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刘志庆撰写、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关于新四军塘马战斗的学术专著《纵论塘马战斗》。(中红网 红色图库)
中红网江苏武进2016年11月13日电(徐敏峰)在纪念塘马战斗75周年之际,由刘志庆撰写、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关于新四军塘马战斗的学术专著《纵论塘马战斗》在网上推出,并作一定的导读,希冀大家更多地关注中华民族史上伟大的抗日战争,关注在这场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人物、战斗、事件,以及充溢期间的价值观、信仰、责任和人生情怀,以及军事艺术的变化性、多端性。
刘志庆 男,汉族,毕业于江苏省教育学院汉语言文学系,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家,现于江苏省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执教。著有长篇小说《幻情》、《风云塘马》、《血战塘马》,传记文学《罗忠毅》、《罗忠毅传》、《廖海涛传》,报告文学集《水西女杰》,并发表短篇小说多篇。2012年8月,《风云塘马》获江苏省近现代史学会第三届学术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罗忠毅》获二等奖。2012年11月,《风云塘马》获常州市“五个一工程奖”。
第四章:塘马战斗的性质
导读:于塘马战斗而言,最有争议的是战斗性质中的胜负这一要素。这看似一个简单的问题,其实很复杂,就标准而言胜负是有一般的标准,但一些复杂的战斗很难用一般的标准去评判。比方说数据分析,如水口战役,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毛泽东就不认为是一个胜利的战斗。于塘马战斗而言,要全面辩证地看这一战斗,还应以大局看,从历史的走向看,那么塘马战斗无疑是一个胜利的战斗。相反,若拘于一般标准或从狭隘的视角看,他会得出相反的结论。钟国楚、王直同志于八十年代对塘马战斗作了肯定,但他们没有作出系统地分析。二零零八年,王直作了一定的分析。
刘志庆:塘马战斗过去近七十年了,现在参加过塘马战斗的的老同志健在的不多了。历史渐渐远去,塘马战斗的影响力依然没有消减,但遗憾的是对于塘马战斗虽然争议很多,但从没见过对其战斗性质的正式定评。八十年代虽然有许多老同志写过不少纪念文章,但主要围绕战斗过程、战斗结果和罗、廖及众将士的牺牲精神,展开评论,从没对战斗性质作一评价,即使对塘马战斗很有看法的同志也没有著文对塘马战斗的性质作一评价,而党史、军史似乎有意回避这一问题,这究竟为什么?
判断一个战斗的性质因素很多,其中就有胜负这一因素。塘马战斗在许多人看来难以定论,恰恰是在胜负这个因素上由于存在不同的看法,或者说由于没有掌握具有说服力的证据,许多同志没有进行深层次的研究,致使对塘马战斗的性质缺乏一个有份量的定评。
就胜负而言,历来就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是塘马战斗是一场失利的战斗,笔者是塘马人,自幼听到祖辈、父辈们讲述塘马战斗。除了听到颂扬罗、廖及众将士的牺牲精神外,都众口一词地认为新四军打了一个败仗,乡民的判定依据是,罗、廖在战斗中壮烈牺牲,参战的新四军将士已全部阵亡。由于他们对塘马战斗整个过程以及最后结果并不知晓,这样的判断不足以为据。
但有相当多一部分同志,其中包括一部分新四军老同志也认为塘马战斗是一个失利的战斗。原溧阳党史办负责人奚渭明根据部分老同志意见写成了一篇名为《试论塘马战斗》的文章,文中说:“由此可见塘马战斗尽管突围成功,可是损失惨重,是一次失利的战斗。”①
不过相当多的同志持肯定的态度,认为塘马战斗是一个胜利的战斗。王直同志在一九八三年在溧阳举行的“原新四军茅山根据地部分干部座谈会”上作了《关于塘马战斗》的报告中说:“对塘马战斗要有正确的看法,不要只看现象,要看本质。敌人动用三千兵力,企图要消灭我们江南党的领导机关,来一个一网打尽,敌人没有达到目的,敌人的企图被我粉碎,我们胜利了,敌人失败了。” ②
在同一会议上,钟国楚的报告《如何评价塘马战斗》中称:“一,塘马战斗的性质问题,我们在整理党史、军史时都应该定为胜利的一仗……所以塘马战斗是胜利的。但我们付出了极大的代价”。③
还有一部分人则持折中态度,如欧阳惠林在《塘马战斗》一文中说:“……三、塘马战斗使我们遭到重大伤亡,但不能说是失败的。这次战斗的历史功绩是不能低估的……” ④但他也没说是一场胜利的战斗。
直到2008年,由王直同志口述,王东炎、刘志庆执笔的《新四军塘马战斗是成功的突围战斗》才对塘马战斗的性质作了一个全面评论。“塘马战斗不是主动出击的进攻战,也不是坚守防御的阵地战,而是一次保存实力的突围战。从突围的人数与牺牲的人数对比上看,大部分人突围出来,保存了实力,所以在战术上可以肯定是成功的。战后,保存下来的实力又继续坚持抗战,使苏南抗战局面得以保持和发展,所以从战略角度上看,塘马突围战斗也是成功的。另外,日寇发起的塘马进攻战斗,在战术上是要消灭塘马的新四军和地方党政机关,在战略上是要巩固其后方基地。结果日寇的战术和战略企图都没实现,这也反衬出新四军塘马突围战斗是成功的。有些人将战前罗、廖首长情报判断错误来论定塘马这个战斗的本身是“失败”或“失利”,在逻辑上是说不通的。另外还有些人将罗、廖首长的牺牲来否定塘马突围战斗成功,在逻辑上也是说不通的。假设皖南事变中新四军军部最高领导人没有被叛徒杀害,难道皖南事变中新四军突围是一次成功的突围吗?1942年5月八路军总部在太行山的突围中,虽然左权副参谋长牺牲了,但八路军总部的大部分人员突出了重围,在历史上,也没有将这次突围定为是失败的。” ⑤
笔者完全赞同王直同志的观点,评价一个战斗的性质,应该从多方面看。从现代战术学看,必须有这么几个要素:战斗的本质和要素、战斗的特点、战斗的主客观因素及其相互的意义,而不能仅仅从胜败这一因素来着眼,即使从胜败因素着眼也不能从单一的伤亡因素着眼,而从应敌我双方对比中去分析去判断。
从战斗的类型看,有进攻战和防御战。而防御战则分为积极的防御战和消极的防御战。积极的防御战能从被动中争取主动,大量杀伤、消耗敌人,争取时间为转入进攻或保障其他方向的进攻创造条件。
塘马战斗产生的原因是另一回事,它不决定塘马战斗的战斗性质,由此从塘马战斗类型看,显然它不是进攻战,也不是一般的防御战,它是为了掩护党政军机关转移而进行的积极防御中的突围战。
确定了战斗类型和特点后,我们再来看战斗的主客观因素:从战斗的客观因素看,敌我双方兵力悬殊,敌有三千八百多人,其中日军就有三千之多,而我新四军能参加作战的只有五百余人;敌人的武器有坦克、大炮、马骑、大量的轻重机枪,而我军除特务连有一些重武器外,其他连队的武器极其简陋,和日军不可同日而语;从地形上看,敌我双方都差不多,王家庄虽有河流环绕,有一些极低的土墩,但对防御的一方没有明显的作用。从主观因素看,敌人妄图一举消灭我苏南党政军的抗日力量,凶恶异常,我新四军则怀着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同仇敌忾。从战斗的本质和目的看,战斗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敌人要消灭苏南我党政军的抗日力量,而我军则要保存党政军的抗日力量。
看看结果:敌人伤亡五百余,而我新四军伤亡不及日军,在如此不对等的情况下,这样的结果说明什么?(据王直同志回忆,钟国楚曾说塘马战斗进行时,有十几个伪军送几个受伤的日本战士到句容天王寺据点,中途被四十六团俘虏。经审讯,伪军说正在进行的塘马战斗日军已伤亡二、三百人)更重要的是我苏南党政军机关人员和部分战斗人员一千余人在罗、廖及新四军众将士的英勇阻击下安全转移,达到了保存了自己的目的。而敌人的基本目的“消灭苏南党政军的抗日力量”并没有达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