全符合《太极图说》的理论。据传周敦颐创建《太极图说》正是根源于予乐湾的天然太极图。
古称“灵泉”的热水温泉,是我国方南最大的天然地热温泉,具有温度高、流量大、面积广、埋藏深的特点。水质无味、无臭、透明,含有硅、钠、钙、锂、硼等三十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特别是“氡”的含量高,达到矿泉医疗标准,是国内少有的“氡泉”,为理想的疗养、保健温泉。
3.汝城的山水神奇
汝城的山水不仅自然景观秀美,且极具文化内涵和神奇色彩。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予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这首排《千家诗》之首的千古名诗《春日偶成》,是北宋理学家程颢与兄弟程颐一起到汝城拜访时任汝城县令的老师周敦颐而作。当日师生一起乘船沿浙水河顺流而下,游到朱家湾时,只见水面开阔,杨柳花丝交映,山水田园相间,美不胜收,不禁诗兴大发。后来,朱家湾因此而改名予乐湾,朱家村也改称予乐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