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crt.com.cn/images/tg12.gif)
老人指着防空洞开凿时打的眼子
![](http://www.crt.com.cn/images/tg13.gif)
龙洞河陈诚官邸一角
![](http://www.crt.com.cn/images/tg14.gif)
破烂的房顶
![](http://www.crt.com.cn/images/tg15.gif)
破烂的门
![](http://www.crt.com.cn/images/tg16.gif)
破烂的屋顶上爬满了野生的藤蔓
![](http://www.crt.com.cn/images/tg17.gif)
古老的门闩上已经腐烂
![](http://www.crt.com.cn/images/tg18.gif)
陈诚官邸全景
![](http://www.crt.com.cn/images/tg19.gif)
仰视陈诚官邸,路上长满了高高的野草
![](http://www.crt.com.cn/images/tg20.gif)
陈诚办公的房子已经拆掉种上玉米,前面为一农家的房子
![](http://www.crt.com.cn/images/tg21.gif)
当年的防空洞洞口被藤蔓包围
![](http://www.crt.com.cn/images/tg22.gif)
破烂不堪、杂草丛生的官邸正面
阅读提示: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一个以土家族、苗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也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老苏区,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恩施州曾先后成为湘鄂西、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抗日战争时期,恩施州曾成为国民党军事委员会第六战区司令长官司令部及国民党湖北省政府战时省会所在地。1943年6月29日至7月3日,蒋介石曾来恩施视察5天,并住在龙洞。原国民党高官陈诚(字辞秀)在恩施驻防5年之久,直至抗战胜利。
1938年武汉沦陷,原国民党第六战区司令部和湖北省临时省政府驻恩施长达六年之久,恩施成为华中地区抗日战争的指挥中心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中国反法西斯的重要领地。据《鄂西文史资料》记载:陈诚一九四零年到恩施,国民党湖北省党部从一九三八年起设在恩施,直到日本投降以后的一九四五年十月才由恩施迁往武昌。 这段时间给恩施留下了许多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建筑第六战区司令长官兼省主席陈诚的官邸就是其中之一。但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必要的维修和保护,陈诚官邸如今已破烂不堪,只能在丛林荒草中默默叹息。近日,湖北恩施唯一一位在龙洞河畔生活了70多年的土家族老人黄显模讲述了当年抗日和陈诚官邸的一些往事。正如恩施州一位政协委员所说,陈诚官邸抗战文化意义重大,若不再及时抢救,会给后人留下无可挽回的遗憾,如此重要的历史遗迹将再也无法找寻。采访中,很多年轻的恩施人都不知道这一段历史,写此文章,也想让恩施的年轻人知道在60多年前恩施人民和全国人民一道同仇敌忾,响应“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团结抗日”的号召,为抗日战争民族解放作出了重大贡献和牺牲。此举,也并非单纯为某些历史人物译辩是非功过,也是显示蒋介石国民党政府存在于大陆的历史事实。
陈诚官邸摇摇欲坠
11月2日,笔者一行从恩施州城三孔桥沿龙洞河路上去,龙洞河路的左边早已建起了很多小洋房,步行大约7、8公里,到达龙洞河的源头。这里的小山只有400多米高,笔者沿着被杂草和荆棘覆盖的曲折不平山路,向上爬行300多米就到了一片茂林修竹间,看见只剩半头的小木屋凄凄地躺在荒草丛中,就象一个垂暮的老人,在用最后的力气诉说着什么。那就是当年湖北省主席、第六战区司令长官陈诚的住所。
一层的吊角楼全是木质结构的,板壁是用小木块夹成,外面用石灰草浆覆盖,房顶沿用了土家族吊角楼建筑的风格,房子前后分两大部分,前半部分分左右两大间房子,后半部分中间一间最大,左边的次之,最右边是很小的一间。留下的右边部分已腐朽不堪,房顶已经坏掉,墙上长满了青苔,两根大的木头交叉着挡住了门。一大块木头定做的天花板从房子上掉了下来,屋子里面只有一个木制的水桶和两尊用砖头砌成的灶台还在,据说是后人住的时候留下的,房间的地面上散落着鞋子,还有小孩的书包等破烂不堪的东西。在前半部分的右边一间屋子里,地面上已经被挖了一个大洞,据说陈诚走的时候曾留下金子和美圆,一些爱财的人干脆就把地面挖了一个大洞。整个屋子的上面残留的部分还有一些老的瓦片在那呻吟着,估计支撑不了多少时日了。
房屋的左边已被拆掉重新在上面修了一栋钢筋混凝土的两层平房,有的门窗就是陈诚官邸拆下的,这房早已人去楼空。据说房子的主人嫌交通太不方便就去了山外开餐馆了。 一楼的窗户还是以前的木做的,二楼的窗子用的就玻璃的了。在左右两部分中间有一块空地,长满了高高的野草和藤蔓,前后边缘用石头砌成的院墙早已残缺不全。
笔者在陈诚的故居呆了很久,想找出一点点岁片的记忆,只有在外面墙上,隐隐约约可以看到“某某到此一游”的字样,在一间屋子里还保留着老式栓门的栓子。整个过程很煎熬人,因为和苍蝇大小的蚊子不时的叮着笔者的皮肤,硕大的蚂蚁也聚集过来凑热闹,还要担心地上会不会突然蹦出一条毒蛇。于是笔者就折了两根棍子拿在手上,心惊胆战两个多小时,走遍了房间的每一个角落。虽然房顶上面随时可能有东西掉下来,但处在老房子的其中,就完全沉浸在历史的往事中,仿佛忘记了周围的一切。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拍摄了150多张照片,临走时还恋恋不舍的在老房子前面给自己拍了一张照片,心想以后可能就再也看不到这些老房子了。带着伤感和痛惜,笔者离开老房子下了山。
黄显模老人:我看到胡锦涛和连战握手了
在山脚下一姓艾的人家那里,我们停下了。艾姓的夫妇听说笔者是来采访陈诚故居的,激动地说:“解放后曾有人住过,到现在那房子大概20多年没有人住,一些房子在文革的时期被破坏掉了,也时常来些人问起房子的情况,可每次之后就没有音讯了。”
“这山脚下还有岁数大一点的老人吗?”笔者问道。
“只有那边一个黄大伯岁数大点,知道的更详细一些。”那女人想了想说,又急忙让她的男人给我们带路去找黄大伯。
我们看到黄大伯时,他老两口正在门口分红薯秧苗, 那是一对白发苍苍的老人。老两口知道我们的来意后,很是客气,急忙放下手中活,把椅子拿进屋子,喊我们进屋子去聊。此时已是下午3点多钟,黄大妈还专门用土家族特有的方式给们沏上新茶。据黄大爷介绍,他叫黄显模。“我今年76岁了,那时侯我十七、八岁,还是戏娃(恩施话指很年轻的男子)。陈诚在这的时候,我们都知道他是湖北省主席,是国民党的大官,我们都接近不了,不远就是一处岗哨,还带着枪。每次他都要从我那片竹林那里上下轿子,然后步行一大段路上去。”说着,他手指着不远处的一片竹林,象是又回到了从前,看到陈诚下轿子一样。
提起国民党,老人说:“我在电视上看到胡锦涛和连战握手了,胡锦涛跟他说的很好(意思指进行了友好的会谈)。现在我很喜欢看新闻,了解一下国家的政策,那些电视剧男男女女的我看不习惯。”
“大多数时候,陈诚都和我们打招呼,每天都可以看到他。一般都是一边打手势,一边寒暄一句“好!”。他个头不高,一般穿着便服,很礼貌的。山脚下就住了三、四户人家,他对我们很好的。”黄大爷说。
蒋介石来这里住了5天
“那现在山脚下还有别的老人知道他吗?”笔者问道。
“其他几个岁数大的前几年都死了,现在只有我一个在山脚下,我还有一个姐姐在毛坝(地名),估计她已经记不清了。抗日战争期间,蒋介石来这里住了5天,他来得时候穿着青衫,我数了一下总共是七个人,山脚下的人家都被赶到别的地方去了,他们看我和姐姐年龄小就没有赶走。那时我爷爷70多岁了,当时也有点声望,山脚下就我们三个没有被赶走。”这时,他显得很得意,象是在告诉笔者他当年也为抗日作过贡献。
“蒋介石从重庆到这里的时候,陈诚还专门修了一个中正亭,后来1945年9月王东原当湖北省主席时,重修了就改名为复楚亭了,里面还竖了一块碑,和亭子一样高,文化大革命破四旧的时候被红卫兵拆了。”老人说。
“他有专门的轿夫子,那些都是他很亲近的部下。从山脚下到三孔桥的路也是他修的。”他又起身指着远方弯弯曲曲山路,坐下后他点起了一袋烟斗,想必是打起精神回忆更多的从前。
陈诚选择这里作官邸是颇多心思的
据黄大伯介绍,当年陈诚选择这里作官邸是颇多心思的。这儿不仅远离城区,隐蔽性强,而且山清水美,风景秀丽。日本的飞机投放的炸弹也炸不到那半山腰,而且这里竹林茂密,日军根本想不到会有人住在这里。
看到黄大伯说话那么有板有眼,笔者问:“黄大伯你读过书吗?”
“读过啊,到初中二年级家里就没有钱供读书了,那时我大概是17岁。”黄大伯还介绍,陈诚大概是1946年走的,整个抗日战争期间,基本上都是住在这里的山上。走的时候很隐蔽,老百姓都不知道。解放后,老百姓才敢住那房子,文化大革命的时候老百姓就又不敢住了。解放后,龙洞瀑布旁边办了一个造纸厂,那儿就成了仓库,中国共产党没收了很多作废的钱堆放在那个屋子里,有很多几千元的,几万元的纸币,很多小孩子就跑到那里用它们叠成纸枪或者腰带来玩。
后面还有一个防空洞 很少有人知道了
提起抗日战争,黄大伯还告诉笔者,沿着老房向右走的一大块空地上,建了400多平方米的房子,房子后面有一个很大的防空洞,是陈诚为了躲避日军飞机轰炸的。“那时侯飞机三个一群,一来就是几十架,老百姓都很怕,就躲到山洞里去了。飞机一来,城里就拉警报,我们这就敲三次铃铛,第一次是准备,第二次就要紧急准备,第三次飞机就“轰轰”的来了,当时陈诚为了防止日本鬼子放毒气,还用七层当时百姓做衣服的粗布堵在防空洞口。老人说:“这个防空洞现在很少有人知道了!”看到笔者兴趣很浓,老人挺了挺腰板说:“要不我带你看看去,以前我还钻过,现在没有哪一个敢钻了。”
在老人的带领下,我们再次去了陈诚官邸。一个近八旬的老人上起山来,比我们20多岁的小伙子还要利索,道路走起来也是那样熟悉。在龙洞的跟前,老人停下了,他说:“以前这里有两间很大的古庙,都好几百年了,里面供奉着菩萨,陈诚来后里面就住上部队了,后来在文革时期就被拆掉了,一座很大的菩萨像也被砸的哪里都是。”
一个英国人和陈诚以前的秘书来了解过
据老人介绍,在香港回归之前,一个来自英国伦敦年轻人知道陈诚官邸后,每个周末都到他家和他聊天,还拍了很多照片。“虽然我说的他听不懂,他说的我也听不懂,我们在一起聊天还是比较高兴。一次他还把女朋友带来,我当时不在家,就让老伴给他煮了面条吃的。他总共来了10多次,香港回归后没有多久,那个英国人就走了,临走时还用别扭的中文说“我走了”,他还送了我一条牛仔裤,一件T恤衫。与我的合影放在我儿子黄应兵的家里了。”老人还介绍,当年一个姓李的给陈诚当秘书,和他的父亲关系很好。前几年,那个秘书在武汉文物馆工作的儿子来找过他,并告诉他,李秘书已经93岁了,想在有生之年了解一下老人的情况,看一下以前住过的房子还在不在。 这里没有保护好,旅游也没有开发好,太可惜了
在陈城官邸前,老人指指点点,说起以前的历史就更加起劲了。据老人回忆,当年建房子的时候,连天加夜,还点着火把建设的。他感慨的说:“这里没有保护好,旅游也没有开发好,现在都成这个样子了,太可惜了!”说着他直摇头“太可惜了!”“解放后,听说这老房子里藏着枪,还有金子,上缴国家就给奖励,老百姓就把房子的拐角给挖了”他还分析了这里的旅游资源优势,这里空气清新,风景美丽,又离鄂西大学不远(现在的湖北民族学院),城里老年人也喜欢这个地方,只要把路修好就可以吸引很多人来参观游玩。
说了很多,老人又带着我们去寻找当年的防空洞,从陈诚官邸下来,沿着山路再往右走100多米,不远就是一块很平整的地,前面已经建起了平房,后面的地上种满了玉米,远远看去,一片绿油油的。老人介绍说,这新房子是把原来的房子拆了后往前挪了一些建的,现在种植玉米的地方是以前呈诚办公的位置。绕过平房,穿过玉米地就可以看到防空洞了。通往防空洞的小路上,长满了草,看得出已经很久没有人问津了。在防空洞的洞口,老人说:“你看当年打洞的眼子还在,那时侯哪有现在这么先进可以用雷管,还能让点火的人跑远了再炸。当时开凿防空洞的时候,全用的黑炮药,还炸死了几个人的。”笔者看到在洞口已经修了一个小蓄水池,山上渗的水都到了这个池子里。老人说是前面一家人吃水用的,现在那一家人嫌交通不方便就又往山下搬了。
现在房子的主人介绍陈诚办公的老房子 凭吊陈诚官邸后,我们随老人沿着当年陈诚走过的石梯而下,不远处就是复楚亭旧址。其实旧址已经变成了山包,只是老人说那个山堡就是复楚亭的所在。据说在破四旧的年代就毁了,一点遗迹未有留下。
现在房子的主人叫赵振东,今年58岁了。在老人带领下,我们又找到了当年住过老房子的赵振东。据赵振东介绍,以前的房子很大,1953年就住进去了,现在有房子的地方以前是一个球场,经常有一些高级军官在那里打篮球。由于窗子太大,不适合老百姓的居住,1970年就把老房子拆掉修建新的了。原来的房子中间是堂屋,两边是对称的结构。说着,赵振东和老人都弯下腰,在地上用手指头比划起来当年房子的示意图。
采访完老人,笔者要下山时已是夕阳夕下,老人送了又送,还说要我们以后常来看看陈诚官邸。看着老人转身离去的背影,笔者仿佛看到了摇摇欲坠的陈诚官邸。
据《鄂西文史资料》记载:1938年至1949年恩施一直是陈诚的地盘
1940年至1943年是陈诚任司令长官时期,一九四三年鄂西会战之后,蒋介石到恩施来过一次。1943年6月29日至7月3日,蒋介石曾来龙洞视察5天。陈诚在蒋介石来到之前,专为蒋介石在龙洞顶上做了一栋二层的瓦房,蒋介石和宋美龄就住在那里。蒋介石在恩施期间,曾经召集六战区长官部的校级以上的官佐,作过一次训话;约请湖北的知名老人张难先、李书城、沈肇年等人个别交谈;蒋介石还在省干训团内参加过一次文艺晚会。蒋还召集六战区的集团军总司令、军长和部分驻在恩施附近的师长,开过军事会议。
湖北省政协文史办文史专员徐怨宇在《忆抗战时期的恩施》一文中说,宜昌沦陷是一九四零年六月中旬初,确切时间是端午节那天。宜昌沦陷以后,恩施建立了六战区,又恢复了陈诚的湖北省政府主席,恩施已成为真正的国民党的战时的湖北省会。就地势、地理上来讲,恩施的重要性,它是当时大后方的前方。所谓大后方,包括四川、贵州、西南各省,恩施就是它们的前方,又是陪都重庆的门户。这是它在地理上 重要性。“建设三民主义的新湖北”这样一个口号,是陈诚提出来的。他搞“二五减租”,搞新经济政策,教育公费制度,禁烟禁毒。举这样一些例子,就是说在恩施这地方,自从陈诚当了六战区长官兼湖北省主席以后,恩施的一切与过去不同,与历史上所有治理鄂西的统治人物不一样。所以说,陈诚在恩施的时期,也就是恩施历史上最特殊的一个时期。一九三八年至一九四九年这个历史阶段,可以说,一直是陈诚的地盘。
陈诚亲自主持军事会议,第六战区地方行政会议会址都在龙洞长官部。第六战区的整个辖区范围包括湖南九县,湖北13县和四川9县贵州的21县,总计湘、黔、川、鄂共90县。宜昌沦陷后在六战区辖境的主要战役有三次:石牌战役,1943年5月12日开始,历时一个月。第二次是升子坪曲尺河战役,1943年12月,历时50天,日军一个师团进攻,我方是王敬久的第十团军及十三师守升子坪。第三次是常德战役,1944年。一九四三年六月,陈诚获悉蒋介石要来恩施,指令建设厅赶修之国席主席官邸。 [page]
有关专家:保存的不仅仅是官邸,也是让人们牢记历史的伤痛,更加珍视和平
采访中,湖北民族学院戴宇立教授指出,今年是抗战胜利60周年,面对这摇摇欲坠的陈诚官邸,我们又怎样去面对历史,面对八年抗战,面对为保卫祖国而奉贤过力量的人呢? 历史遗址是历史和文化的一部分,具有不可再创造性,任何复原的、仿造的东西都是假的。保护遗址不仅是保存民族的历史,也是保存民族的文化。当一些抗战遗址毁掉的时候,也是在毁坏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内涵。历史遗址不可能再生,毁灭一个就少一个历史见证。毁掉的不仅是有形的遗址,也是在抹去我们心中的记忆。这些遗址上承载着民族之痛,中华之耻,忘记就意味着背叛。现在日本右翼势力对侵略历史和战争罪行不仅不反省、不道歉,反而不断篡改历史为侵略者翻案。日本政要仍在参拜靖国神社,甚至称这些甲级战犯并非罪人。保护和修缮好这些历史遗迹,就是保存事实真相。保存的不仅仅是抗战遗址,也是让人们牢记历史的伤痛,更加珍视和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