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国史,县有县志,家有家谱。中华民族有建祠堂、修家谱的优良传统,目的是为了不忘历史,不忘祖宗,缅怀建功立业的祖先。
家谱可与国史,地志比肩,是中华民族的三大文献(国史、地志、家谱)之一。中国有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族之修志,乃齐家治国之大道。
周姓人十分重视家谱和族谱,有修撰家书的传统。祖训有曰:三世不修谱为不孝,故谱不可不修。家谱的核心内容应是记载家族的世系源流、血缘系统,从中可以了解到我周氏家族的历史沿革、世系繁衍、人口变迁、居地变迁、婚姻状况;我家族成员在科第、官职等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事迹;我家族的经济情况和婚配、丧葬、礼典、家规、家法等典章制度等。而家谱也正是将这些内容以书、图、史、表、志的形式记录下来,成为宝贵的历史文献。因此,修谱是一项艰巨的工程。谨以此文抛砖引玉,开启续修家谱之门,并希望这篇文章放入家谱之中作绪论(谱序)。
我的知识水准不高、文化底蕴不深。孜孜不倦,但使家谱冠史册。希望这篇文章成为后人续修族谱的文史资料。
寻根问祖,为祖寻根,是我多年的愿望。也许,不是每个人都能完成寻祖之旅,但你可以问问前辈,读读父母,亲近故乡。我在拜访二叔周成宇(他是家属中健在的最年长者、历史的见证人)的同时,今年清明祭祖之际,踏雪寻梅,百里来寻故地,来到了家族的发祥地。
一、“三家村”
“三家村”一词出自苏东坡《用旧韵送鲁元翰知洛州》一诗,其本意为偏僻的小山村。这里引用还有一层意思,当地有“代俩代三村”的说法,磨头湾村就是其中之一。
在距古城零陵51公里、西接广西全州县黄沙河镇的地方,有一个石岩头镇,镇沿用驻地石岩头自然地名。相传明朝末,唐姓人家集居于境内小河边一岩石上方,故得其名。解放后为石岩头公社。这里一派江南水乡风光,一条小河从石桥下潺潺流过。河的下游二公里的地方,有一个偏僻的小村庄——磨头湾村。这是我族居住地,周姓人家集居于此。
自古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村里人祖祖辈辈从事水稻生产,传统的副业是做席子生意。村里人几乎人人都可从事这一门手工业。为了改善经济,他们常到外省,把到广西搞副业叫“上广西”。 磨头湾村是永州人出湘入桂的通道,从水路到黄沙河20多公里,这是“上广西”的驿站。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周姓在这里世代繁衍。村的西边,一条小河静静流过。河畔住有几十户人家,炊烟袅袅,彰显和撩绕着人间的悠闲与繁忙。可以想象,在这个偏远的小村庄,古时的村里人常矗立于河边 ,遐想那遥远的大海,望着那日落日出,等待那时光流逝。人类如炊烟一样静静地来,静静地逝去,一代一代,循环不已。
在村的最东边,一座砖木房屋,伫立二百年,这户人家,便是本家谱的“主人公”。
二、远祖世系、总世系考
周姓源远流长,是黄帝的后裔,源于姬姓。黄帝姓姬,《说文》:“黄帝居姬水,以姬为姓。”。黄帝生玄嚣,玄嚣生蟜极,蟜极生帝喾,帝喾生后稷。西周初年人们就把后稷奉为周族的始祖。另外,黄帝有大将周昌,商代有太史周任,两人后代均以周为姓氏。
帝喾,被列为“三皇五帝”中的第三位帝王,前承炎黄,后启尧舜,奠定华夏根基。帝喾、后稷的裔孙古公亶父(即周太王)率族人迁徙陕西岐山下周原,从此称为周族。崛起于周原的周族,则是中华文明的奠基者。到周太王之孙周文王姬昌时,以国为氏。周文王收百子而赐以百姓,故才有今日百家姓也!
综上所述,而推论我们的宗族出于黄帝第十七世孙周文王的嫡系子孙。
周代初,大规模分封诸侯国,这些诸侯国广布于黄河中下游及江淮地区,周姓由西向东迁徙繁衍。战国秦汉时期,秦灭六国时对各国贵族的迁徙,以及秦末战乱,为周姓的发展、扩散提供了条件。魏晋南北朝之时,北方长年战乱,周姓族人随从中原的士族大举南迁。汉朝周姓入闽,唐朝开元年间,姬姓为避唐玄宗名讳,改为周姓。唐朝末年军阀混战,周姓迁徙福建潮。宋代入粤,元末明初,在江西移民湖南潮中,周姓迁徙湖南邵阳地区。明清以来,周姓比较集中的省份是广东、湖南、江西等省。湖南居住了周姓总人口的10%,为周姓第一大省。
我村应属于周氏湖南族谱。究竟属于哪一支,尚无考证。较有可能是江西移民潮中的江西吉水周氏。湖南衡阳周氏始迁祖彦升公,宋朝时是由江西吉水迁居衡阳的。北宋理学代表人周敦颐,就是道州营道楼田堡(今湖南省道县)人,是周姓光宗耀祖的杰出代表。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汉武帝置零陵郡时,零陵郡辖7县,包括邵阳县,因此也有可能来自邵阳地区。
三、祖宗十代
按古制辈份,我家的先辈分为:父亲、祖父、曾祖、高祖、天祖、烈祖、太祖、远祖、鼻祖。我们这一代属于鼻祖的耳孙。
按60年为三代推算,我们的前十代鼻祖,约出生于1676年,他生活的时代是清朝康熙年间。以此类推:
康熙年间:远祖、鼻祖 乾隆年间:太祖 嘉庆年间:烈祖 道光年间:天祖、高祖 同治年间:曾祖 光绪年间,祖父 民国时期:父亲
远祖、鼻祖由于时代久远,无从考证,有名字可考的历史只能追溯到高祖一代。《尔雅•释亲》曰:“孙之子为曾孙,曾孙之子为玄孙。” 高祖的玄孙,按年龄大小排列:周文哲、周康伟、周明德、周明清、周庚德、周能德。玄外孙杨海明、杨海荣、杨勇荣。他们都是高祖后裔的佼佼者。古时认为,女孩是嫁给别人的就是别人家的人了,所以我们这一支的女性的名字是不能上家谱的。
中国的宗法制度很注重长子嫡孙,也就是嫡系子孙。高祖周昌寅的独子是曾祖周应瀚、曾祖的独子是祖父周启能、祖父的长子是父亲周成宗,我是父亲的长子,我属于高祖的嫡系玄孙。
生不立传,这是中国史学的一个传统。因此,本家谱中只记述已故先辈一生的事迹,对他们的一生作出评价。
鸦片战争标志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据推算,高祖周昌寅出生于鸦片战争前后,恰巧形成我们家族的近代史。
回首自鸦片战争以来170多年的近代史,家族繁衍与发展的过程中,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是近代中国的缩影,改革变化历史发展的真实写照。
四、高祖出生的历史背景
高祖叫周昌寅。高祖的祖父、父亲即烈祖、天祖生活的时代,是清朝道光年间,他们具有勤劳致富、精打细算、勤俭持家的光荣传统。当时来自东南海上的鸦片流毒猖獗,但烈祖、天祖从不吸食鸦片,靠勤劳致富,大修土木,修建了一座砖木房屋,主要结构都是木材,砖瓦只是配件,一直保存至今。
高祖周昌寅出生于鸦片战争前后。 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但农村仍处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烈祖、天祖很尊崇三纲五常的中国儒家伦理,讲究仁义道德。
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洪秀全在广西金田村发动农民起义,与广西毗邻的磨头湾村震撼很大,5月19日太平军离开广西进入湖南省,克道州、郴州,后进攻长沙,最后定都南京,没有波及到零陵,烈祖、天祖避开战火,培养周昌寅顺利长大。
当时中国正处于封建社会末期,英国殖民主义大肆向中国走私输入鸦片,慈禧太后垂帘听政,清政府政治、军事进一步腐败,广大人民负担沉重。从谱书记载的事件来看,烈祖、天祖们是同情农民革命、不满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五、家族的丰碑
高祖代表了家族的近代史,是绵延千年家族史中的里程碑。1864年,太平天国失败,清朝政府开始镇压北方的农民起义军捻军。1866年,清廷任命李鸿章为钦差大臣对捻军作战,近代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诞生。也在这一年,高祖周昌寅的独子周应瀚出生了。
曾祖周应瀚出生于同治五年(1866年),正好是洋务运动时期,上海发昌机器厂创建,它是中国最早的私营机器制造厂。左宗棠兴建工厂与船厂,在福州创办福州船政学堂、创办福州船政局,是为清政府经营的规模最大的新式造船厂。
洋务运动是中华文明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型的重要起点。在城市中产生了一批新的社会力量,如,买办、民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对农村影响不大,农村仍然是传统社会的农民、地主阶级。但在经济上,农村听命于城市,小城镇听命于大城市,大城市听命于通商大埠,通商大埠又听命于世界各大商场的状况,中国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浪潮初动。
1894年(光绪二十年)爆发甲午战争(中日战争),是中国以至世界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中国战败,洋务运动结束。
高祖周昌寅卒年不详,他是近代家族的奠基者,为周氏家族的一座丰碑。
六、跨世纪
曾祖周应瀚是跨世纪的一代,进入20世纪的头一年,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双双出逃。周应瀚时年34岁。
光绪34年,即公元1908年,周应瀚42岁时生下儿子周启能。据谱书记载,曾祖母汪氏,邻村汪家屋里人。祖父周启能出生这一年朝廷发生了很多大事。光绪皇帝、慈禧太后双双病逝,溥仪继位,其生父载沣为摄政。定明年为宣统元年。
宣统三年,1911年,孙中山发动辛亥革命,进入民国时代。民国三年,1914年,祖母杨爱妹出生。
民国23年,1934年,26岁的祖父周启能与20岁的祖母杨氏结婚。1935年,长子周成宗出生;1937年,次子周成宇出生;这一年抗日战争爆发。日本大举侵犯中原,也打到了零陵一带。村里叫“走日本”。
“走日本”那年,村里有一支地主武装,从事抗日。祖父周启能积极为这支民团提供情报信息。地主的儿子在购买枪支途中被日军抓到,在村口当众活活烧死。祖父周启能成功逃脱。
1949年,全国解放,新中国成立。曾祖一直活到了新中国成立。直到1950年去世,享年84岁。
七、红色年代
周启能第四子周成标出生于解放后的1950年,是“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的一代,文化程度他是最高的,后来进过县城中学读书,属于回乡知青。这一年,中央人民政府根据全国解放后的新情况,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土改划阶级成分,将生活在农村中的人,划分为地主、富农、中农、贫农、雇农等不同的阶级。这既是土改中变更地权的理由,更成为确立新政权在乡村中合法性的基础。
我村土改时人均土地2.5亩,户主拥有土地是这个数目的就定为中农,比中农土地略少的定为下中农。人均土地很少的就定为贫农。一丁点儿土地也没有,全靠做长工渡日的就定为雇农。我家划为贫农。这划定的阶级成分不仅改变了很多人的下半辈子,甚至影响了几代人的命运。
1952年,土地改革结束时,周启能第五子周公平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