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筹粮筹款方面,据《宁化人民革命史》记载:⑴1933年8月至10月,大力响应“征集粮食和购买公债”号召,宁化县“在3个月内共……筹款20万元,捐献粮食14万多担。”⑿⑵在1934年2月大力开展“收集谷子突击运动”中,宁化县至“3月4日,……全县已收集粮食3万几百担、现金3万7千元,成为中央苏区收集谷子最多的县分之一。”⒀宁化县在这次大力开展“收集谷子突击运动”中,在各中央苏区县中成绩最为突出,多次受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的高度赞扬,称赞宁化为“收集粮食的模范”,其中下巫坊区(今宁化县城郊乡下巫坊周边等村)、横锁区(今宁化县城南乡)、武层区(今宁化县济村乡武层周边等村)被誉为“收集粮食模范区”。⒁⑶在1934年4月19日至7月10日大力开展“节省三升米和借谷运动”中,“宁化人民又积极响应,至7月15日完成7480担,超额完成2480担任务(泉上、彭湃未计在内)。”⒂⑷1934年7月22日至9月15日,大力响应“秋收借谷和征收土地税”号召,“宁化从8月18日开始动员,到8月底就动员34000担(实际上还包括明溪、建宁、泰宁三县筹集的粮食,宁化县〈包括当时的彭湃和泉上两县〉约占百分之50左右),完成分配任务的百分之80以上。”⒃
在战地支前方面,据《宁化人民革命史》记载:⑴1934年2月,东方军攻克沙县,中革军委动员部发出通知:“组织3800名运输员,分配宁化800名,宁化仅10天时间动员了1086名运输员(超额动员286名)。”⒄宁化这1086名运输员即组成运输队前往沙县负责挑运战利品,圆满完成任务。⑵“1934年4月,宁化动员了赤少队170多名到边区筑堡垒,又动员模范营130多名配合(福建军区)独立7团行动,570多名做短期运输。”⒅
三、对中央红军长征付出了重大牺牲
这里探讨的所谓“付出了重大牺牲”是专门指宁化对中央红军长征所付出的重大人员牺牲以及财产损失。宁化之所以说对中央红军长征付出了重大人员牺牲以及财产损失,一方面是因为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宁化籍红军以视死如归的大无畏英雄气概,与敌作殊死拼杀,血洒长征路;另一方面,中央红军长征后,国民党反动派反攻倒算,对宁化实行白色恐怖统治,推行灭绝人性的烧光、杀光、抢光“三光政策”,宁化苏区人民再次付出了重大人员牺牲以及财产损失。
宁化参加长征的红军近三千人,大部分编在红三军团第4师和红五军团第34师,分别担任长征中最艰巨的前卫和后卫任务。⒆前卫红4师一路与堵敌激烈交战,连续冲破敌军三道封锁线,后卫红34师一路与追兵短兵相接,节节阻击敌人。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在关系党和红军生死存亡的战略性决战——湘江战役中,前卫红4师和后卫红34师与敌作殊死拼杀,誓死掩护中央主力红军渡江,战斗空前惨烈,牺牲极其悲壮。前卫红4师在湘江战役中虽然歼敌数千,但自身伤亡惨重,损失近半。后卫红34师在湘江战役中有4000余名指战员壮烈牺牲,血染湘江,上演了长征途中最为惨烈的惊天地、泣鬼神一幕。幸存的1000余名指战员突围湘江不成,后转入湘南开展游击战。至1936年冬,在湘南九嶷山遭敌“清剿”,终因孤军无援,弹尽粮绝,大部分壮烈牺牲,少数幸存者潜往湘赣边寻找红军游击队。后卫红34师是湘江战役中唯一一支从师长(陈树湘)、政委(程翠林)以下成建制基本牺牲的部队。⒇笔者胆言,如果没有红34师的重大牺牲,中央红军将可能遭受更大损失,中国革命进程有可能改写。宁化参加长征的红军经湘江一战大部壮烈牺牲,魂落他乡,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后仅存58人(建国后健在37人)。
中央红军长征后,国民党军第52师于1934年12月1日攻占宁化县城,12月中旬攻占泉上县,至此宁化全部沦入敌手。宁化重陷敌手后,国民党反动派反攻倒算,对宁化苏区人民实行白色恐怖统治,推行灭绝人性的烧光、杀光、抢光“三光政策”,一时间火光冲天、哭声四起、哀号不绝、惨不忍睹。宁化全县被烧毁的房屋近1.6万间,被烧光的自然村100多个,被灭绝的有5500多户,被杀害群众3300多人,被抓壮丁2300多人,被抢妇女500多人,下落不明的3300多人,饿死23000多人,土地荒芜35000多亩,全县总人口数锐减3万多人,到处是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田园荒芜、百业凋零的惨像。蒋介石在其“剿匪”报告中描述:“剿匪之地,百物荡尽,一望荒凉;无不焚之居,无不伐之树,无不杀之鸡犬,无遗留之壮丁,闾阎不见炊烟,田野但闻鬼哭。”(21)
不仅如此,国民党反动派还残害被俘的红军伤病员和游击队员。1934年12月,泉上县巫坊区石下乡(今宁化县湖村镇石下村)红军后方医院(设丘氏宗祠内)的百余名红军伤病员转移至泉上县店上区邱山乡(今宁化县水茜镇邱山村),当地刀团匪将手无寸铁完全失去抵抗能力的红军伤病员及医护人员,全部惨忍刺杀活埋,制造了骇人听闻的“邱山惨案”(邱山大队于1966年8月在邱山惨案遗址北侧20米处建竣“邱山革命烈士纪念碑”)。(22)1935年2月下旬,转战于闽赣边的游击队员有4位战士因作战负伤,失散于彭湃县丰坊区丰坪乡(今宁化县安远镇丰坪村)茶垣,被当地匪徒抬入山中活埋。(23)
(作者系中国管理科研院特约研究员、建国60周年终身成就贡献奖获得者、宁化县社科专家学者库首席成员、宁化县客家研究中心常设研究员,宁化县党史室原主任、县客研会兼职副会长。)
【文中注释】
①彭湃县和泉上县。1933年7月22日、8月16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第46次、48次人民委员会会议先后决定,增设彭湃县和泉上县。彭湃县包括今宁化县安远镇和河龙乡全部以及与之毗邻的建宁县、石城县的一些乡村,辖9个区;泉上县包括今宁化县泉上镇全部以及与之毗邻的湖村镇、水茜镇一部,辖3个区;另外,宁化县辖16个区。 ②闽赣省。据《闽赣省党史资料》记载:1933年2月上旬,苏区中央局决定设立闽赣省,辖26个县(包括新增设和划归管辖的县)。1934年7月闽赣省机关由建宁县都上区都上村迁驻彭湃县安远区里坑村,同年8月闽赣省机关迁驻宁化县城,同年12月1日闽赣省机关撤驻泉上县,宁化成为闽赣省后期革命中心。 ③参考陈雄、罗万荷主编《福建中央苏区纵横•综合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年11月第1版,第267页。 ④、⑦参见江舢、陈大猷、雷建明责编《闽赣省党史资料》,闽赣革命根据地党史资料征集编研协作领导小组1986年9月第1版,第498、19、498页。 ⑧参见温昌义主编《红一方面军长征前夕的石城阻击战•文献资料》,中共石城县委党史工作办公室1991年11月第1版,第31页。 ⑨参见2016年第2期《福建党史月刊》刊载康模生作《中央红军第九军团从福建长汀出发长征始末》一文,第40-41页。 ⑤、⑾、⑿、⒀、⒂、⒃、⒄、⒅参见许培昭主编《宁化人民革命史》,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第138、144-150、145、73、74、74、72、72页。 ⑥、(21)参见孔永松、林天乙、戴金生编著《中央革命根据地史要》,江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2月第1版,第441、456页。 ⑩参见《红色中华》1933年11月2日第123期第2版有关《宁化涌现两个新模范区——淮土、禾口光荣的战斗动员》新闻内容。 ⒁分别参见《红色中华》1934年3月3日第157期第1版有关《收集粮食的模范——宁化的捷报》、1934年3月10日第160期第1版有关《红板上的收集粮食模范区》、1934年3月27日第167期第1版有关《粮食突击运动总结》新闻内容。 ⒆参考2005年12月《福建党史月刊》专刊刊登的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室原巡视员/研究员林强作《宁化人民对红军长征的三大贡献》一文、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研究员石仲泉作《中央红军长征与宁化》一文,第6-7、5页。 ⒇参考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主编《中共党史资料》第21辑载朱光梅作《英雄的红军第三十四师》一文,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3月第1版,第154-166页。 (22)、(23)2010年11月,在开展宁化县革命遗址普查(全国统一)工作中,通过实地考证和走访历史知情者,根据收集资料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