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党校的普通一员,非常感谢各位领导和同仁的信任与支持,2016年1月15日加入襄阳市中共党史学会,被荣幸地当选为学会副秘书长。至此,作为一名涉入党史工作的年长新兵,怀惴对党的事业奉献之心,细细品味着“党史人”的真正含义。“一年来发表文章数目在全校最多,笔耕不辍,成效突出;参与课题兢兢业业,‘两学一做’认真负责;各项工作成绩显著。”这是党校领导在我2016年工作日志上的批语。我参与调研撰写的3篇文章,于2017年3月被党史学会评为“优秀论文”;我个人被誉为“优秀会员”。
一、既然是党史人年长新兵,就理性认识,淡然心态,多为党修好红色家谱认真奉献。
人的一生追求着美。也许并不完美,但并不代表没有美。我过去在城区党校等多个“一把手”岗位历练,也曾有过工作上的辉煌,偶尔或会蒙发莫名的自豪感、优越感。而服从城区党校撤销改革需要,没有了职务,意味着要坐“冷板凳”。起初,我心里很不舒服,自我调适才转变角色。回味这个过程,就是要淡然心态。不管哪个岗位,本质上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都是党和人民赋予的工作。只有释放心灵,学会放下,才能布满新的美好未来。工作上,我初心永恒,从善坚守。一是心系责任。敢于围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揭短亮丑,列出自身的问题清单,带着问题学、针对问题改。以资政育人为己任,先后在各级报刊网发表文章118篇次。二是心怀感恩。时刻用“过去做得很好的人,今天一定要尽善尽美”勉励自己,对党忠诚感恩。积极参加党校和学会各类会议、学习和扶贫走访农户、文明城市创建等集体活动。三是心有定律。以宽容的心态对人,以进取的心态做事,以顺其自然的心态看待仕途升迁。时刻用“过去要求别人的人,今天一定要从严自律”警醒自己。心地善良、为人正直,心底无私、公道正派,做到了认真奉献、问心无愧。
二、既然愿意加入党史学会,就理所当然,潜心研究,多为党修好红色家谱用心奉献。
失去的是职位,收获的是学问。一般人眼里,总觉得做党史工作清闲自在。然而其酸甜苦辣,党史人心中有杆秤,也体会最深。“党史人”是一个群体。这个群体包括长期从事征集、研究、编纂和出版发行中国共产党党史资料的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史工作人员,也叫党史工作者,统称党史同仁,简称党史人。这是一个为党修好红色家谱的群体,是一个为以史铸魂提供“最好的营养剂”和“最好的教科书”的群体。往往,一篇有思想、有见地、有高度、有水平的好文章的问世,需要经过艰辛创作、反复推敲。有时,为了提炼一个新观点,往往又是彻夜难眠。工作上,我独具匠心,资政育人。一是用心做课题。主笔完成党史学会课题1个;主笔申报省委党校课题被评审通过,并确定为全市唯一1个全省党校系统合作课题,在研形成初稿并送审,可望结题。二是用心做文章。主笔完成论文、调研报告6篇,其中1篇被市委组织部评为全市党建课题一等奖;1篇被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等主办的“第三届全国党史文化论坛”入选;1篇被省委政研室《调查与研究》第1期刊发;1篇被《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第2期刊发;1篇被市委政研室《领导参考》第9期刊发;1篇被评为延安精神理论研讨会一等奖。三是用心做答卷。加入党史学会后,被确定为《中国共产党襄阳历史》(第三卷)第二编主笔撰稿人,正用心为全市这一重大党史项目交上一份合格答卷。
三、既然肩负党校党史责任,就理直气壮,心思担当,多为党修好红色家谱出彩奉献。
生活是清贫的,但精神却很富有。我认为,党校与党史密不可分。党校离不开党史,党史离不开党校。党校不研究党史、不讲党史,就不能称其为党校。党史若离开党校,就不可能有更有效全覆盖的党史教育传播。为此,肩负党校与党史融合两个责任,我才是最幸运的人。党校人与党史人的共同品质,在于党校姓党、党史姓党,在于具有代表实事求是、体现默默奉献、表现创新创造、反映艰苦奋斗的精神特质。我把党校、党史学会工作当作事业对待,所以有时虽然干得苦而累,但分享到的却是喜悦。工作上,我心向往之,宣传襄阳。一是精心参与。于2016年5月7日至22日,应邀赴中央党校,精心参与《全国党校系统“十三五”建设和发展规划》编制工作。中央党校办公厅领导评价我为《规划》编制做出了重要贡献。二是精心编著。精心为中央党校编著《春潮》主笔起草记实通讯《古城飘红——十八大以来襄阳做强党校特色侧记》。市委领导批示于2016年11月26日在《襄阳日报》一版配发编者按并用5000字左右的篇幅予以摘要刊发。三是精心推荐。为市委和党校领导在中央党校《学习时报》、《党校工作通讯》和省委党校《干部教育报》等推荐及个人署名刊发文章20多篇次。让“襄阳经验”一次次在全省乃至全国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