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架山农校原貌
安徽省金寨县最早期的党组织是安徽省最早成立的几个党组织之一。其成立地遗址位于县境内汤家汇镇大别山主峰之一金刚台脚下的汤家汇镇笔架山村笔架山组笔架山农校(汤家汇镇笔架山大庙)。大庙建筑占地面积2210平方米,原有房屋80多间,解放战争时期被国民党部队烧毁,现仅存房基。
辛亥革命后,废除科举,兴办各类学校。1914年,商城县一位姓梁的知事利用笔架山大庙举办起“甲种蚕科学校”,人们习惯称“笔架山农校”。笔架山农校一度十分兴旺,有近200名师生员工,学生除学习国文、数学、生物、英语等课程外,还开设蚕桑技术课。“五四”运动爆发后,反帝反封建的浪潮席卷全国。许多进步教师到该校任教,周边武汉、安庆、开封、上海等城市传入的新思想、新文化在偏僻的笔架山农校师生中产生巨大的震动与共鸣。
1922年,在李梯云、漆德玮牵头组织下,笔架山农校成立了青年“读书会”,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和进步书刊,积极开展反帝反封建宣传活动。1924年8月,共产党员詹谷堂、袁汉铭以应邀讲学为名,将传播马列主义和新文化的进步书刊送给笔架山农校的进步师生。10月,詹谷堂发展曾静华入党。此后,又发展李梯云、周维炯、漆德玮、漆禹源、漆海峰、罗志刚、李声武等同志加入共产党组织,成立了笔架山农校党小组,由李梯云任组长。党小组的主要工作任务是继续扩大马列主义宣传,团结广大师生和工农群众,慎重地发展党员,建立秘密组织,推动反帝反封建斗争。这是以金家寨为中心鄂豫皖边区建立的第一个党组织。不久,党小组发展为党支部,有党员12人,李梯云任支部书记,罗志刚为副书记,漆德玮、漆禹源为委员。从此,笔架山农校党支部发展了一批又一批党员。李梯云毕业离校后,笔架山农校支部书记由副书记罗志刚担任。
从1925年开始,笔架山农校毕业的学生党员先后走出校门,将革命火种撒向鄂豫皖三省的城市和农村。李梯云来到武昌中华大学,积极从事革命工作;周维炯、漆海峰回乡务农、教书,开展革命活动;漆德玮考入河南中州大学,传播进步思想;漆禹源回到家乡果子园开商店,成为党的联络中心;袁继安、桂杰生、詹慕禹、许仲平回到金家寨地区教书、经商,宣传革命思想,组织农民运动;袁汉铭到商城中学任教师,创办“商城书社”,开展多种形式的革命活动。他们的活动为立夏节起义打下坚实的思想与组织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