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新四军成立80周年,若追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支革命武装,那可是建立93年的“建国陆海军大元帅府铁甲车队”(简称铁甲车队)!
本文追溯中共领导的第一支革命武装艰辛、光荣、前赴后继的93年历程,那就是“铁军”一路走来!
我们熟知的“铁军”,是享誉大江南北的新四军。新四军响亮的名字“铁军”何来?《新四军军歌》歌词的第一句就是“光荣北伐武昌城下”,这指的是北伐战争攻克武昌的历史。那么,北伐战争攻克武昌的是哪一支部队?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推动了全国革命形势大发展。孙中山1923年2月在广州建立革命政权﹐再任陆海军大元帅统率各军。经他同意,1924年11月底组建了“建国陆海军大元帅府铁甲车队”(简称铁甲车队),其所属成员的配备与调动,都是由中共广东区委书记陈延年和区委军事部长周恩来决定的,调集来的军官皆为中共党员,而士兵中也有一批中共党员,所以说铁甲车队尽管属大元帅府管辖,但实际上是中共直接领导的一支革命武装。
1925年11月,中共广东区委决定,以铁甲车队为基础,扩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十二师第三十四团,由刚从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回国的共产党员叶挺担任该团团长。
1926年1月,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十二师第三十四团改称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叶挺独立团之名由此而生。叶挺率团作为北伐先锋,孤军突前,讨伐军阀,首战碌田,长驱醴陵,力克平江,直入中伙铺,奇袭鄂南门户汀泗桥,夺占咸宁,大战贺胜桥,取得一系列战绩。直至兵临武昌城下,叶挺独立团组成奋勇队,率先攻入武昌城内。
叶挺独立团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和卓著战功感染了民众,当时旅居武汉的一些广东籍人士特意在汉阳兵工厂铸造了一个高1米、宽0.5米的“铁军铁盾牌”。
铁军铁盾牌的正中铸有“铁军”两个隶书大字,上款写“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全体同志作鉴”,下款写“民国十六年一月十五日武汉粤侨联谊社同仁敬贺”;背面刻有一首四言赞词。
“铁军”称号自此而起。叶挺对独立团的将士们说:“我们为什么能够建立这样的伟大的战功呢?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独立团是共产党的军队,因为有了共产党,我们才能成为铁军。”
从此后,铁军的光荣传统一直得以传承,将其编制沿革(建制改编)梳理如下:
建国陆海军大元帅府铁甲车队 (1924年11月底组建) ↓ 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十二师第三十四团 (1925年11月扩编) ↓ 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叶挺独立团) (1926年1月改称) (北伐先锋,所向无敌,攻克武昌,获得“铁军”称号) ↓ 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二十五师 (1926年12月扩编,辖第七十三、七十四、七十五团) (所属第七十三、七十五团和七十四团直属重机枪连共3000余人参加南昌起义) ↓ 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第二十五师 (1927年8月扩编) ↓ 国民革命军第五纵队 (1927年10月在天心圩整编) (朱德、陈毅整编南昌起义部队第九军及第二十五师余部) ↓ 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师 (1928年1月,朱德、陈毅率南昌起义余部改称) ↓ 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 (1928年4月28日,朱德、陈毅率部与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师后组建) (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红二团在永新三湾进行改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一团,共700余人;会师后成立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王尔琢任参谋长 ,陈毅任政治部主任;全军下辖第十、第十一、第十二3个师;自此,南昌起义部队叶挺独立团余部和秋收起义部队红二团余部走到了一起) ↓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红四军) (1928年5月25日,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朱毛”红军发端) (全军辖4个团及1个教导大队共6000余人。其中的第二十八团保持了北伐时期叶挺独立团的老底子,后补充了南昌起义、湘南起义的精干力量,全团1900多人,是红四军的中坚力量) ↓ 红四军长汀整编 (1929年3月中旬在福建长汀进行整编,全军辖5个纵队共3000余人) (其中第二十八团大部编为第一纵队,第二十八团一部与特务营合编为第二纵队。同时,军建立政治部,毛泽东兼政治部主任。12月28日至29日,红四军在福建上杭古田镇召开第九次党代会,即“古田会议”) ↓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第一军团第四军 (1930年6月中旬,红四军编入红一军团,辖第十、十一、十二3个师。8月23日,红一军团和红三军团在湖南浏阳县永和市会师,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红四军随红一军团编入红一方面军建制。朱德任总司令,毛泽东任政治委员) (此后是中央苏区反五次“围剿”的主力之一) ↓ 中央红军第四军 (1931年11月25日,红一方面军总部及所兼红一军团总指挥部撤销,红四军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直接领导和指挥) ↓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第一军团第四军(重新编组) (1932年3月,中革军委决定重新编组第一、第三、第五军团,红四军归回红一军团建制) (红四军军长王良,军政委罗荣桓,后为罗瑞卿;下辖第十、十一、十二师) ↓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第一军团第十、第十一师 (1932年12月,红一方面军整编,师由军团直属) ↓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第一军团第二师(红二师) (1933年6月,红一军团在江西永丰藤田整编,改小师小团为大师大团) (以第十、十一师与第六十四师合编为红一军团第二师,徐彦刚任师长,胡阿林任师政治委员,曹里怀任参谋长,刘亚楼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第四、五、六团。1934年至1935年,红二师在师长陈光、政委刘亚楼率领下,在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序列中参加长征,出发长征时全师共4922人,屡次担任先锋) ↓ 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第一纵队第四、第五大队 〔1935年9月18日红一、三军团和中央纵队在甘肃省西固县(今宕昌县)哈达铺正式改编为陕甘支队〕 〔继续北上陕北,到吴起镇(今吴旗县城),胜利结束长征。在长征路上“血战湘江”“夺占娄山关”“强渡乌江天堑”“飞夺泸定桥”“突破天险腊子口”皆有其身影。1935年6月12日北上途中,前卫红四团在四川达维与红四方面军先头部队胜利会师。7月,红四方面军第三十三军第九十八师第二九四团1000余人编入红二师第四团为第二营〕 ↓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第一军团第二师(恢复番号) (1935年11月3日,恢复红一方面军番号同时恢复红一军团第二师建制) 〔刘亚楼任师长,萧华任师政治委员,李天佑任副师长,钟学高任师参谋长,邓华任政治部主任。此时,全师仅1382人,下辖第四、第五、第二团(老底子是秋收起义部队一部和井冈山时期的部分赤卫队),参加直罗镇战役、攻占会宁、山城堡战役、东征等〕 ↓ 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第三四三旅第六八五团 (1937年8月,第二次国共合作时,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 (红二师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第三四三旅第六八五团,团长杨得志,团政委邓华) ↓ 八路军苏鲁豫支队 (1938年12月,第六八五团扩编为八路军苏鲁豫支队) (支队下辖第一、二、四、五、七共5个大队,支队长彭明治,支队政治委员吴法宪) ↓ 八路军第五纵队第一支队 (1940年8月改称八路军第五纵队第一支队) (南下华中,增援新四军;支队辖第一、二、三团) ↓ 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教导第一旅 (1940年11月支队改为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教导第一旅) (旅长彭明治,旅政治委员朱涤新) ↓ 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第三师第七旅 (1941年2月改编为新四军第三师第七旅,下辖第十九、二十、二十一团) (皖南事变后,加强新四军力量。抗日战争时期,由红二师延续下来的这支部队先后参加了平型关战斗、陈道口攻坚战、血战刘老庄和“两淮”战役等,威震苏鲁豫皖,被陈毅誉为“华中主力的主力,党指到哪里,就是哪里的钢铁部队”) ↓ 东北民主联军第六纵队第十六师 (1946年10月,在参加四平保卫战后,七旅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六纵队第十六师) (师长梁兴初,师下辖第三七九、第三八〇、第三八一团) ↓ 东北野战军第六纵队第十六师 (1948年1月改称东北野战军第六纵队第十六师,) (李作鹏兼任师长,张池明任师政治委员,冯精华任副师长兼参谋长,刘锦屏兼任政治部主任;解放战争时期参加了辽沈战役)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三军第一二七师 (1948年11月按照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第六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三军,隶属第四野战军建制,第十六师改称第一二七师) (解放战争时期,这支部队驰骋大半个中国,参加了平津战役、进军两广、解放海南、广西剿匪等屡建战功) ↓ 广州军区独立师(第127师) (1961年8月,第43军撤销,第127师归广州军区直属;1968年9月,归建重建的陆军第43军;1979年,第127师参加对越边境自卫还击战,攻克凉山、剑指河内)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4集团军第127师 (1985年,在合成集团军整编中,第127师划归第54集团军建制,同时编入装甲旅、高炮旅等部队;2016年,第127师随第54集团军转隶中部战区陆军) ↓ 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组建集团军第XXX师 (2017年4月,解放军陆军以原18个集团军为基础,调整组建13个新的集团军,步兵第127师将隶属新组建的集团军)
由这一系列的沿革、改编可见,“铁军”称号自北伐战争时起,一直传承、延续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