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新闻类>>特稿精选>>正文
苗电:在知青农场的那些日子
2017-09-04 11:01:50
作者:河南西平 苗电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收藏】 论坛
分享到:0

    一,概述

    我考上师范之前,曾在西平县权寨公社北林场(也叫老温林场)待过两年,之所以叫“北林场”,是为了区分当时权寨公社南林场(也叫老关庄林场)。北林场说是林场,其实并没有太多的树木,林场周围只有一圈三年龄的白杨树,算是和邻邦生产队的农田隔开,成为分界线。林场东边和南面一部分,是权寨公社老温大队的耕地;西边和南面一部分,是权寨公社苗张大队的耕地;北面则是郾城县大刘公社彭李村的农田。

    七十年代,随着大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权寨北林场和南林场分别派来一批郑州知识青年,他们刚刚高中毕业,南林场一个班,北林场一个班,每班50多名知青,都是从郑州市纺织机械厂子弟中学过来的。我当时在北林场,和那些知识青年相处的非常好,也非常和谐,现在还记得名字的有:孙建中,付新军,席爱凤,邓丽英,金肖群,郭仙菊,陈国栋,乔安江,孙宪义,张景云等。

    随着知识青年的到来,原来的北林场(老温林场)也改名叫“知青农场”了,场里有300多亩耕地,主要是以农业生产为主,另外也有几个小作坊,一个是手工制作蜡烛,另一个便是小酒坊了。还有一个熬制食用烧碱的小作坊,因为质量过不了关,不久就停止生产了。生产出来的蜡烛,有红色和白色两种颜色,场里派几个女知青挎着小竹篮去附近村庄农户销售,一毛钱一支蜡烛,销售收入完全交给场里会计。卖得多的可以受到场长的口头表扬,但一分钱的奖励都不会给的。她们也非常遵守规章制度,早出晚归,尽心尽责,从不贪占一分钱的便宜。小酒坊的生意很好,不用出去跑销售,很多人都拿着瓶子罐子直接跑到农场里买酒,红薯干酒是一块钱一斤,高粱酒和玉米酒都是一块二一斤,真可谓是“供不应求”了。

    农场里有趣的事情还是很多的,这些郑州来的知识青年,都是重情重义的人,我和他们都合得来,关系相处的都很好。他们的父母来农场看望他们,或者他们回家看父母回来,带回来的小零食,总要想方设法分给我一点,我家离农场有四、五里左右路程,我父亲在邮电所当主任,常给我买一些吃的,我也会从家里带出来一点,和他们一起分享,有时候还会带上三五个人到家里来,让我母亲给他们烙油膜,沓菜馍。

    二,瓜园风波

    我刚到农场的时候,这些郑州知青已经在这里生活两年多了。我被派到瓜园干活,跟孙二毛师傅学习种瓜,瓜园有一亩半左右,里面主要是西瓜,也有一片地里种的是甜瓜、地瓜(是蔬菜瓜类,不同于薯类)。孙二毛师傅非常耐心地手把手教我,怎样给甜瓜打叉,掐头,哪些蔓头儿可以掐,哪些叉可以打,哪些应该保留,这些看来很简单,但辨别起来也很不容易。有时候地里水肥充足,甜瓜蔓疯长,师傅便要我拿个小竹竿,把窜得高的蔓头敲断,这样做可比蹲下来或者弯下腰一个一个地掐头省劲多了。

    孙二毛师傅更耐心教我的,还是如何种好西瓜。从开始育苗,栽种,围根,到施肥,整枝,留杈,打杈,以至于每棵西瓜为什么只保留三个枝杈,怎样压枝,怎样控制不让西瓜“跑劲儿”,哪些西瓜胚胎应该摘掉,才能保障这颗西瓜上的其他瓜长得又大水分又足等。从西瓜的发芽期、幼苗期到伸蔓期和结果期,师傅都教的非常认真,我学的也很仔细。

    有一天早上,天刚亮,我到瓜地巡查,发现很多未熟的甜瓜被什么咬掉一大块,就和师傅说了,师傅查看之后,便让我找了两个大箩筐,把长熟的摘下来放在一个筐里,被啃去一大块的摘下来放到另一个框里,等早饭吃过之后,师傅让我把两筐甜瓜搬到食堂门外,很多知青看到后,都觉得莫名其妙,也有几个人躲在别人身后窃笑的。师傅站在门口,大声对大家说:“以后谁想吃甜瓜,可以直接到瓜棚找我,我给你们摘最大最甜的熟瓜,不要自己去摘,昨晚想吃瓜的小鬼头也是好意,怕摘下来不中吃,扔了又可惜,于是就先在瓜棵上啃一口,熟了就吃,不熟就放在那里了,其实你们啃了之后,就是依然还放在原地,这瓜也长不好了,一样是浪费了。知道了吗?知道了就去吃瓜吧,这一筐都是成熟的瓜。不够吃去瓜棚,我给你们摘,不要自己去摘!”师傅刚说完,大家一拥而上,框里的熟瓜马上就没了。

    三,斗牛

    瓜田罢园之后,马上转入秋种阶段,可就在这时候,场里的一头大黄牛开绳了,这是一头很壮实的雄性大黄牛,体重有1000多斤,两只牛角粗壮有力,向两边伸得很长,很好斗,看见人就追,就抵。开绳五六天了,整天在农场周围转悠,因为好和人斗,所以潜藏着很大危险。有个中年妇女走亲戚从农场旁边经过,这头牛竟然一头把她掀在路边沟里。饲养员四十多岁了,身体也算很好,拿绳子套住了牛的脖子,大黄牛竟然挣脱了绳子,把他顶在麦秸垛蹂躏很久,把他顶的遍体鳞伤,直接送去了医院。

    当时,农场的场长是苗冠勋,我们农村老家本村的,按辈分我应该叫他“大伯”,他很着急,担心这头牛会给场里惹事,会继续伤人,于是就动员场里所有青壮年劳力,停止一切农活和小作坊工作,全力捕捉这头大黄牛。

    可是,大黄牛很不驯服,看见人走近,立马红着眼睛硬着脖子向你发动进攻,当时大家拿着铁锨,桑木杈(场里打麦用的)乱吆喝,谁也不敢靠近。想想饲养员还在医院住着,大家不寒而栗。

    我当时没有找到工具,是空着手和大家一起围捕大黄牛的,大家举着劳动工具把牛赶到了我的身边,我看牠红着眼睛硬着脖子向我抵过来,我向自己身后瞄了一眼,见是空场地,就向大黄牛迎了过去,双手抓住两支牛角,向地上按下去,牛用力向我进击,我抓紧牛角,边使劲下按,边向后退,退到空地上,我把牛头抵在肚子上,用整个身体使劲向下按去,牛头终于触在地上,我把右手边的牛角顶端按在地上,然后抬起右脚,踩住牛角,腾出右手,双手扳住左手边的牛角,使劲向右扳去,只听“噗通”一声,大黄牛整个身体便平倒在了地上,另一个饲养员马上跑过来,把绳子拴在了牛鼻子上,一场惊心动魄的捕捉大黄牛的任务就这样完成了。

    场长向公社汇报了我的“英雄事迹”,那年我获得了公社劳动模范荣誉称号。饲养员出院之后,继续养牛,遇到难管的事情,就叫我过去看看,我每到饲养室,那头牛看起来老实多了,眼光也柔和多了。后来在耕地的时候,如果我站在大黄牛的前面,不管饲养员怎么用鞭子抽牠,牠就是一步也不肯向前走,我一离开,大黄牛依旧非常温顺地继续拉犁。

    四,小酒坊

    场里聘请来一位做酒经验丰富、做酒技术高超的老者,是我们老家本村的,他叫张全,我叫他“全儿大爷”。他来到农场之后,看我比较勤快,且体力也好,就和场长建议,叫我跟着他学习做酒技术。

    七十年代农村小酒坊做酒,依然是土法酿制,纯天然蒸馏,是没有“勾兑”这个概念的。酒的“度”,无非是对“酒头”和“酒尾”(也叫酒稍子)量的把握。做酒工具也就是一口大铁锅(我们采用的是地锅),一张适合铁锅的大竹竿篦子,一个一米二高直筒木笼(木笼直径和大铁锅口直径差不多一样大),一个接酒的天平,一个百十来斤重的熟铁“鏊”,一组盛酒的器皿,外加几个发酵用的“泥池”。那时候洋灰(水泥)很难买,我们的发酵池是在地上挖几个三米长,一米宽,一米二深的池子,然后在池子壁上和底部撒上干石灰,使劲拍打锤击,让石灰和泥土完全融合,不渗水为止,这些活大都由知识青年来完成,因为他们才是农场的主要劳动力。

    做酒的第一道工序是采麯。原料主要是大麦,谷糠等。做法是:先把大麦在打面机上打成糁子(把颗粒打烂成碎块状),然后放在大铁锅里蒸熟,之后,出锅摊开,撒在一块平整夯实的空地上凉十多分钟,等温度下去,不烫手脚了,再拌上谷糠,搅均匀,用几块木板做成的模子,用光脚踩成砖块形状,这样,采麯的第一步工作就算完成了。这项工作主要是知青姑娘们来做的,采麯之前要把脚洗干净,还不能怕烫脚。

    采麯第二步工作是麯块发酵。麯块踩好之后,要先晾上几天,等完全凝固了,再由知青们把每块麯转移到房间里,先在地上铺好麦秸,把麯块一块一块地码好,摆整齐,然后在上面和周围铺上麦秸或者谷草,之后,每天要在上面撒一点水保持湿润,等待发酵完成。大约十五天左右,闻到浓烈的酒香,采麯这项工作就算做好了,下面的任务就是把这些麯块晒干了。这个工作主要是我在“全儿大爷”的指导下和知识青年一起来完成的。

    第二项工作就是粮食发酵了。那时候做酒的主要原料是红薯干、高粱、玉米等。过程是:先把原料分别打成糁子,在大铁锅蒸熟,出锅凉一会儿降温,等温度下降到20度左右时,把发酵好的麯块砸碎,搅拌在蒸熟的糁子里面,装在“泥池”里,上面铺上一层麦秸,然后再涂上一层泥巴,封闭严实,不能漏气。红薯干,高粱,玉米等原料虽然都是采用同一种大麯,但彼此不能混合在一起装池发酵。大约过了七八天时间,这一池原料就基本发酵成熟了。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银开源:缅怀西路军
·下一篇:无
·特稿:在知青农场的那些日子
·四川西昌最大知青农场拟改建中国知青博物馆 纪念知情上山下乡历史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苗电:在知青农场的那些日子
特稿:在知青农场的那些日子
银开源:缅怀西路军
特稿:缅怀西路军
革命后代参观山西省武乡县红色景区 纪念抗战胜利72周
特稿:革命后代参观山西省武乡县红色景区 纪念抗战胜
革命后代参观山西省武乡县红色景区 纪念抗战胜利72周
江山、布铁威:革命后代参观山西省武乡县红色景区 纪
特稿:革命后代参观山西省武乡县红色景区 纪念抗战胜
革命后代、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负责同志参观山西省
特稿:图说谁参加了叶选宁的遗体告别(组图)
特稿:痛悼李昭 怀念耀邦——李昭同志遗体告别仪式
特稿:深切怀念李昭同志 齐心同志送来花圈(组图)
特稿:董必武之子董良翮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宝山举行(
特稿:最后一位开国中将王秉璋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
特稿:老一辈革命家谭震林同志长子谭淮远病逝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粟裕大将夫人楚青遗体送别仪式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李讷携家人来毛主席纪念堂深情怀念毛主席(组图
特稿:“情满淮安”——日本松山芭蕾舞团首次来到
特稿:开国中将陈先瑞夫人王彦同志在京逝世(组图
特稿:贺晓明、林炎志等晋绥革命后代赴兴县迎17名
特稿:毛泽东亲属赴朝鲜祭奠志愿军烈士(组图)
特稿:毛主席机要秘书谢静宜在京病逝(组图)
特稿:高波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湖北红安举行开国上将王建安诞辰110周年纪念
特稿:季振同黄中岳冤案始末(组图)
特稿:红西路军后代2017年新春团拜会(组图)
特稿:《共和国将帅肖像油画集》及画像赠送仪式在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
我要啦免费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