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红网北京2008年8月30日电(江山)今天,位于北京以西的八宝山革命公墓,青松挺立,哀乐低回、思念悠悠。历史名篇《谁是最可爱的人》的作者、著名散文家和小说家魏巍的遗体告别仪式,今天在这里举行。
魏巍遗体告别仪式告别大厅情景。(中红网江山摄)
魏巍遗体告别仪式外景。(中红网江山摄)
大学生们在魏巍遗体告别仪式上打出横幅标语以示纪念(中红网江山摄)
老将军、老干部、老红军、老八路、老志愿军战士……有的抬着高高的花篮,有的举着长长的挽联,有的拿着魏巍的书籍和诗集,有的吟咏着魏巍的诗篇和散文,有的在留言薄上写下“魏巍永远活在我们心中”、“魏巍文章千古”、“《谁是最可爱的人》永垂不朽”……这些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干部、群众,纷纷来到这位红色作家身边,表示心中的沉痛哀悼。
8月24日晚7时18分,魏巍因肝癌医治无效,在北京301医院去世,享年88岁。魏巍原名鸿杰,曾用笔名红杨树,1920年3月6日生于河南郑州的一个贫苦家庭,1937年参加八路军,1938年到延安,同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大毕业后,在晋察冀边区从事部队宣传工作,其间创作了不少宣传抗日、反映边区人民斗争的街头诗、抒情短诗和通讯。1942年创作的长诗《黎明的风景》因成功地表现了抗日斗争的生活,而荣获晋察冀边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颁发的“鲁迅文艺奖金”。建国后专门从事小说创作,曾在1950年至1958年间三次赴朝鲜,写下了奠定其文学地位的散文《谁是最可爱的人》,并入选中学课本,影响过几代读者。曾任《解放军文艺》副总编、解放军总政治部创作室副主任、总政治部文艺处副处长、北京军区宣传部副部长、《聂荣臻传》写作组组长、北京军区政治部顾问等职。
魏巍从1959年始至1978年,历时20年创作了著名的长篇小说《东方》,表现了壮烈的抗美援朝战争生活,荣获1982年首届茅盾文学奖长篇小说创作奖。这部长篇小说与魏巍的另两部作品、描写伟大长征的《地球的红飘带》和反映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晋察冀军民浴血奋战的《火凤凰》一起,构成了“革命战争”三部曲。另外,还有诗集《黎明风景》、《不断集》、《红叶集》、《魏巍诗选》,散文集《谁是最可爱的人》、《壮行集》、《春天漫笔》、《魏巍散文选》等。魏巍近年创作的散文、杂文70余篇,《四行日记》是魏巍1952年赴朝鲜战地深入采访、1965年与巴金共赴越南战地采访、两次重走长征路而写下的作品结集。
今年年初,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了《新语丝》和《四行日记》。《新语丝》收录了魏巍近年创作的散文、杂文70余篇,《四行日记》是魏巍1952年赴朝鲜战地深入采访、1965年与巴金共赴越南战地采访、两次重走长征路而写下的作品结集。
据了解,病榻上的魏巍还坚持写作,在病榻上坚持写日记、写杂文。他的家人表示,“这些文章尚未发表过,准备事后把它们整理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