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年过去了,石壕人人依然会唱一首歌谣:“石壕哪年不过兵,过兵百姓不安宁,唯独当年红军过,一来一去很清静,不拿东西不拿钱,走时地下扫干净。”
周显友说,红军离开石壕时,将6名伤员托付白果村高石坎李家照料。李树清几兄妹将伤员背到屋后一岩洞,每天送水送食。4名伤员不治牺牲,2人伤愈离开。当地老乡后来悉心照护岩洞,搭上茅棚,取名红军洞,代代守护。如今,在石壕即使问10来岁的小学生红军洞在哪里,都会得到热情指引。
打造红军镇重现长征路
在石壕镇,我还打摩的去山区考察了红军桥。綦江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发现一处可见证当年红军长征路经綦江的重要文物古迹——红军桥。
该桥跨度19米,宽3米,桥身高约3米,位于石壕镇两河口,连接香树、高山两村。此桥始建于清代同治十一年(1873年),距今历史130多年。桥为穿逗木结构风雨廊桥,主要用料为马桑。矗立在溪水中间的桥墩由石块堆砌而成,高约8米,远远望去,结实的桥墩托起桥身,轻巧而稳当。
当年,红军从贵州松坎镇出发,经箭头垭,沿羊叉河谷,过两河口大桥,逆溪流,翻山越岭到石壕场。当晚红一军团指挥部驻禹王庙,次日晨开拔,经高石坎,在梨园坝出石壕境,入贵州习水县温水镇。
据了解,为佯攻重庆,给中央主力红军战略转移提供战机,1935年1月21日下午,由周恩来、董必武率领的中央红军红一军团从贵州进入綦江县,路经两河口大桥。当地老百姓为纪念红军,从此改称“两河口大桥”为“红军桥”。该桥具极高历史价值,对研究红军长征史有重要作用,正申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羊叉河谷山高谷深,峡谷长达20多公里。解放后,这条山谷有几座红军桥。今天,这一带除了两河口红军桥外,还有长征滴水桥。
中央红军长征在石壕境内路线60余华里,对角纵贯全镇。甚至,该镇的一个村子也被命名为“长征村”。 四年前,当地政府规划复建红一军团指挥部、红军街、红军洞,修红军广场等,开始着手打造重庆唯一红军镇,充分再现长征路上“重庆唯一”的原貌。
川黔餐旅馆老板告诉我,几年前石壕镇计划恢复红军路,用石板铺设。但考虑到投入经费不足,只对老街和部分新街两边的房屋进行了风貌改造。在风貌改造中,因为建筑老板偷工减料,致使风貌改造后的房屋墙体、门面、柱子油漆脱落现象严重,老百姓对此颇有意见。
石壕镇除系列红军景观外,还有驴行胜地花坝、世外桃源李公坝、美轮美奂的白果溶洞和仙渡河溶洞等。风味饮食有高山羊肉、糯玉米、秋南瓜、野生猕猴桃、木瓜酒等。可观赏被誉为“戏剧活化石”的石壕杨戏,多数人会唱《九盘山上红军来》等近10首原汁原味的红歌。
生态石壕镇,情满红军乡。2009年,綦江石壕镇成功举办花坝糯包谷节,镇政府将邀请60名老红军、老战士情走红军路,展示建国六十年来红军乡的巨变。今年5月30日,西南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刘增宪带队发起的“重寻石壕长征遗迹”小队20多人从重庆主城出发,前往重庆唯一的长征遗迹镇——綦江区石壕镇。
今天,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由黔入渝第一镇的石壕镇,正逐步成为集红色旅游、生态观光农业于一体的旅游集镇。素有 “万亩花坝高山草原”之称花坝,越来越成为重庆都市人休闲度假、赏花踏青的好去处。
石壕镇人文气息浓厚,山青水秀,红色旅游开发前景广阔,海拔1600多米的万隆花坝原始森林和天坑地貌令人神往。
我期待着有机会重访石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