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塘马之战表明我人民军队有能力战胜敌人直至取得最后胜利
我十六旅在宜兴成立起,便不断与日作战,挥师返回两溧后,又北上茅山,西进江当地区,基本上恢复了皖变前的根据地。狡猾的敌人改变了战术,采取了分进合击,长途奔袭的战术,虽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终究归于失败。塘马之战我军陷于重围,罗、廖首长迅速做出判断,做出部署,特务连阻敌于东北,四五连阻敌于西北,六连阻敌于西南,从而赢得了时间,保证了我苏南党政军机关迅速向东转移。为了确保突围成功,罗、廖首长收缩兵力在王家庄拖住敌人,为以后戴家桥之战,转移人员坚持到天黑,奠定了胜利的基础。戴家桥之战王直、王胜、廖坤金、游玉山、陈浩等同志,有效地组织军事人员拒敌于戴家桥,为机关人员坚持到天黑,完全转移起了重要的作用。夜晚我军通过陈练升找到了设于运河上的小桥,在敌人的重围下利用敌之间隙突围而出,显示了我新四军灵活机动、胆大心细的作战原则。胜利突围说明了尽管敌军在军事装备上、技术上有压倒性的优势,但我英雄的人民军队有党的领导,有群众支持,即使最严峻的情况也打不败、打不垮,他们完全有能力粉碎敌人的进攻直至取得最后的胜利,而历史也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新四军在四二年艰苦卓绝的战斗中,四十六团、四十七团仍然活跃在苏南地区,予敌以沉重的打击。到1942年底为止,恢复并发展了皖南事变前苏南抗日根据地。全区人口100余万,拥有八个县政府和一个县级办事处。十六旅所辖四十六团、四十七团、独立二团、茅山保安司令部已恢复到2300余人。五十一团(共一个营)亦由丹北南来,归十六旅建制。
(五)塘马战斗中,罗、廖及众将士英勇献身,加深了新四军指战员和苏南人民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抗战热情。
自汪伪政权建立后,日军便采取了以华制华的方针,汪精卫也提出了什么“和平建国”的迷人调子,国民党也采取了消极抗战的策略,一时间在苏南产生了一股股谣言,说什么“日本人变好了”, “日本人不再屠杀百姓了”,相当一部分中国人被蒙蔽,意志消沉起来,加之苏南原先的“好人不当兵,好铁不打钉”的传统思想影响,抗日的气氛和意志与抗战初期相比有所消弱。罗、廖及十六旅战士在苏南的一系列活动,对这种转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尤其在塘马战斗中日军残杀我将士,在塘马战斗后又捕杀我被打散的战士及抗战的百姓,使广大民众看清了日军和汪伪的嘴脸。他们从血的教训中清醒过来,坚定地站到抗敌的一边来,他们以不同的方式支持新四军,或直接加入抗战的队伍中来,四十七团在茅山活动,队伍迅速扩大,茅山子弟兵骤然增加,二营袭击指前标据点,得到民众有利支持,四十六团于1942年即扩编成满员的主力团,四十七团1942年即由300多人扩充到1500多,独立二团也扩充到1500多人,驻常州的伪航空警卫员290余人,携带步、机枪200余支,毅然起义,参加了我军的抗战行列,这就是最好的明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