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完遵义会议陈列馆新馆和遵义会议会址,我按照既定的行程方案,从遵义市茅草铺车站乘坐前往温水的商务车,直奔石壕镇。中途,翻越习水县与桐梓县交界处的李家山,进入习水县境内。
在温水镇,我稍作短途休息。通过当地快递公司网点,将沿途购买的红色书籍全部快递回家。这样,随身负担减轻了,走完最后一站的信心更足了。
温水是一个大镇,也是当年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这里交通还算比较便捷,每天都有两趟发往重庆的班车。当然,发往临近綦江区赶水方向的班车更多。我要去的目的地石壕镇,正是温水到綦江、赶水的必经之地。
这次我把石壕镇作为今夏重走南方红军长征路的终点站,根本原因在于以下几点:第一,81年前中央红军佯攻重庆,石壕扮演了遵义会议保卫者角色;第二,綦江石壕曾经是中央红军长征入川第一站,重庆直辖后这里成为中央红军长征经过重庆的唯一地方。
取石壕佯攻重庆 遵义会议顺利开
石壕红军烈士墓,是为纪念中央红军长征及红军经过石壕时牺牲的五位烈士,于1976年而修建。1991年,石壕镇修建了石壕红军烈士墓,当年曾与红一方面军一起经过綦江的杨成武将军,欣然题写了“石壕红军烈士墓”的墓名。目前,是重庆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綦江县革命传统教育和青少年德育教育的主要基地之一。
还在贵州温水镇时,重走长征路的重庆西南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刘征宪就给我联系了石壕红军烈士墓陈列室负责人、石壕镇文化服务中心主任赵福乾。当我到达红军烈士墓时,正在外地收集长征史料的赵福乾安排烈士墓工作人员周显友接待了我。
1935年,红军长征北上途中,经过石壕时,有五名红军战士在此壮烈牺牲。1976年至1983年,在石壕苗儿山建成石壕红军烈士墓,将五位烈士遗骨迁葬墓内。1991年8月在原烈士墓基础上,加固围墙,整修道路,升高墓碑,重刻碑题,绿化环境,新建文物陈列室,铸造红军铜像5个。主体纪念碑高18.3米,有聂荣臻、杨成武、张爱萍等领导的题词。
石壕烈士墓陈列室虽然很简陋,但是,通过实地参观,我了解了当年红军长征过的石壕的历史——
1935年红军攻克黔北重镇遵义,部队进行休整,中央决定在遵义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即遵义会议)。1935年1月10日,红一军团攻占贵州桐梓县城后,林彪、聂荣臻、左权等派先头部队一师二团抢先攻占綦江羊角乡(现安稳镇),扼守川黔交界的酒店垭关隘,监视川军和贵州盐防军。
遵义会议后,1月17日至20日,红一军团大部队在松坎休整4天。为了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20日中央军委制定了《关于渡江的作战计划》,决定在四川的宜宾与泸州之间北渡长江,与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四方面军会合。
为了实施这一计划,中央军委决定,红军兵分两路,一路由毛泽东等率领中央纵队从桐梓城北翻马陵岗进发赤水;另一路由周恩来等率领红一军团从松坎进占綦江石壕,然后转道赤水。
1月21日,按照中央军委在四川宜宾与泸州之间北渡长江的战略部署,红一军团8000多人在周恩来、董必武及军团参谋长左权、政治部主任朱瑞等率领下,从松坎出发,经箭头垭,于21日下午到达綦江石壕镇。红军在石壕驻扎两天后,开拔贵州。红军大部队途径石壕,造成了佯攻重庆之势,牵制了川军兵力,为四渡赤水创造了宝贵战机。
中央红军过綦江,造成佯攻重庆之势,确保了遵义会议顺利召开,实现了战略转移意图。党史专家认为,石壕扮演了遵义会议保卫者角色。红一军团迅速入渝境又转道离开,是长征中红军一个历史性的转身,是重庆唯一的长征遗迹镇。
在石壕红军烈士墓区,我还看见有红军长征碑林和红军标语碑林。红军长征碑林,有不少成都军区首长、四川省及重庆市领导、各地书法家、作家的墨宝,红军标语碑林的石碑上则刻着红军长征途中的20多幅宣传标语。
红军夜驻禹王庙 库房曾宿周总理
瞻仰完红军烈士墓,考察了长征碑林和红军标语林,周显友带我走进石壕场老街。他一边走,一边对我讲:“别看一幢幢破旧小青瓦民房,长征路上梁兴初将军住过、彭绍辉将军住过、邓华将军等也住过呢!”
走进石壕镇中心小学校园,一座单檐悬山式屋顶房屋立即引入眼帘。周显友说:“这就是红一军团当年的指挥所,可惜,30多年前就变成学校存放体育用品的库房了”。
令人欣慰的是,石壕镇小学在纪念遵义会议召开80周年的时候,编印了红色乡土教材,制作了红军文化墙,专门向青少年学生宣传红军长征过石壕的历史。
綦江石壕地呈长条形,处于娄山支脉尾端,古夜郎国腹地,海拔900余米,幅员129平方公里,斜嵌在贵州桐梓、习水和重庆万盛之间。这里山高林密,峡幽谷深。据周显友老人讲,石壕就是石头中间一条缝的意思。石壕以喀斯特地形为主,贫困曾一直伴随着石壕人,綦江曾有“有女不嫁石壕山”一说。
1935年1月20日,周恩来、董必武随红一军团从松坎出发,于1月21日下午到达石壕。周显友说,当时,周恩来、董必武就是住在这间库房里。附近操场,是红军放置马匹等物的地方。红一军团在石壕只驻扎了一宿,1月22日凌晨离开,开始准备“一渡赤水”。
我看到,这间库房约100平方米,分5个房间,旁边建有几张乒乓台。由于年久失修,不少墙砖已裸露出来。与一般墙砖不同,这里每块砖上都刻有“禹王庙”3个字。清朝时,本地张、高、谷三大姓为保家族兴旺发达,在此地联合修建了禹王庙,该庙占地近900平方米,坐北朝南,四合天井布局,砖木结构,左右两个厢房,庙里修有戏台、禹王的塑像、还有观音阁,但上世纪80年代,为修建石壕镇中心小学,拆除禹王庙。
代代守护红军洞 人人会唱红军歌
石壕乃兵家必争之地。《綦江县志》记述石壕,“地介川黔,山高地险,历尽兵事”。张献忠到过,石达开到过,国民党军到过。
石壕高石坎92岁老人李显六记得,听说红军来了,大家照例拖家带口往山上跑。当时,他刚把几十斤腊肉装进背篼,几位红军战士就出现在了门口,吓得软瘫在地。没想红军战士一把握住他的手,说:“老乡,我们是一家人!”石壕香树村赵正先回忆,腊月十五过白军,把家里包谷全抢走,吃光树上大麦柑。腊月十七红军过,在坝子休息,进屋讨口水喝,都连说“谢谢”。
红军来了,地主也开跑。红军召来百姓,开仓放粮。离开时,还把石壕大街和住过的房屋打扫干净。那时,大部分红军衣着破烂,脚趾头都钻出了鞋子,看着心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