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党校所有财富中,教师和其他各类人才是最宝贵的财富;在党校所有资源中,优秀教师和优秀人才是最急需的资源。历史和实践都反复证明,不是说党校高楼越高,办学水平就越高。中央党校就没有多高的楼房,很多基层党校也没有什么高楼。而决定党校作用和办好党校的关键,我认为,主要在于有没有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在于有没有一支师德高尚、学有专长、贡献突出、具有较高社会威望的教师队伍。中国民间有句俗语:“真金不怕红炉火,酒香不怕巷子深”。其实,一堂好课、一个观点、一篇好文章,都能引起轰动,都能引起共鸣。因此要办好党校、唱响党校姓党,就必须把人才强校战略落到实处,在发掘红色襄阳党校师资队伍的优势资源方面取得新进展。
坚持更高标准,让党校专职教师队伍“硬”起来。党校不是一般学校,党校教育培训对象不是一般学生,这样的“不一般”对党校师资的要求也不一般,党校师资队伍建设力度也应该不一般。同样,党校姓党,党校教师就要率先做到姓党;要求干部成为“四铁”干部,党校教师就要率先成为“四铁”教师。经过多年的培养和积累,党校系统已经拥有一支素质好的师资队伍。党校教师队伍总体上是不错的,党校的管理也很有水平。但师资上“先天不足”现象、“倒挂”现象等问题也确实存在。有人说,没当过领导的在给领导干部讲领导艺术,没出过国的在给经常出国的人讲国外经验,没经历复杂环境考验的在帮助每天同各类矛盾打交道的人出主意解难题。因此,作为“传经布道”、教书育人的党校教师,“打铁还需自身硬”,必须努力提升能力素质。各级党委和党校要突出“铁”字,按照政治要求“不一般”、业务水平“不一般”、纪律要求“不一般”的标准,努力打造一支过得硬的党校专职教师队伍。要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党校讲课有纪律,对在党校课堂“擦枪走火”、散布错误反动言论的,“一剑封喉”、“一票否决”,决不搞“下不为例”。要研究制定“不一般”的激励措施,增强党校教师岗位吸引力,实现“优者从教”、“优胜劣汰”、“优绩优酬”。
党校要办好,必须有一大批名师。要实施党校系统“名师工程”。上级党校要加强对下级党校师资的培训,定期组织选派骨干教师到中央党校、国家干部院校、知名高校和国(境)外等地进行深造培训。要有计划地加大对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通过选派优秀中青年教师挂职锻炼、出国学习、教学比赛(观摩)活动、建立青年导师制等措施,加速推进年轻教师的成长速度,逐步形成科学合理的党校教师梯次结构。大力支持党校教师参与享受国务院津贴、省市政府津贴、省市有突出贡献专家、各级优秀专家和优秀教师的选拔评选。党校的组织员或班主任处于教学管理一线,在联系、管理和服务学员中负有重要责任。要根据党校层级、编制数量、办学规模等,配好配强相应级别和数量的组织员或班主任。
目前,党校特别是基层党校教师队伍中存在“能干的引不进,干不好的出不去,拔尖的留不住”的现象。有的地方把党校教师简单纳入参公人员管理。党校有其特殊性,不能搞一刀切。要探索建立既区别于公务员又不同于普通事业单位的党校教师管理体系。要探索建立符合干部教育培训特点的师资准入和退出机制、师资考核评价体系、职称评定和岗位聘任办法,推行教师竞争竞聘上岗,探索建立岗位等级、工作业绩与薪酬福利挂钩机制。要加强党校同其他党政机关和单位干部交流的力度,畅通人才双向交流渠道,促进学界和政界双向互动,支持学术造诣精深的党政官员应聘到党校担任教职,可以保留其原有的身份、职级。
健全讲课制度,让领导干部亲临党校“讲”起来。延安时期,党中央关于党校工作的指示中就提出,党校所在地党的领导机关负责同志必须有计划经常到党校来作报告,能够任课的必须任课。当时,毛主席亲自到党校讲课,讲了16次,其他很多领导同志都上党校讲台讲,毛主席说三天一小讲、五天一大讲。习近平同志兼任中央党校校长期间讲过19次,党的十八大之后又多次到中央党校讲课。2015年湖北省出台了《关于建立领导干部上讲台制度》,我们襄阳市委、市政府积极抓好落实。市委、市政府领导带头已多次到党校讲课。市县党委领导班子成员每人每年也都坚持到同级党校至少讲一次课,有的作形势报告,有的进行专题讲座,有的与学员座谈,有的讲党课,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为学员阐明形势、解析政策、交流经验、答疑释惑,增强讲授的思想性和指导性,深受学员欢迎。党委书记,尤其市县书记都是党校第一校长,都要带头到党校讲课。要形成各级党委书记带头讲、领导班子成员重点讲、其他领导干部踊跃讲的新格局。《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校工作的意见》中提出,每年领导干部讲课总课时占各级党校主体班次总课时的比例不低于百分之二十。这个比例,应该做到,在一些时候、一些地方还可以更高些。各级党委要把领导干部到党校讲课作为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经常性工作,作出制度性安排。其实,党校教师讲得好的,还可以推荐到党委常委扩大会上去讲,这也是发现人才的过程。通过讲课,可以发现人才。党校教师如果了解本地情况,了解经济规律,又有理论知识,还很勤奋,又很敬业,道德品质又好。这样的干部,组织部门就可以提拔使用。从而实现教干部、干部教良性循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