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刘志庆撰写、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关于新四军塘马战斗的学术专著《纵论塘马战斗》。(中红网 红色图库)
中红网江苏武进2016年11月10日电(徐敏峰)在纪念塘马战斗75周年之际,由刘志庆撰写、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关于新四军塘马战斗的学术专著《纵论塘马战斗》在网上推出,并作一定的导读,希冀大家更多地关注中华民族史上伟大的抗日战争,关注在这场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人物、战斗、事件,以及充溢期间的价值观、信仰、责任和人生情怀,以及军事艺术的变化性、多端性。
刘志庆 男,汉族,毕业于江苏省教育学院汉语言文学系,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家,现于江苏省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执教。著有长篇小说《幻情》、《风云塘马》、《血战塘马》,传记文学《罗忠毅》、《罗忠毅传》、《廖海涛传》,报告文学集《水西女杰》,并发表短篇小说多篇。2012年8月,《风云塘马》获江苏省近现代史学会第三届学术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罗忠毅》获二等奖。2012年11月,《风云塘马》获常州市“五个一工程奖”。
第三章:塘马战斗的影响
导读:塘马战斗就苏南抗战而言,影响极为深远。就当时而言,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罗、廖同日牺牲,当时没敢在军队公布,可以说苏南抗战一时处于低潮。就后来而言,一方面大众百姓深切缅怀,另一方面,官方保持沉默。塘马战斗及罗、廖绝少见于官方的媒体中,这一现象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才告结束。罗、廖得到肯定,2009年,罗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但塘马战斗的性质,一直没有明确的定论。
刘志庆:塘马之战一举粉碎了敌寇消灭我苏南党政机关的企图,并予敌以重创,为我党我军保存了一大批领导骨干和有生力量,对尔后坚持苏南抗日根据地,发展壮大人民力量,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有着重大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对于整个华中抗战事业的巩固与发展也有不朽的贡献,但自身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尤其是罗、廖首长的殉国,对于苏南抗日根据地是一个重大损失,苏南抗战一时处于低潮。
塘马战斗后,十六旅旅部转移至溧水地区,并把战斗的结果报告给师、军部。陈毅、粟裕、谭震林极为悲痛。军部通令全军表彰罗忠毅、廖海涛两同志忠勇抗战、为国捐躯的英勇业绩。“罗、廖两同志为我党我军之优秀老干部,为党为革命奋斗十余年,忠实、坚定、勇敢、负责,艰苦缔造苏南根据地,卓著功绩。罗、廖两同志壮烈牺牲,全军一致追悼,昭彰先烈”。由于当时形势险恶,十六旅对外并没有宣布罗、廖牺牲的消息。当时十六旅处在低谷时期,六师师部于1941年11月30日任命四十六团团长黄玉庭、政委钟国楚分别代理十六旅旅长和政委,由于黄玉庭刚从营长升任到团长,资历尚浅,几乎没有在旅部办公,而一些原旅部领导又说了一些极不负责的话,产生了一些不利于团结的情绪,一时显得有些混乱。为了稳定大局,12月中旬谭震林从苏中南下,于1942年1月到达十六旅旅部,在溧水经巷附近召开十六旅机关干部与地方干部会议,了解塘马战斗详细情况,总结经验、教训,进行思想动员和组织整顿,并当即宣布自己兼任十六旅旅长,钟国楚任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张开荆任参谋长,王直任政治部副主任。由于苏南党政军机关人员得以安全转移,原十六旅旅部建制基本完整,所以经过短期整顿,十六旅又以新的姿态出现在苏南战场,在敌顽夹击下奋力抗战,1942年5月,四十七团二营在刘保禄的率领下,袭击指前标敌伪据点,打出了威风,也击碎了“苏南新四军已被消灭的谎言”。总之,新四军在四二年艰苦卓绝的战斗中,四十六团、四十七团仍然活跃在苏南地区,予敌以沉重的打击。到1942年底为止,恢复并发展了皖南事变前苏南抗日根据地。全区人口100余万,拥有八个县政府和一个县级办事处。十六旅所辖四十六团、四十七团、独立二团、茅山保安司令部已恢复到2300余人。五十一团(共一个营)亦由丹北南来,归十六旅建制。
塘马战斗有其自身的复杂性,所以当时在党内、军内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当时在军部就形成了两派意见,一派认为罗、廖在得到情报(其实是一份不明确的情报)后没有转移,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便无端地和皖南事变联系起来,要对罗、廖进行批评。但遭到了陈、粟的坚决反对,陈、粟和罗忠毅、廖海涛并肩奋战于苏南,深知斗争的复杂、危险和特殊,坚决要求应该全面辩证地看待罗、廖及塘马战斗,要求全军一致追悼。张鼎丞、王绍杰、萧斌纷纷著文悼念。十六旅除了在塘马战斗后不久在溧水里巷举行悼念会外,还特意在罗、廖牺牲一周年之际,机关返回塘马举行悼念会,以示对先烈的追悼。宜兴各界人士还于次年八月举行罗、廖二公及独立二团阵亡将士的追悼会,鉴于罗、廖及新四军众将士的壮烈行为,日军极为叹服,亲自为罗、廖公祭,把罗 、廖遗体运至溧阳别桥小余庄安葬。
英雄就是英雄,烈士就是烈士,塘马之战大大提升了新四军浴血奋战的形象,罗、廖及众烈士的壮举已深深地印刻在人民的脑海中,他们舍身保国的精神早己深入人心,解放后,政府在溧阳塘马战斗的古战场王家庄修建了塘马战斗烈士陵园,在别桥修建了罗、廖烈士陵园。多少年来,苏南百姓并不在乎官方的沉默,他们自觉地以不同的方式悼念罗、廖及众将士,以寄托自己的哀思,特别是溧阳、金坛一带的群众到了清明节,都自发地敬献花圈,以示敬仰之情,塘马一带的群众在闲余之时,当年的目击者、亲历者都会深情地回忆怀念当时罗、廖及新四军将士的战斗生活和军民情谊。七十年代福建上杭县政府曾想把廖海涛的遗骸迁移上杭,八十年代南京军区曾想把罗、廖坟墓迁至南京雨花台,群众都不同意,他们要求英雄“留在”溧阳,永久纪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