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旅游,主要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发展红色旅游,对于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增强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的爱国情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目前,我国已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新的阶段。在这一新的形势下,民族精神培育的方式也迫切需要改进和创新。积极发展红色旅游,将弘扬民族精神寓于参观游览之中,将民族历史、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通过旅游的方式传输给广大人民群众,成为了培育民族精神的又一新途径。2004年是新中国成立55周年,是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是红军长征70周年。在这不平凡的一年中,大力开展红色旅游活动更能展示中国55年的光辉历程,中国发展的伟大成就,更能让世界瞩目、让国人自豪。
2004年8月12日,《人民日报》宣布我国将正式启动“红色旅游”工程,明确提出要在全国范围内重点建设以10大“红色旅游基地”、20个“红色旅游名城”、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为主体的“红色旅游”骨干体系,并初定2005年为“红色旅游发展年”。自2004年下半年开始,一股“红色旅游”热正席卷神州。各省市自治区也根据《2004年-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分别适时的推出了体现本地区优势的红色旅游产品,一时间利用红色旅游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呼声也随之而来。
1、有利于适应全球化发展趋势
当今世界,全球化已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历史进程。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文化全球化对民族国家文化主权和文化安全形成了挑战,世界上的强势力量在利用经济优势对其他民族进行文化入侵的同时,还试图将本民族的价值观强加于其他民族,妄图使之成为一种公认的真理,而这种误导使我国社会各阶层都或多或少的淡化了一些民族情结。一个失去共同和稳定价值观念的民族是可怕的,甚至会动摇她得以繁衍发展的根基,为坚定团结和动员本民族共同奋斗、自强不息的价值观,最好的办法就是寻找动力根源,用最原始和最纯粹的方法唤起人们的爱国情绪,而红色旅游恰好是最适当的方法。把人们带到爱国热情最高、爱国土壤最丰厚、民族情感最浓郁的地方,让人们自觉认识到民族精神的可贵,把培育民族精神落实到人们的心里。因此,在全球化中,利用红色旅游培育民族精神,是应对文化全球化的挑战,捍卫民族文化主权和文化安全的战略选择,正可谓是把力用在了刀刃上,效果将十分明显。
2、有利于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在我国,小康社会是一个经济、政治和文化协调发展的历史阶段,建设小康社会不应忽视文化建设,而弘扬、培育民族精神是小康社会文化建设的根本追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精神动力。人要有一点精神,民族更要有自己的精神。一个民族有了健康向上的精神支柱,这个民族就有了奋发向上、顽强进取、百折不挠、自立拼搏的巨大力量,使这个民族面对挫折和失败不沮丧、不消极、面对外在压力也不媚从、不屈服。在社会快速发展的现阶段,我国需要各族人民满怀信心地投入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事业之中,而精神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动力,以往用来宣传民族精神的方式已经显得过于陈旧和俗套,不能有效的激励人们的精神、启迪人们的思想、震撼人们的心灵。要想使我国在以后的发展当中后劲十足,就必须用更好的方法唤起人们的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团结精神。
红色旅游是在各个革命性地区进行的各种旅游活动,其活动主要的内容大都体现了传统的革命精神和民族精神,而这些精神正是我们所需要宣传的。适时的宣传可以使人们将这些中国革命的艰辛和来之不易的胜利永远銘记在心里,将这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