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四方面军是红军的三大主力之一,与红25军一样、主要诞生在我们安徽省金寨县。1935年10月开始长征,1936年10月结束长征。强渡嘉陵江、攻克剑门关,揭开了红四方面军万里长征的序幕。
八万雄师劲旅、浩浩荡荡西移,破坚阵、摧强敌,挺进川西北,最终在雪山脚下与中央红军胜利会师。但是,由于张国焘的阴谋夺权、导至红军一度分裂,红四方面军由此走上了一条漫漫的长征路。在人迹罕至的雪山草地、辗转长达一年之久,数万将士的鲜血洒满西北疆域……英雄的红四方面军最终用生命和鲜血战胜了恶劣的环境、反动的武装、错误的路线,夺取了红军长征的伟大胜利。因此,红四方面军的长征,更加艰难曲折、更加悲壮震撼、更加可歌可泣,并且鲜为人知、充满传奇和神奇。特别是后来的西路军奉命渡河西征之后,与马家骑兵展开了浴血奋战,谱写了一曲曲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凯歌。
第三章 红四方面军长征途中五场著名的战役
一、天险不险——强度嘉陵江(1935年3月28日至4月21日)
1934年末,红四方面军胜利结束了川陕苏区的反六路围攻战役。然而,经过10个月的战争,苏区已面目全非,到处是荒芜的土地、逃荒的人群、废弃的盐井,人力、物力、财力损失极大,伤寒、痢疾到处流行,满眼都是一片破败。在这样的情况下,10万红军如何生存,如何再应对国民党的下一次“会剿”,成为了必须面对的问题。
此时,红四方面军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南下川南,那里人烟绸密,经济富庶。但敌军力量也较强,立足不易。另一条是北上陕甘,那里国民党军力量较弱,但经济较差。相对而言,向北的方案更加现实些。因此,张国焘也制订了一个北上建立陕甘苏区的计划。就在此时,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不断来电,要求红四方面军派出部队南进,以策应中央红军北渡金沙江。能与中央红军会师,对于独立苦战七、八年的红四方面军来说,是一件大喜事。经过仔细研究,为接应中央红军,为打破国民党军的“会剿”,张国焘和红四方面军总部决定放弃川陕苏区,西渡嘉陵江,策应中央红军北上。
嘉陵江是四川四大江河之一,发源于陕西凤县的嘉陵谷,流经陕南和川北,向南注入长江。沿途多是崇山峻岭、悬崖峭壁,江宽水急,十分险峻。沿嘉陵江西岸布置了川军邓锡侯、田颂尧部共53个团,防线长达600余里,凭险固守,以图将红军堵在江东岸。攻击这样一条防线,必须要有充分的准备。
为调动和迷惑敌军,以创造进行强渡的条件,1935年2月,徐向前率12个团红军进行了陕南战役,于十几天内连克宁强、沔县和阳平关等地,歼敌4个多团,一时川陕震动。陕南地区的中央军胡宗南部和西北军杨虎城部都增兵布防,在蒋介石的严令下,川军邓锡侯部也将嘉陵江边的4个师部队向北移防,以阻止红四方面军从四川脱身。达到战役目的后,徐向前率部队南撤回到了嘉陵江东岸。
3月,红四方面军全军向嘉陵江边移动,连战苍溪、仪陇等地,歼灭川军5个团,占领了北起广元,南至南部的嘉陵江东岸地区。徐向前仔细察看江边地形,发现敌军虽多,但防线太长,到处分兵把守必然导致到处防守薄弱。徐向前看准了苍溪附近的塔子山、石家坝一带。这里前山陡峭,居高临下,利于红军进行火力掩护;后山则坡道较缓,草深林密,利于大部队进行集结隐蔽。而且这里河道弯向东岸,水流平缓,西岸又多是平滩,利于部队抢渡和迅速展开。据守这段江防的是川军田颂尧部,只有不到两个营,已是屡次的手下败将,战斗力不强。
为解决过江的舟桥问题,红四方面军投入了热火朝天的准备之中。造船地点要离抢渡场不能太远,又要隐蔽不被敌军发现。因此,选在了离塔子山30余里的王渡场。这里山高林密,林中又有大片空地,是隐蔽造船的理想地点。红军官兵亲自上阵,又动员了大量青壮百姓,日夜赶造不息。造船用的大木材要从上百里外用人力运来,造船用的钉子则用的是到处搜集来的废铜烂铁,工地上就地摆出了炼铁炉,很多乡亲捐出了自家用的桐油,以为工地夜间照亮。在人民群众的支援下,经过一个多月的奋战,终于造出了100多条船和3座竹扎便桥。红军战士们又和群众利用夜暗肩扛手推,将这些舟桥从高山上运到了渡江地点,完成了渡江的一切准备工作。
徐向前确定了强渡嘉陵江的战役计划:采用重点和多路相结合的突击战法,以余天云、李先念的红30军为抢渡主力,在塔子山地区渡江,然后直插剑阁、剑门关方向;副总指挥王树声率31军为北路,渡江后抢占剑门关,然后防堵邓锡侯的川北之敌和胡宗南的陕敌;陈海松的红9军为南路,攻击阆中、南部,保障30军的南翼安全;王宏坤的红4军为二梯队,担负战役展开的任务。总部炮兵营置于塔子山顶,火力掩护30军强渡。
为抢渡成功,李先念特意拿出了30军最能打的88师担任主攻。这个师的268团擅长进攻,号称“钢团”;“265团以突袭闻名,号称“夜老虎团”;263团则以攻守兼备闻名。师长是青年猛将熊厚发。89师担任辅助攻击的任务。
1935年3月28日夜,红四方面军强渡嘉陵江战役开始。红军第1梯队各部队,以偷渡和强渡相结合,分别实施渡江作战。红军第30军263团在苍溪城南塔子山附近偷渡,263团突击队悄悄驶近对岸,然后突然发动攻击,红军在炮火支援下强行登岸,一举压制了敌人火力,全歼守军1个营,攻占滩头阵地。掩护后续部队源源登陆。29日拂晓,红30军主力相继渡江投入战斗,川军出动一个师前来防堵,正与88师的268团和265团相遇,双方展开激战。而89师部队也已过江成功,从侧后发起进攻,一举击溃了增援的敌军。与此同时,31军于苍溪城北鸳溪口强渡成功,击溃川军一个旅;一举攻占对岸险要阵地。红9军于阆中城北对岸涧溪口登岸,向南部县疾进。另一部于31日攻克阆中城。三路红军全部强渡成功,嘉陵江西岸的川军防线已开始崩溃。
(一) 夺取剑门关
徐向前和红四方面军总部也迅速过江。此时31军已扑向剑门关;30军突向剑阁;9军则与川军王致远部拼起大刀,夺下阆中和南部,歼敌3个团;红4军也已相继过江。下一步战役发展的关键则是夺取剑门关。剑门关位于剑阁县城东北60里的大剑山上,扼控川陕大道,七十二峰峰恋绵延,高耸入云犹如刀削斧砍。关口位于东西两峰之间,只有一条狭窄小路穿过,地势极为险要。剑门关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蜀将姜维曾在此抗拒了魏将钟会的10万雄兵。据说自秦惠王伐蜀后此关还从未被人攻克过。剑门关的要害在于它是联结江防的要点,向北可以与陕军呼应,防止红军进陕南;向南可以袭击红军侧背,阻止红军南下。此关如不克,则如痈在背,红军动转不灵。川军邓锡侯部3个团在此防守,明碉暗堡密布,吹嘘为“固若金汤”。
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王树声率31军担任主攻剑门关的任务。31军两个师在30军88师一部的配合下,一路急行,至4月2日,对剑门关形成了东、南、西的三面包围。根据川军的防守部署,王树声决定从南北两面攻关。他集中了4个主力团,在方面军迫击炮营和重机枪营火力的掩护下,开始实行强攻。红军勇猛冲锋,逐点攻击,一个碉堡一个碉堡地挤压川军的防御体系。到了中午,天空突然下起了雨,在漫天雨雾中,红军发起了一次又一次攻击,山道上很快就被血水染红。川军组织了兵力拼命发动反击,双方厮杀得极为惨烈。关键时刻,王树声将预备队拉了上去,重新组织了火力和攻击线路,在付出大量伤亡后,撕裂了守军的防线一翼。川军的抵抗本来十分顽强,但红军的这次冲击异常猛烈,一些川军部队陷入混乱,很快就四处逃散,影响整个防御体系变得乱七八糟。红军乘势集中火力猛打,击毙了守关主将川军团长杨倬云。失去指挥的守军终于崩溃,开始漫山遍野地乱跑。激战到傍晚,剑门关上升起了红旗,守军3个团被全歼。
剑门关被攻克后,红四方面军的部队联成一体,并力向西猛攻。经8天进攻,歼灭川军8个多团,攻占阆中、南部、剑阁、昭化4座县城,控制了400余里的嘉陵江西岸地区。川军后撤到盐亭、梓潼、江油、中坝地区,再次组成防线。徐向前指挥红四方面军马不停蹄,兵分四路穷追猛打。
(二) 中坝战役
这一次,徐向前又制订了一个围城打援的计划。江油位于成都以北的盆地边缘,土地富庶,城防坚固。这里是成都的北大门,当年魏将邓艾就是经这里奇袭灭了蜀汉。4月10日,红9军和30军88师兼程急赶,攻克中坝,包围了江油城。江油一失,成都就直接受到威胁。在刘湘的严令下,邓锡侯调动了18个团,自绵阳出发来救江油。徐向前命9军27师围住江油,9军25师和30军88师迅速进至江油以南的南塔坡、鲁家梁子一带隐蔽集结。同时,命令许世友率红4军紧靠88师布防,配合作战。
4月18日,邓锡侯的救援军大队进入伏击圈。一声令下,埋伏的红军一齐开火,打了敌军一个措手不及。很快,红军从四面发起冲锋,开始截断川军。这一路川军装备较好,火力很强。虽然被打了个冷不防,但很快稳住了阵脚,开始展开兵力抢占山头制高点。双方缠斗在一起,每个山头都打成了残酷的攻防战。江油城中的敌人也出动支援,但被红9军部队截断歼灭。川军在飞机的掩护下发动了一次比一次凶猛的反扑,红4军和30军88师联合奋战,连续击退了敌人的进攻,阵地经常进行了大刀纷飞的肉搏战,到处是尸横枕藉。战斗一直持续到了傍晚,88师部队发起了反攻,而9军25师也向敌侧后猛插,川军阵脚终于乱了。红军开始全线反击,“活捉邓锡侯”的口号声震天动地。川军溃逃而去,红军乘势进攻,占领了江油。这一战,红军歼敌4个团,俘虏3000余人,缴获大批武器弹药和物资。
在江油激战的同时,红四方面军各部像弹钢琴一样不断发起进攻,全线攻进至涪江流域。至此,规模浩大的强渡嘉陵江战役结束。红四方面军战斗24天,攻克县城9座,歼敌12个团10000余人,打开了一个与中央红军会师的有利局面。
二、挺进川西——奇袭千佛山(1935年5月1日至7月14日)
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的长征自强渡嘉陵江战役开始,进抵川北剑阁、梓潼之后,陆续向江油、中坝地区转进。这时,红一方面军在党中央领导下,以惊人的毅力和神速的行动,长征进到了云南省北部的金沙江南岸,准备渡江北上,与红四方面军在川西会师。
1935年4月12日起,红四方面军分五路从江油、平武陆续进入北川。从江油经甘溪进入北川和从平武经豆叩先后进入北川的两路红军之部分人员于4月22日占领了北川县城。红军进入县境后,经过大小10多次战斗,打通了漩坪以上地区的峡谷通道,占领了以县城为中心的4个区、24个半乡,与平武、江油县的红军占领区连成一片。北面,红军拒胡宗南部于北川峡谷外30公里的马鸣;南面,红军占据了千佛山北麓和漩坪桐子坡至邓家渡小河口的湔江左岸一线,截断了敌军从安县至茂县的要道,保证了峡谷的畅通,为红军主力西进开辟了道路。
蒋介石为阻止红军在嘉陵江与涪江之间建立根据地和红一、四方面军的会合,重新调兵遣将,积极组织以江油、中坝为中心的新的围攻,企图对红四方面军实施东西堵截,南北夹击,各个击破。
1935年4月下旬,国民党军队开始出动:以刘湘主力王缵绪部13个旅为右路纵队,由罗江地区出绵阳、魏城,沿涪江左岸向漳明、两河口进击;以邓锡侯第28军和孙震第29军各一部为左路纵队,由三台、绵阳出动,沿涪江右岸经香水场、双合场,向中坝、江油进攻;以胡宗南部由碧口、文县南下青川、平武,配合左、右两路纵队的夹击;以刘湘主力控制嘉陵江以东广大地区,步步向西逼进;以邓锡侯一部由广元以北地区南下,向剑阁推进;以邓锡侯另一部封锁上门及北川河谷,堵截红军西进;以唐式遵一部守备昭化至阆中一线,阻止红军东返;以李家钰部防守阆中及其以西左壁垭、店子垭一线,防堵红军南下。
涪江流域的江油、中坝地区,枕山面水,紧邻川西平原,物产丰富,利于红军休养生息。但是,红军重任在肩,要打破蒋介石的围攻,要策应中央红军北上,就不能在这里久留。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在江油附近的任家坝召开高级干部会议,研究行动方针。会议决定:西进岷江地区,迎接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
要西进,必需首先突破邓锡侯在土门、北川河谷设置的防线,迅速占领岷江流域的松潘、茂县、理县、汶川等地。
北川河谷,是红四方面军长征西进的唯一通道,南面就耸立着海拔2900多米的千佛山,山峰陡峭,东西绵延百余里,是南扼川西平原、北控北川河谷的天然屏障。土门,地处北川河谷中段,也是东达北川、西进茂县的要隘。
邓锡侯为阻止红军西进,已凭险筑碉,封锁土门,全力守备北川河谷。为打破敌军固守北川河谷的计划,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决定发起千佛山战役。
战役分三步实施:第一步,由北川向南打,夺取千佛山、观音梁子等制高点,控制北川河谷,造成红军攻打成都和川西平原的态势,以吸引和调动川敌主力;第二步,突破土门要隘,主力乘胜西进岷江地区;第三步,坚守防御岷江左岸地区,牵制川敌西犯,掩护红四方面军与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会师,共同北上。
(一)千佛山战役概况
千佛山位于四川盆地西北边缘北川、安县、茂县交界处, 与伏泉山、帽盒山、东大垭口、观音梁子、横梁子等高山连成一片,东西起伏蜿蜒60余公里,被称为成都平原的“北边城墙”,最高峰千佛顶海拔2942米。千佛山南面为安县的茶坪、高川一带,西面为茂县的东兴、土门、干沟一带,北面则是东起漩坪、西至墩上长约40公里的“北川峡谷”。
1935年4月至7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在北川生活、战斗了103天。其中在千佛山一线与国民党军队激战、对峙了73天,确保了“北川峡谷”畅通,掩护了红军主力顺利西进,策应了中央红军渡江北上,为红一、四方面军胜利会师懋功创造了条件。
4月底,红军开始出击。红30军第88师于漩坪突破,歼敌一部。5月1日,红30军第89师击溃敌陶凯部,占领墩上(千佛山战役纪念碑所在地)。5月2日,红9军、红30军主力,从蔡家咀、乱石窖抢渡前江,击溃敌第28军杨宗礼第15旅,攻占大垭口。
5月10日,红30军第88师和红9军第25师各一部,从千佛山两侧夹击敌军。千佛山主峰海拔2900多米,是北川河谷最南侧的制高点,山势险要,战略地位极为重要。红军攻占千佛山主峰佛祖庙后,追歼逃敌至西大垭口。
5月14日拂晓,红9军、红30军和红31军一部,分左、中、右三路向北川峡谷的咽喉——土门发起总攻,经激烈战斗,上门防线被突破。5月15日,红军占领茂县。5月18日,红军又在大垭口重创敌王缵绪部第3旅,击毙其第9团团长王三友,敌攻击受挫。
这时,徐向前总指挥率红四方面军主力,通过北川河谷,西进岷江流域。王树声将军指挥红4军、红31军各一部和红33军,继续坚守千佛山、土门一线,完成掩护主力、牵制和阻击岷江左岸之敌的任务,于7月中旬才由东往西逐次撤离战地。
5月2日至15日,红军与守军进行多次激烈的战斗,全面控制了东起伏泉山、西至横梁子的长达数十公里的千佛山一线阵地。5月15日晚,蒋介石参谋团电令刘湘饬一、二、六路军,限17日发起总攻,夺回千佛山全线阵地,截断峡谷,重新封锁土门要塞,阻止红军西进。邓锡侯、孙震、王缵绪接令,并在安县紧急会商后,决定18日发起总攻,由一路军游广居原七个团并增加第二十团从大坪山、皇宫山攻击2078高地和笔架山红军阵地;二路军王铭章纵队三个旅从擂鼓坪攻击伏泉山红军阵地;六路军王缵绪部为主攻部队,从高川坪攻击千佛山一线阵地。川军在飞机、大炮的配合下向千佛山一线红军阵地多次发起猛烈进攻,其战斗可以用“惨烈”两个字来形容。经过两天两夜的激战,红军打败了川军38个团的总反攻,千佛山一线阵地牢牢地控制在红军手中。确保了红四方面军长驱西进必经之地“北川峡谷”的畅通。
千佛山战役自5月2日打响,到7月14日,全面完成牵制敌军、掩护红军主力西进任务后撤离,历时73天,红军取得了辉煌战果辉煌:活捉川军团长1人,击毙团长4人,击毙营、连长40人,击溃23个团,歼敌1万余人,牵制投入一线作战的敌军89个团、14万多人(加上二线部队总计达20余万人),缴获大量枪支弹药和其他军用物资。
千佛山战役的胜利粉碎了敌军的围追堵截,使蒋介石企图消灭红四方面军于涪江流域的妄想宣告破产,为红四方面军顺利通过北川峡谷,向岷江上游地区挺进开辟了道路。
千佛山战役期间,红四方面军牵制川军89个团、14万多兵力,有效策应了中央红军抢渡金沙江、大渡河、抢夺泸定桥的战斗。红四方面军进驻北川,也揭开了红一、四方面军会师的序幕,也为两大主力红军会师后制定新的战略方针,赢得了时间和战略机动。
在这73天里,北川人民为红军修桥补路、打粮运粮。1500多人参加红军,3200多人参加红军游击队,上万名妇女、儿童为红军缝衣制鞋、站岗放哨,仅有4万多人的山区小县为8万红军和2万红军家属提供了给养保障。
红军撤离时,青壮年为红军运送物资西进未归者达3000余人,新中国成立后有名有姓的被追认为烈士者达1097人。在1936年,北川的人口从4万多人锐减至2.5万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