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忘却的红色经典①——宁化曹坊红色经典遐想
曹坊,在福建版图上是一个很不起眼的乡镇。翻开《中国共产党三明历史》,稍为解读其中的文字记载,就会发现宁化曹坊这个地名出现的频率非常之高。就是这么一个很不起眼的乡镇,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诞生了宁化乃至三明革命史上的诸多第一,演绎了一个个红色经典,至今历久弥新,历历在目,难以忘却。
只有先进的思想才能教育出先进的群体
马列主义是人类先进思想的集中代表,自产生以后,让全世界广大无产者看到了希望和曙光。在宁化曹坊,不论是进步青年曹廷勋、童寅亮、徐泰咸和徐赤生,还是穷苦的普通农民,在接受了马列主义先进思想教育后,锻炼成为宁化最早的一批先进群体,先后加入到“革命救国”、“教育救国”的阵营中。从曹坊开始,翻开了宁化革命史的崭新一页。
——四青年赴法寻求革命真理
上世纪二十年代初,那时的中国大地黑云压城,风起云涌,军阀连年混战,政治黑暗腐败,匪寇猖獗横行,社会动荡不安,特别是深受封建主义、官僚主义和帝国主义“三座大山”沉重压迫的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北洋军阀李厚基②所部盘踞宁化期间,肆意横征暴敛。加上受到当地土豪劣绅、腐败官僚、盗匪地痞、宗法势力的多重政治欺压和经济掠夺,民不聊生,苦难深重,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悲惨生活。有民谣曰“宁化三件宝,地瓜当饭饱,蓑衣当被盖,火笼当棉袄”,这是当时宁化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为寻求救国救民的革命真理,曹坊上曹的曹廷勋、石牛的童寅亮、根竹的徐泰咸以及县城的伊为则等四位进步青年,③1920年响应勤工俭学号召,不远万里,跋涉重洋,赴法留学,学习新文化、新知识、新思想。期间参加了“留法勤工俭学联合会”组织的革命斗争活动,接受了马列主义和民主革命教育。1927年四人毕业回国,分别在上海、潮州(海关)、南京(教育部)和广州(中山大学)等地工作。1929年曹廷勋由上海回县连岗中学任教、童寅亮由潮州海关回县实业局任首任局长。休假日回乡自觉介绍新文化、新知识,传播马列主义和宣传民主革命思想,使曹坊人民在宁化首先接受民主革命思想启蒙教育。
在上世纪那个匪寇猖獗横行、社会动荡不安的二十年代,曹廷勋、童寅亮不顾个人安危,坚定的走出大山、走出国门,万里跋涉,走向当时的世界革命圣地法国,以寻求救国救民的革命真理,回乡自觉传播马列主义和宣传民主革命思想,唤醒民众的思想觉悟,其追求真理的执着精神值得后人学习。曹廷勋、童寅亮不愧是宁化革命运动的思想启蒙先行者。
此外,童寅亮发挥自己在法国农业大学所学的专业特长,以石牛为基点,还成立了农业研究会和农民协会,推广农业新技术、传播农业新观念,尝试将石牛的传统农业改造成先进农业、将旧式农民改造成新式农民。虽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成果,但在当时农业技术、农民观念都还十分落后的宁化山区,毕竟是一次有益的实验尝试和实践探索。
——徐赤生成长为职业革命者
徐赤生④1910年出生于根竹村地主家庭(父亲徐国钦),思想进步,同情贫苦农民。1925年由县立云龙高等小学毕业考入长汀省立七中读初中,1929年升入高中。该校有地下党从事秘密革命活动,在进步师生中传播红色书刊,宣传革命思想。徐赤生深受影响,在思想上完成了由同情革命向参加革命的转变,最终决心与自己的剥削阶级地主家庭彻底决裂,毅然决然投身革命,加入到与反动派进行残酷武装斗争的汹涌洪流中。自觉参加该校地下党组织开展的各种革命活动,接受革命思想教育,思想上、行动上主动向党组织靠拢,成为一名革命积极分子。
1928年上学期,经该校老师、共产党员王仰颜、⑤黄光亚介绍,徐赤生在鲜红的党旗下庄严宣誓:“我自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履行党员义务,保守党的秘密,……永不叛党,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成为宁化第一个中共党员,从此步入了艰难曲折而又光荣神圣的职业革命生涯,直至1934年4月率中央工作团在建宁县黄泥铺开展革命工作,遭匪特袭击光荣牺牲。
徐赤生背叛自己的地主家庭,抛弃优越的生活环境,甘冒生命危险,义无反顾的走上革命道路,成长为一名信仰坚定的职业革命者。1928年7月至1930年7月之间的宁化革命活动,都是在徐赤生的直接指导和领导下开展的,成为宁化党的创始人和早期领导者,是用实际革命行动抒写宁化革命史的第一人。
——觉悟的农民走上革命道路
在广大农村,农民是革命的主力军。根据上级党组织的指示,宁化地下党将工作重点放在农村,通过简便易行而又隐秘的形式,提高农民思想觉悟,引导他们走上革命道路上来。
徐赤生入党后,假期回到家乡秘密开展革命活动,利用同学、亲戚等社会关系,在青年农民中传播马列主义,宣传党的政治主张和土地革命思想,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1928年7月至1929年8月下旬,在上曹、下曹、三黄、根竹、石牛等村先后发展一批农会会员和中共党员。
1928年七、八月间,发展上曹的进步青年曹廷勋、曹正刚、曹国昂、曹盛仁、曹罗保等人为宁化首批农会会员,至1929年4月发展农会会员七、八十人(包括曹寿益、徐赤胜在内),并以禁赌戒烟为名在上曹曹氏宗祠办起了“同福社”(农会的对外名称),即宁化第一个秘密农会——曹坊秘密农会。至1929年8月下旬发展廖毓金、马良才、刘家祥、冯义隆等中共党员十余人,在三黄村风车庙建立宁化第一个地下党支部——中共三黄支部,由廖毓金任支部书记、马良才任组织部长、刘家祥任宣传部长,与此同时还成立了中共曹坊支部。曹坊秘密农会和中共三黄支部的建立,标志宁化革命翻开了崭新的一页。革命队伍的壮大、农会和党组织的建立,为翌年举行曹坊武装暴动奠定了组织基础。
◆中共三黄支部旧址——风车庙
这些没有见过什么世面的“乡巴佬”,不知“马列主义”、“共产党”为何物的“泥腿子”,在共产党员徐赤生的宣传、发动、引导下,使他们懂得了“只有打倒反动派,推翻黑暗统治,穷苦百姓才能过上好日子”的革命道理,先后加入到“革命救国”的阵营中,走上革命道路。曹正刚、廖毓金、曹寿益、徐赤胜⑥等人成为曹坊乃至宁化革命运动的中坚力量,分别担任过区、县党政组织的主要职务,领导人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运动。
只有革命的行动 才能开辟出革命的局面
大革命失败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革命理论,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中国式革命道路。在宁化曹坊,在地下党的领导下,率先在宁化乃至闽西北举行武装暴动,用实际行动践行毛泽东提出的“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革命理论,继而建立苏维埃政权、党的组织和地方武装,开辟出“工农武装割据”的崭新局面。
——向地方反动派打响第一枪
一个山区小县的武装暴动与毛泽东、朱德等一代伟人联系在一起,在中国革命史上并不多见。而发生在1930年6月22-25日的宁化西南五乡暴动,确确实实是在毛泽东、朱德的明确指示下举行的。
据《中国共产党三明历史》记载,“古田会议”结束后,1930年1月上中旬,“朱毛红军”千里回师赣南途经宁化,对宁化地下党(负责人徐赤生)作出明确指示,要求迅速发动工农武装暴动,领导工农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宁化地下党决定在条件比较成熟的曹坊、城关(今翠江镇)、禾口(今石壁镇)、淮土和李七坑(今城郊乡李七坑村)等西南五乡举行武装暴动,由曹坊先行。
1930年6月22日夜,这本是一个与往常一样平静的夜晚,可在曹坊却是一个不平静的夜晚,注定要在地方革命史上留下浓彩重墨的一笔。在曹坊党支部(曹正刚/曹国昂为负责人)领导下,率先举行武装暴动,向地方反动派打响第一枪。当晚农会会员100多人手持梭镖、长矛、大刀、鸟铳、步枪,首先包围曹坊民团驻地“八甲祠堂”,收缴了民团20多支枪支弹药,接着没收土豪劣绅的财产。23日红四军一纵队由长汀急行军驰援曹坊,并在上曹曹氏家庙成立宁化第一个临时红色政权——宁化南乡革命委员会,由曹延勋任主席。
◆曹坊武装暴动旧址——曹氏家庙
(说明:曹氏家庙也是宁化南乡革命委员会、曹坊区苏维埃政府、中共曹坊区委、中共宁清归工委旧址,还是谭震林、谭政、张鼎丞、罗瑞卿等开国领袖旧居。)
曹坊武装暴动的枪声震惊全县,县国民政府官员和保卫总团头目闻讯纷纷逃窜。6月23-25日,城关、禾口、淮土和李七坑在当地地下党领导下,相继举行武装暴动。这就是著名的“宁化西南五乡暴动”,给宁化地方反动派予以了有力打击。五乡暴动成功后,在红一军团政治部杨岳彬主任⑦的指导下,于6月27日、7月1日在县城关分别成立宁化县革命委员会(由张志农任主席⑧)和中共宁化特区委,徐赤生任书记。7月5日,在曹坊小罗溪(今罗溪村)山坡上,中共宁化特区委将五乡暴动队整编为宁化赤卫大队,下辖四个中队,共200余人、150多支长短枪,由罗世耀任大队长、⑨徐赤生兼政委,曹坊暴动队整编为曹坊赤卫中队,由曹正刚任中队长。
宁化县革命委员会、中共宁化特区委和宁化赤卫大队的成立,是三明境内建立的第一个(支)县级临时红色政权、党的领导组织和地方革命武装,开始了党在三明进行“工农武装割据”的预演。富于革命的曹坊人,由从事地下秘密革命活动公开登上革命舞台,充分表现出“革命不怕死、怕死不革命”的英勇献身精神。正是有了这种精神,才使曹坊的诸多革命活动走在宁化乃至三明的前头。
——揭开了红色执政预演序幕
在国民党反动力量处于统治地位的土地革命时期,共产党革命力量要不断发展壮大,必须要建立巩固的根据地,作为兵员、物资的主要保障基地,以及部队休整、训练、救护的后方基地。第二次反“围剿”战役结束后,红十二军奉命挺进宁化开辟闽西北根据地,中共闽粤赣省委多次派出工作团,协助红十二军指导地方建党建政和建立革命武装工作。
1931年五、六月间,谭震林政委、政治部谭政主任奉命率红十二军34师从长汀挺进宁化开辟闽西北根据地,先行在上曹、下曹一带驻扎。在红十二军的指导下,在上曹曹氏家庙成立宁化第一个区苏维埃政府——曹坊区苏维埃政府,由曹正刚担任第一任区苏主席。与此同时,在上曹组建成立宁化第一支游击队——宁南游击队60余人,由上曹的曹富生任队长。至1932年3月,相继成立了上曹乡(今上曹村)等14个乡(今建制村)苏维埃政府,十四位祖祖辈辈“脸朝黄土背朝天”的进步农民当上了乡苏主席。
1931年9月底,根据中共闽粤赣省委指示,在上曹曹氏家庙成立第一个区域性工委——中共宁(化)清(流)归(化)工委(即中共宁化中心县委前身),由王兴旺任书记。⑩首先以曹坊为中心,广泛深入发动群众,建立党的区一级组织,以加强党对苏区工作的领导,在上曹曹氏家庙成立宁化第一个区工委——中共曹坊区工委(相继成立南城堡、方田、禾口、淮阳等区工委,11月统一改为区委),由方树良任书记。1931年11月上旬,宁化县苏维埃政府在淮阳区淮阳乡刘氏家庙正式成立(中共宁化县委一并成立),曹坊区苏主席曹正刚当选为宁化第一任县苏主席,上曹的曹寿益、根竹的徐赤胜先后担任县苏部门负责人、副主席、主席。
1931年12月,在上曹组建成立宁化第一支地方红军——曹坊红色警卫营,营长、教导员军政主官由上级委派,下辖两个连,共300余人,一连驻守上曹、二连驻守石牛。主要在宁、汀、清、连四县边境地区开展游击斗争,有力地打击了地方刀团匪等反动武装,保卫了新生的红色政权和根据地的安全。1932年3月曹坊红色警卫营编入新组建的独立5团,继续在宁、汀、清、连四县边境地区开展游击斗争。
曹坊区苏和稍后区工委的成立,标志曹坊在宁化率先建立起比较稳定的红色政权,揭开了党在宁化进行红色执政预演的序幕。就是这么一群“乡巴佬”、“泥腿子”,讲着“土话”,带着几分“土气”,走上了区、乡红色政权的领导岗位,开天辟地成为“当家作主”的主人,领导翻身农民发展根据地各项事业,把一个偏僻的乡村搞得热火朝天,发展成为巩固的根据地。
——让贫苦农民分享革命成果
土地革命的根本目的是让没有土地的贫苦农民拥有属于自己的土地。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广大贫苦农民参与革命的积极性,得到他们的真心拥护和大力支持,武装斗争才有兵员、物资的保障,根据地才能巩固和发展。曹坊在这方面同样走在宁化的前头。
1931年5月开始,曹坊在宁化第一批开展土地分配工作。以乡为单位,在各乡成立了分田委员会和农会(或贫农团),负责分田和阶级成分评定工作,以原耕地为基础,执行“按人平均分土地,抽多补少,抽肥补瘦,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的土地分配政策,广大贫苦农民第一次拥有属于自己的土地,实现了梦寐以求的“耕者有其田”的愿望,分享到了土地革命的成果,得到了实惠,广大贫苦农民兴高采烈,全区上下革命热情十分高涨。
反动派可不让穷人兴高采烈,对根据地(包括曹坊)实行严密的军事和经济双重封锁,一时出现经济萧条、社会事业停滞的不利局面,给根据地广大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很大困难,分享到手的革命成果被大打折扣。为扭转不利局面,解决实际困难,曹坊区委、区苏号召全体区乡干部带头,发动翻身农民扩大粮油种植面积、大力发展农业生产,1931年冬各乡开办列宁小学,1932年4月设立曹坊邮政分局,在小罗溪办起了熬硝盐和炼樟脑工厂,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生产生活上遇到的困难,扭转了不利局面。
只有英雄的人民 才能创造出英雄的时代
风雨如磐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无数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那是一个血雨腥风的年代,更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在宁化曹坊,为了革命成功,一千多名英雄儿女踊跃参军参战,加入革命队伍,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为革命流尽最后一滴血,许多人成为无名英雄。历经血与火的洗礼,走出了数位功勋卓著的功臣——张新华、冯义隆、张新生,⑾他们是曹坊的骄傲,更是宁化的骄傲。
——为革命成功踊跃参军参战
土地革命时期,曹坊总人口八千多人,为革命早日成功,先后有一千多名热血青年踊跃参军参战,上百人成为苏区干部,是宁化参加红军、游击队和苏区干部比率最高、人数最多的三个区之一(另两个为禾口和淮土区)。
在开展扩红突击运动中,曹坊的扩红运动是一浪高过一浪。在1933年“红五月”扩红突击运动中,中央粮食部张鼎丞部长亲临曹坊指导扩红工作(住宿曹氏家庙),号召全区党团员和区乡苏区干部带头、发动热血青年踊跃参军参战,曹坊全体区乡苏主席集体报名参加红军,上曹乡曹国先、曹国勋、曹国来三个兄弟全部当红军。1934年春,曹坊区、乡游击队和赤卫队整连整排参加红军,黄金进乡曹国波七兄弟六个兄弟当红军(三个兄弟为革命壮烈牺牲,两个兄弟受伤);坪上乡乾上排村十户人家有十一个青年,其中十人参加红军和地方工作,只留一个青年官石哥在家负责耕种红军家属的土地。上演了“区乡主席集体当红军、兄弟同参军、全村青年闹革命”的感人场面。
——为革命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在那炮火纷飞的战争年代,曹坊参加革命的英雄儿女前赴后继,慷慨悲歌,经历次战斗,大部分血洒疆场,为革命流尽了最后一滴血,仅国家民政部在册烈士就有270名(建国后仅健在老红军3人),许多人成为无名英雄。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尤其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后,反动派卷土重来,开始反攻倒算,对曹坊实行白色恐怖政策。曹坊、里田、长校等地的铲共队、童子军、民团等反动武装在曹坊大肆烧、杀、掠、抢,无恶不作,手段残忍,灭绝人性,对曹坊人民犯下滔天罪行。曹坊支持革命的群众被杀害数百人,有的全家被杀,到处是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惨像。此外,被烧毁房屋上千间,被抢耕牛数百头,许多革命家庭财物被洗劫一空。
面对反动派屠刀,英勇的曹坊人民不屈服、不低头,表现出视死如归的高尚气节。如根竹的徐开子,任宁化县游击队连长,全家五口被曹坊铲共队残忍杀害。1935年4月下旬方田田螺髻战斗失败后,徐开子突围脱身回家,一天被曹坊铲共队发现,将其五花大绑押赴滑石公审,先将其两耳割下塞入口中,然后游村示众到根竹,再将其一刀一刀刺死倒地,还惨无人道的挖出其心肝挂在树上,心肝仍在怦然跳动。徐开子的父亲、妻子当过乡苏代表,参加过打土豪、分田地,铲共队对其恨之入骨,就连其弟弟、妹妹也不放过,被铲共队用梭镖直刺心脏而惨死。徐开子的妻子死得更惨,被铲共队绑至胡寨下枫树坑,无耻的将其双乳割下,再用梭镖一下一下乱刺全身,最后慢慢惨死。象徐开子一家这样悲壮、惨死的烈士、群众,在曹坊还有许许多多。
曹坊人民的牺牲是悲壮的、惨烈的,他们用青春、热血和生命,抒写了气壮山河的不朽史诗,谱就了感召日月的英雄赞歌。正是因为有许许多多象徐开子一家悲壮、惨烈的牺牲,才会有后来的革命胜利。
——走出了数位功勋卓著功臣
张新华、冯义隆、张新生,他们穿过枪林弹雨,走出硝烟弥漫的战场,成为战争的幸存者,为民族、为国家,用自己的生命相许,付出了毕生精力,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他们是曹坊英雄儿女的杰出代表,历史将铭记他们的英名,也永远活在曹坊人民的心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