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
八年前,我因故写下《从数据看1971年至1980年西藏党委、政府的工作》一文,现经修改简化重新发表,权作为在我军建军90周年纪念日时,对西藏自治区前领导任荣、陈明义、天宝、杨东生、乔加钦等老红军的纪念,并期待抛砖引玉,引发对这一时期西藏党史、经济社会发展史的深入研究。
一、党中央对西藏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我国1978年宪法第37条规定:“地方各级革命委员会,即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经中央任命和选举,任荣同志1970年12月至1979年8月担任西藏自治区革委会代主任、主任。1970年12月至1980年5月,任荣同志先后任自治区革委会党的核心小组组长、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对这期间西藏党委和政府的工作负主要领导责任。
早在1975年9月,在西藏庆祝自治区成立十周年时,病中的周恩来总理委托中央代表团团长华国锋给西藏党委带话:“在西藏工作的同志很辛苦,这几年工作不错,去了要多加鼓励。”对1971年成立的新的西藏党委、政府在“文革”中、后期的工作给予了表扬。
1980年4月,中共中央发布了转发《西藏工作座谈会纪要》的通知,即中央[1980]31号文件,通知明确指出、“近三十年来,在党中央领导下,自治区党委和各级党组织,带领全区藏汉等各族广大党员、干部、驻藏解放军,发动和组织藏族和其他各族人民群众,团结藏族爱国人士,建设西藏,保卫边疆,维护民族团结,捍卫祖国统一,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这个文件再一次对包括1971年至1980年西藏党委的工作成绩做了充分肯定。
但是,1980年5月31日,任荣被胡耀邦同志带离西藏及8万多以汉族为主的干部、职工和家属随后调离西藏。之后一段时间,以任荣、天宝、杨东升(协饶顿珠)等为核心的西藏党委、政府10年的工作成绩被抹杀,一些文章、著作对这一时期西藏党委、政府的工作,做了不客观、不公正的描述。
其一、把全国10年“文革”的混乱状况,不加区别的套用到西藏,甚至认为1971年西藏第一次党代表大会后,西藏仍执行“四人帮”的极左路线,不承认“文革”十年中,从1971年西藏第一次党代表大会后,西藏客观存在动乱和稳定两个不同时期。
其二、违反事实,把全国粉碎“四人帮”后政治上处于徘徊状态,说成当时西藏在政治和经济上都处于徘徊状态。甚至否认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西藏已经进入改革开放阶段。
其三、否定这一时期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把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所有制社会说成“脱离了生产力发展水平”,把西藏1971年至1980年局部工作和个别基层出现的错误和问题,描述成西藏党委、政府在指导思想、方针政策上严重贯彻了“左”的路线。还不适当地对局部工作的困难和失误,进行讥讽。
其四、由于1984年至1985年,中央和内地9省市支援西藏43项工程取得巨大成就,就借此贬低前任党委、政府10年的工作成绩,为胡耀邦同志的一些错误决策造成的严重后果进行掩饰。
针对一些人对1971年至1980年5月西藏党委、政府工作的贬损,笔者查阅了一些资料,通过数据对比,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如果把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到1990年这40年,按每10年为一个阶段划分来看,笔者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从1971年到1980年这个阶段,即第四个、第五个五年计划时期是西藏前40年中经济和社会发展速度最快的10年,也是西藏民族最团结、社会最稳定的10年。
二、西藏十年中出现N个划时代的第一
1971年至1980年即第四、第五个五年计划期间,是西藏基层党组织和少数民族党员发展最快的10年,是西藏民族干部、职工培养发展数量最多的10年,是打击藏独势力、“争归争降”最有成效的10年。
1971年,西藏召开了历史上第一次中共党代表大会,第一次通过选举产生了自治区党委。解放后我党培养的藏族干部(巴桑、热地等人)第一次担任自治区党委主要领导人。
1975年,西藏全区实现农村社会主义改造,农业生产集体化,农牧民私有土地变更为公有制的集体土地,使西藏社会历史上第一次确立了公有制的社会主义制度。
1979年,西藏历史上第一次成立自治区人大常委会,第一次将人大与原西藏人民委员会职能相区分。
1979年,西藏历史上第一次确定“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自治区、市(地)、县三级财政管理新体制。
在这10年里,召开了西藏第一次农牧业机械化会议,第一次提出了在西藏实现农业机械化等建设目标。
1975年,西藏第一次实现了粮食基本自给。
1976年,江孜县农业试验场,第一次创造了全国冬小麦单产最高纪录——业平均亩产达1610斤,第二年更创造了亩产1673斤的记录,羊达公社创藏青一号青稞亩产900斤记录。
1979年,西藏第一次确定在安多、那曲、当雄三县建设商品肉畜基地。
在这10年中,在西藏牧区第一次推广围栏草场(草库伦),到1980年围栏草场达470多万亩,草场有效灌溉面积达170多万亩。
1978年5月全区第一次科学大会在拉萨召开。
10年中先后引进国内外牲畜优良品种达40多个。
1974年,西藏历史上第一次开展应用冻精和人工授精技术,培育西藏半细羊毛新品种。1979年将浪卡子县作为全区绵羊改良重点基地,当年绵羊改良县(场)达42个,杂交羊达到50万只。
1979年,西藏太阳能研究所从内地引进太阳能电池进行试验,迈出了西藏太阳能光电建设第一步。之前已经开始太阳能应用研究。
1972年,全区已建成7个气象台、32个气象站,第一次建立了现代大气探测、通讯传输、资料处理、天气预报、气象服务五大系统。
1979年西藏第一次实现人工降雨,拉萨人工降雨首战告捷,对缓解当地旱情、增加土壤湿度极为有利。如今,山南、昌都、日喀则、拉萨等地一有机会便及时实施人工增雨作业,大大缓解了高原旱情严重的情况。
在这10年里,第一次在西藏成功普及了冬小麦种植,使冬小麦成为自治区第二大农作物,第一次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国家农业出版社第一次出版了《西藏冬小麦》一书,并拍摄了农业科教片。
1971年西藏党委第一次正式把“一江两河”(一江指雅鲁藏布江中段,两河指年楚河、拉萨河)开发工程提上工作日程,1978年5月楚河工程首先开工,1990年西藏“一江两河”发展建设委员会成立。1991年,“一江两河”综合开发列入国家“八五”计划和十年规划的重点建设项目。
在这10年内,西藏党委第一次将羊卓雍湖电站项目提上日程。1977年,中国第一台工业规模地热电站羊八井地热电站建成试发电,1978年该项目列入国家计划。1979年安装第一套3000千瓦机组,1990年底已装机2.5万千瓦。
重视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1974年,西藏第一条黑色路面青藏公路段开始铺设,1976年第一条滇藏公路通车;1974年第一条青藏铁路复工,1979年西宁至格尔木段铺轨完毕。
在这10年中还建成了日喀则第一座机场和平机场,建成了昌都第一座现代机场邦达机场。
1976年,西藏历史上第一次组织藏汉干部队伍开发藏北无人区,拉开了开发双湖、文部草原的序幕。三年后的1978年,双湖草原建成面积达12万平方公里的新牧区,由无人区发展到11个公社、36个生产队、拥有5000多人口,牧畜52万头的新牧区。
1977年西藏第一条(格尔木至拉萨)输油管道建成,全长1080公里的格尔木至拉萨输油管线成为青藏高原上的能源大动脉,主要担负为西藏输送成品油的任务,从此结束了西藏缺油的历史。
1979年,西藏第一次建立旅游机构——自治区旅游局(筹备处),提出了“打好基础,创造条件,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为后来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75年在西藏本地,成立了第一座高等学府——西藏师范学院在拉萨成立,1978年西藏医学院、西藏农牧学院成立。
1975年,全国第一次藏文出版工作会议在拉萨召开。
1978年,西藏电视台历史上第一次试播电视节目。
1979年,西藏第一次争取到“全国支援西藏,以四川、浙江、上海、天津四省市为重点支援西藏的单位”的中央政策。之前,争取到大量教师、科技、卫生等专业人员支援西藏。
1979年8月,西藏党委第一次提出农业推广包工到组、联产责任制等改革措施。
三、数据对比证明1971年至1980年是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最好的10年
“历史是流动的统计数据;统计数据是静止的历史。”透过统计年鉴记载的统计数据,可以证明如下结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