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北京丰台开阳路8号、北京南站北侧悦秀城购物中心4F的丁是丁卯是卯餐厅。2017年3月14日,中红网-中国红色旅游网主办的第十三场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系列座谈会在这里举行。(中红网布铁威摄)
会场情景。(中红网布铁威摄)
毛主席警卫队长陈长江在讲述毛主席的故事。(中红网布铁威摄)
会场情景。自左至右:李实、黄烨华、桑全利、陈长江、金铁华、李长东。(中红网布铁威)
陈长江队长的夫人张秀玲在座谈会上。(中红网布铁威摄)
黎济明在座谈会上。(中红网布铁威摄)
会场情景。自左至右:荣全堂、李实、黄烨华。(中红网布铁威摄)
霍金梅在座谈会上。(中红网布铁威摄)
座谈会上,金铁华(右)向陈长江赠送红色藏品。(中红网布铁威摄)
座谈会上,李长东(右)向陈长江(左)、张秀玲赠送红色藏品。(中红网布铁威摄)
座谈会上,陈长江(右)向李长东回赠礼品。(黎济明摄)
参加第十三场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系列座谈会的嘉宾合影留念。(中红网布铁威摄)
中红网北京2017年3月14日电(江山、布铁威)由中红网-中国红色旅游网主办的第十三场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系列座谈会,今天下午在北京丁是丁卯是卯餐厅举行。在毛主席身边工作长达27年的毛主席警卫队长陈长江,应邀在座谈会上讲述了毛主席的许多故事。
陈长江讲到,当年毛主席迫切需要了解农村的实际情况,决定从全国各省每个专区和八大城市(北京、上海、天津、武汉、广州、重庆、西安、沈阳),各选调一名军队干部,到中央警卫团一中队工作,然后让一中队队员轮流回乡探亲,搞农村调查工作。我是江苏省南通专区选调的代表。从1951年1月份进入中南海保卫毛主席,直至1977年把毛主席送到纪念堂,总共是27年。
毛主席给一中队全体同志讲话
陈长江讲到,从各地选调来的干部,都充实到中央警卫团一中队(一中队直接担负毛主席驻地和外出的保卫安全工作)。队员到齐后,报告了汪东兴同志,他向主席作了汇报。毛主席说:“我要和同志们见见面、讲讲话。”
陈长江讲到,1955年5月14日下午15时30分,一中队全体同志提前来到中南海颐年堂前院西侧列队等候。毛主席微笑着走到队列前,把每个同志都看了一遍,和蔼地向大家挥手致意。全体队员心情激动,报以热烈掌声表示欢迎。
毛主席说:“合个影吧。”
毛主席站在队列中央,我站在主席身后第二排,离主席很近。摄影师侯波选好角度,随即按响了快门。然后,主席走到队前站着又照了一张。随后毛主席坐到了藤椅上,我们大家原地坐下。
陈长江讲到,毛主席问大家:“我们工作为了什么目的?”“为了共产主义!”大家回答。“对,共产主义就是我们平时讲的为人民服务。过去打的是日本帝国主义,再早一点是打倒皇帝。你们这里有没有打过皇帝的呢?一个也没有吧?”
毛主席说:“我就是皇帝的臣民。我头上的皇帝就是光绪、宣统。宣统皇帝现在东北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他是个战犯,吃了饭没有事坐班房。他是6岁做的皇帝,做了三年。我们那时革命叫打倒皇帝,以后打倒军阀。军阀很多,有袁世凯这些人……再后来,又出了个蒋介石。蒋介石这个人,我们和他一起办过事的。原先我们和孙中山合作,推翻了皇帝。当时,打袁世凯时,程潜是湖南军的一个师长。我在另一个师当了半年兵,很艰苦。”
陈长江接着讲到,毛主席说:“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时,我们的人很少。只有十二个代表。那时的志向很大;闹革命,革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命。当时的代表,有的牺牲了,有的当了汉奸,如陈公博、周佛海。陈公博是汪精卫的总理。此外,还有一个张国焘,这个人不好。现在香港帮助帝国主义。人都不一样,各走各的路。”
毛主席说:“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意义很大。1925年至1927年,我党拥有5万多党员。北伐战争从广州打到武汉。这时蒋介石不干革命了,叛变了革命,对共产党大肆捕杀,进行了反共、反人民的反革命战争。这一打,打了22年。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我们的红军发展到了30多万人。后来办错了事,就开始了长征。到长征结束,缩小到了约3万人。长征路上不好走,我们走了二万五千里。走过了十一个省、市,爬雪山、过草地。我们不是像你们现在坐车走的。长征走的路,等于走到了美国。后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我们又和国民党合作,共同抗日。”这时,毛主席伸出两个拳头打了个手势,说:“后来,我们是一个打日本帝国主义,一个打蒋介石。在抗日战争期间,我们的军队壮大了,发展到了上百万,解放区也扩大了。”
陈长江讲到,毛主席说:“过去也有总路线,当时的总路线就是反帝、反封建。把那些王八蛋赶走,才能走社会主义道路。”
“你们看过《三国演义》这本书没有?”毛主席问道。
“看过。”大家回答道。
“三国,可以看。三国时期,刘备破曹操采用的是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现在搞社会主义,万事俱备,也缺东风。缺什么东风呢?就是缺工业,缺现代化的工业。有工业才能有汽车、拖拉机、火车头、飞机、坦克。三个五年计划就差不多可以造了。农业和手工业者是劳动人民,不是剥削者。但他们是个体经济,要以合作社的办法,加以改造。资本家是剥削者,以后不叫他们剥削了,要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一个工业化,一个改造,搞它15年,基本上可以达到这个目标。15年后还要继续干。”
陈长江接着讲到,毛主席的目光在大家的脸上扫了一遍,然后自问自答地说:“你们现在多大年纪呢?平均只有二十二、三岁。10个五年计划,你们才不过七十多岁。孔夫子是七十三岁死的。这个人读书不少,孔夫子搬家净是书嘛。”
会场上响起了一片朗朗的笑声。
毛主席也笑了,他手指队员们幽默地说:“你们还年轻,你们还行。那时我就去开会去了。马克思、恩格斯召集国际会议,请我去参加。”
陈长江说,毛主席对待生死关,表现得非常乐观,给后人留下了榜样。
毛主席接着说:“刚才讲了50多分钟,讲了我们党的几十年历史。现在我们是拥有705万党员的大党了,青年团员一千多万人,解放军三、四百万人,全国人口有六万万人。在座的同志是六万万人中的代表。尤其你们是年轻人,才二十几岁。但老头子也得要点。你们团长是老头子,还有我。这样也有好处。打拳走路不如你们,但是有点经验。我们各人的工作不同,有的站岗,有的做别的工作。分工合作都是为了共产主义、为人民服务这个大目标。”
陈长江讲到,毛主席讲完党的历史,接着讲了三项工作。他说:“你们都是做警卫工作的。光站岗,工作很单纯。现在给你们增加两项工作,不知道你们同意不同意?”
“同意!”大家齐声回答。
毛主席扳着手指说:“今后你们就是三项工作;一个是保卫工作。一个是学习,学习文化。再加一个调查工作。以探家为名回去做调查工作。你们为中央做点事,我通过你们和群众接触,你们要把群众的意见和要求真实的反映上来。但是你们可不要说是给毛主席做警卫工作的,是毛主席派来的。我们国务院就有这么一个同志,他回家后召集干部会,说是总理派来的。结果这个同志还没有回来,国务院就知道了。”
毛主席说:“你们回到家乡,要尊重父母,尊重老百姓,尊重地方干部,不要摆架子。我的学问不高,我向你们摆架子,你们不会高兴的。你们团长向你们摆架子,你们也不会高兴的。所以你们不要向群众摆架子,谦虚就可以调查出来真东西。”
陈长江讲到,毛主席接着讲了调查工作的内容。他说:“要调查生产的粮食、特产、花生、芝麻、烟叶,农民生活怎么样?粮食够不够吃?征购的情况。要了解干群关系好不好,农村干部民主不民主,有没有强迫命令,打不打人。你们要尽量参加生产劳动,同群众打成一片。”
毛主席说:“现在有不少人说没有粮食吃,有些事真的,有些是假的。粮食部的五名干部说,老婆都骗丈夫,家里存有两千粮食都说没有粮食。赵虎成他姐夫向他诉苦说没有粮食吃。赵在他家里住了两天后,发现他家中有粮食。赵问他姐夫为什么哭穷呢?他姐夫解释说:第一,叫了就是穷。第二,明年可以少卖粮。第三,人家都叫穷,我一个不叫也不好。所以,不要相信那些叫穷的都是饿着肚子的,顶多百分之十是真的没有粮食吃。你们回到家里发现有粮食不要骂,心里知道就行了。要向农民宣传党的政策。过去我们征了过头粮,今后不征过头粮。允许农民完成任务后自己存些粮食,变非法为合法。”
接着毛主席联系当时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情况,讲了统购统销的几点好处:
第一,对农民有利,保证他们有粮食吃。
第二,对灾民有利,不会饿死人。去年水灾有五千万灾民,重灾区占了六分之一。其中四千万人没有饭吃。不统购统销的话,就要饿死百十万人。老百姓说是百年不遇的洪水,五千年不遇的好政府。我看是五万年也没有的好政府。
第三,对经济作物有利,种植棉花、甘蔗、烟叶等的人可以买到粮食。
第四,对城市人民有利,我国有八千万城市人口、产业工人、手工业者、政府工作人员和军队。可以统一由国家供应粮食,保证工业化的实现。
第五,还可以出口换机器。拿些豆子出去,没有统购出口就会少一些,统购了就可以多出口一些。但不能出口太多了,我们是缺粮的国家。
陈长江讲到,毛主席说:“中国有个好处,就是人多。有六万万人,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有这么多人。”
毛主席最后说:“你们团结好不好啊?要互相关照。不要打架,要打不要打出血,打掉了牙。分工合作是为了总的目标。团结起来,勤奋学习,把工作做好。很对不起你们,进北京五年多了,今天是第一次和你们讲话,你们为人民服务,我也是为人民服务。已经5点钟了,你们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有时间再给你们解答。”
尔后,毛主席亲笔题写了《出差守则》
(一)保密------不要说这里的情况。 (二)态度------不要摆架子。 (三)宣传------解释建设工业和实现社会主义的好处。 (四)警惕------不要上反革命分子的当。 (五)调查------生产、征购、合作社、生活,对工作人员的意见。
毛主席的这次讲话,讲了我党的历史,讲了我们一中队的三项任务,特别是调查工作,讲了调查内容、工作方法和要求等,讲得很细、很具体、很明确。这次讲话对于我们大家是一次极深刻的政治教育。我听了很兴奋,在以后的二十多年的工作中,我就是按照毛主席讲的去做的,也多次受到主席的表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