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千佛山战役的伟大意义
据《历史的回顾》中收录的徐向前同志的回忆录记载,1935年5月初,红四方面军的主力集中在涪江地区,就地休补,发动群众,筹粮扩红。全军共有8万多人,加上川陕根据地撤出的党政机关人员,总计不下10万人。蒋介石为了防止红一、四方面军会合,调遣兵力,实行各个击破,企图以江油、中坝为中心,对红四方面军实施东西堵截,南北夹击。为了打破蒋介石的合围部署,红四方面军在江油附近召开了高级干部会议,张国焘在会上讲,撤出川陕根据地,是为了迎接中央红军北上。两军会合后,要在川西北创造根据地,赤化川、康、陕、甘、青等省,提出首先要占领北川、茂县、理县、松潘一带地区的军事行动计划,千佛山战役就是这个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千佛山战役顺利实施并圆满完成了既定目标,说明这次高级会议的决策是正确的。
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石仲泉同志在红军长征之十七《从卓克基到黑水芦花》一文中,把徐向前同志在《历史的回顾》中谈到的红四方面军撤离通南巴,向西北方向转移的原因归纳为三点:一是蒋介石以200个团的兵力实行“川陕会剿”,红四方面军腹背受敌;二是川陕根据地民穷财尽,导致吃、穿供给不足,兵员补充不济;三是为策应中央红军的战略需要。并且认为“徐帅的这个分析比较合情合理”。
李先念同志在回忆录中说:五月上旬,党中央率一方面军已进入川西彝族居住区,准备经冕宁北上。这时,四方面军总指挥部决定,向岷江地区进发,继续向一方面军靠拢。我们从摩天岭撤下来,急速向西南前进。与此同时,徐向前同志指挥许世友同志率领的九军和程世才同志率领的三十军一部,经过多次激战,击溃邓锡侯部陶凯师和当地民团,突破敌人防线,强占北川河谷,夺取了墩上和土门险关,打开了进入岷江的门户。五月中旬,即两军将要会合的前夕,四方面军总部在茂县召开了各军领导同志会议,研究布置迎接党中央和一方面军的各项准备工作,决定一部开往小金川地区去迎接党中央,一部在松潘抵御北面的胡宗南部,另一部在北川、片口一线抵御东面的川军,以保证会师的顺利实现。并强调要大力筹集给养和制作慰劳品,以实际行动热烈欢迎党中央和一方面军。
由此可见,千佛山战役牵制了川军89个团、14万余人,使川军没有更多的力量去对付红一方面军,有效地策应了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北上;打通了“北川峡谷”,掩护了红四方面军主力顺利西进;为一、四方面军懋功胜利会师创造了条件(包括物资供应等给养保障),在红军长征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三、 绥崇丹懋战役(1935年10日8至20日) 1935年8月底,中国工农红军第一、第四方面军长征通过草地到达四川省北部阿坝、巴西地区后,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红军总政治委员张国焘公开对抗中共中央,拒绝执行红军北上方针,强令红军南下。红四方面军各军和红一方面军第5、第32军先后从阿坝和巴西、包座地区南下,于9月下旬集结于马塘、松冈、党坝一带。国民党四川军阀部队得悉红军南下,立即沿大、小金川布防。其第24军两个旅,位于大金川沿岸之绥靖、崇化(今安宁)、丹巴一线;第20军4个旅另1个团,位于小金川沿岸之懋功(今小金)、抚边、达维一线;第28军1个团驻守抚边以东之日隆关等地,企图凭借高山峡谷,阻止红军南下。
10月7日,张国焘为了打开通往天全、芦山的道路,实现其在川康边创建根据地的计划,发布《绥(靖)崇(化)丹(巴)懋(功)战役计划》,令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王树声率红9军第25师、红31军第93师及红5军组成右纵队,沿大金川右岸前进,强占绥靖、丹巴;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政治委员陈昌浩率红4、红30、红32军及红9军第27师大部组成左纵队,出大金川以东地区,夺取崇化、懋功。8日,左右两纵队开始行动。右纵队红9军第25师在绥靖以北强渡观音河受阻,方面军随即调整部署,以左纵队红4军从党坝地区强渡大金川。11日,红4军渡河成功后即沿右岸疾进,12日克绥靖,击溃守军2个团,继向南发展,16日克丹巴县城。红30军亦于11日渡过党坝河,15日占崇化。红9军第27师于15日夜对绥靖以东两河口之第20军第7旅发起攻击,激战3小时将其击溃,并连夜追击,于16日克抚边,歼其2个营大部,19日夜又袭占达维,击溃第20军第4旅。20日,红30军一部攻克懋功,守军第20军2个旅向夹金山以南溃逃,进占达维之红9军第27师主动截击,俘获甚多,接着该师迅速向东南发展,连占日隆关、巴郎关、火烧坪、邓生等地。至此,战役结束。此役,红四方面军击溃国民党川军6个旅,毙俘其3000余人,攻占懋功、丹巴两城及绥靖、崇化、抚边、达维、日隆关等地。
此次战役是在地形十分复杂的条件下进行的。大小金川地区到处是深山绝壁和峡谷急流,易守难攻。红军在两过草地之后,减员很大,未得到休整。在这种情况下,红军能够取得这次作战的胜利,主要是各部队能够做到克服各种困难,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和迅速果敢的行动,运用夜摸、奇袭和小部队大胆迂回的战术,出敌不意地通过峡谷,夺占要隘,抢占桥梁,强渡急流。有的部队还创造了七天五战,疾进500余里的突出事例。在红军疾风暴雨般的攻势面前,敌人常常弃阵而逃,不敢据险顽抗。广大指战员在这些战斗中,进一步表现出了革命军队不怕困难,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
四、 天芦名雅邛大战役(1935年10月24日至11月25日)
天芦名雅邛大战役: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10月24日至11月25日,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在四川省西部的天全、芦山、名山、雅安、邛崃、大邑等地区对国民党军的进攻战役。由于张国焘南下方针的错误,未能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1935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进行绥崇丹懋战役后,国民党四川军阀再次调整防务,以第24军防守四川省和西康省(今分属四川、西藏)边界的金汤镇及泸定至汉源、雅安一线;以第20军防守宝兴至大硗碛一线;以第45军防守宝兴东北大川场至水磨沟一线;以模范师9个团集中天全、芦山待机;另从绵竹等地抽调18个团向西增援。10月22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红军总政治委员张国焘下达《天(全)芦(山)名(山)雅(安)邛(崃)大(邑)战役计划》。24日,红四方面军翻越终年积雪的夹金山,分左中右3个纵队向宝兴、天全、芦山守军发起进攻。11月1日,由红30军、红31军第93师、红9军第25师组成的中纵队攻占宝兴,击溃第20军之3个旅,乘胜进占灵关镇,继又挫败模范师1个旅另1个团的阻击,直逼芦山城下。总计沿途俘敌1000余人,缴获步枪2000余支,轻重机枪50余挺。与此同时,左右两纵队从两翼日夜兼程疾进。7日,由红4、红32军组成的左纵队攻占大川场,歼第45军1个旅一部,前锋抵进邛崃县境。由红9军第27师组成的右纵队攻克金汤镇后,继下天全以西之紫石关、大岗山,击溃模范师1个旅,10日攻占天全县城,随即向东迂回,协同中纵队包围芦山城。川军为解芦山之围,急令独立旅从名山地区西援。红30、红9军各一部当即分两路实施钳击,将其歼灭。继克名山西北之五家口镇,歼守军1个团。12日,芦山守军弃城撤逃,红军进占该城。至此,红军经10余日作战,攻占了邛崃山以西、大渡河以东、青衣江以北和懋功以南的川康两省边界大片地区,毙伤俘川军1万余人,击落飞机1架。随后,红四方面军乘胜向名山、邛崃地区进击,东下川西平原。此时,川军第21、第23、第44军各一部及第104师已赶至名山及其东北之夹门关、太和场、石碑岗地区集结,连同当地原有守军共达80余个团。11月13日,红四方面军以中纵队全部及右纵队红4军共15个团的兵力,由五家口向东攻击,14日攻占朱家场、太和场,击溃守军暂编第2师2个团。16日,攻占名山东北要镇百丈,打退川军6个旅的反扑,旋即沿百丈至邛崃大路攻击前进,相继占领黑竹关、治安场、王店子。19日拂晓,川军十几个旅在飞机、大炮支援下,从北、东、南三面向百丈地区的红军反扑,红四方面军浴血苦战7昼夜,毙伤川军1.5万余人,红军亦伤亡近万人。因众寡悬殊,补给不继,红四方面军遂于11月下旬撤出百丈地区,向其东北一带山地转移,转入防守,战役结束。
此次作战,是红军自9月中旬从草地南返后两个月来的第二次大的作战行动,广大指战员经历了种种艰苦,克服了重重困难,以英勇顽强的精神,取得了许多战斗的胜利。但是,由于张国焘南下方针的错误,尽管广大指战员英勇战斗,依然未能取得决定性的胜利。百丈一战伤亡近万人。这是红四方面军南下后从进攻转入防御的一个转折点。百丈战斗失利,教训是深刻的。一是对川军死保川西平原的决心和作战能力估计不足,口张得太大;二是红军高度集中兵力不够;三是战场选择失当;四是缺乏对平原、水田、村落作战的经 验。这些都与战役指导思想上的急躁和轻敌有关。
此战,红军先后攻克宝兴、天全、芦山、百丈、荥经、汉源等地,歼川军两万余人,缴枪2000余支,击落1架。
五、川军死守成都大门 百团混战百丈大关
百丈关战役;是1935年发生在四川名山县百丈关镇的一场战役,是南下红四方面军与国民党川军之间的一场重要战役。
1935年9月下旬,张国焘不同意红军北上的方针,率红四方面军南下,提出要“打到成都吃大米”。 10月8日,南下红军发起绥崇丹懋战役,经过15天艰苦战斗,击溃川军6个旅,毙伤俘虏敌兵3000余人。
10月24日,红三十军、九军二十七师从阿坝州懋功出发,以迅猛之势,击溃杨森残部,穿越终年积雪的夹金山,向宝兴、天全、芦山三县发起进攻。
11月1日,中纵队一举攻占宝兴,乘胜进占灵关镇,接着连续打垮敌刘湘教导师之一个旅一个团的阻击,直逼芦山城下。右纵队攻克西康金汤镇后,继下天全以西紫石关、大岗山,击溃刘湘模范师的一个旅,10日占天全城,随即向东迂回,协同中纵队包围芦山。12日攻克芦山。10余日内,红军占领了邛崃山以西、大渡河以东、青衣江以北和懋功以南之川康边广大地区,毙、俘敌10000余人,击落敌机一架。随后,红四方面军决定向名山、邛崃进击,乘胜东下川西平原。
南下红军的胜利给国民党极大震动,蒋介石为确保川西平原,命四川军阀刘湘阻止红军攻势。刘湘为保住自己的地盘,急调其主力王缵绪、唐式遵等部以及李家钰部,集结于名山及夹门关、太和场、石碑岗,连同原来当地敌军共达80多个团,在名山重镇百丈关阻击红军。
百丈关,是雅安通往成都的必经之地,自古就有“获百丈(关)者,必得成都无疑”之说。11月13日,红四方面军中纵队全部及右纵队第四军集中15个团的兵力,由五家口向朱家场、太和场之敌发起攻击,14日占领该地,击溃敌暂编第二师两个团。16日攻占百丈镇,打退敌6个旅的反扑。然后沿百丈通邛崃大路攻击前进,至下午4时,相继占领黑竹、治安场、王店子,但攻势很快就在敌优势兵力的阻击下受挫。
19日拂晓,敌10多个旅在飞机、大炮掩护下,由北、东、南三面向红军突出于百丈地区10余里长的弧形阵地反扑,广大指战员忍着疲劳寒冷在山谷、烂田和松林中与优势之敌展开浴血苦战。子弹打光了,就与敌人反复进行白刃搏斗。有的战士手臂打断了,就用牙齿咬着拉火索将手榴弹拉响,与冲到身边的敌人同归于尽。
经过连续七昼夜的激战,虽然毙、伤敌15000余人,但红军伤亡也近万人,主力受挫,主阵地丢失,被迫于21日撤出百丈。这次战役历时18个昼夜,仗愈打愈大,是南下以来最剧烈的一次战役。百丈战役后,全军于当月撤至天全、芦山、宝兴三县休整并准备过冬,1936年2月,红军又被迫后撤,于4月转移至道孚、炉霍、甘孜地区。至此,南下红军由8万人减至4万余人,南下行动遭到失败。
对于百丈关战役的失败,过去一直把原因全部归罪于张国焘,因为毛泽东同志曾说过“南下是绝路”的“正确论断”,所以说“百丈决战,不仅是四方面军从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的转折点,也是张国焘南下方针碰壁的主要标志。”但原国家主席李先念曾于1935年撰文对百丈关战役的经过进行了总结,时任四方面军总指挥的徐向前元帅也在《历史的回顾》一书中客观地总结了战役失利的原因:“我军百丈决战失利,教训何在呢?对川军死保川西平原的决心和作战能力,估计不足,口张得太大……我军高度集中兵力不够……战场的选择失当……如此种种,都与我们在战役指导思想上的急躁和轻敌有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