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另一种反对力量一直存在,以致解放后至七十年代末期,从官方的媒体中从不见罗、廖的名字,这从陈毅的本军将士阵亡录中对罗、廖只字不予评介已看出端倪,陈鉴于外部压力,对巫恒通、肖国生、罗化成等大加赞扬,唯独不提罗、廖。二十世纪的清明节,在祭扫罗、廖及众将士后,溧阳县后周公社播放的录音报告中总要讲上两句:“由于当时的领导人麻痹大意,骄傲轻敌,遂产生了不应有的损失。”,甚至有人传言罗、廖不牺牲,还要吃官司,“罗、廖牺牲是以死赎罪。”由于塘马战斗长期不见于官方报道,长期以来人们并不知晓战斗的详细过程及罗、廖牺牲的具体情形,传说纷纭,莫衷一是。但苏南的百姓始终感到奇怪,为什么民族英雄牺牲后反而要受到冷遇。
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八十年代初,在北京新四军研究会上,还有人提出在军史上不要提及罗、廖,罗、廖是有问题的烈士,在当即遭到六师分会的干部的强烈反对后才作罢。
八十年代初在茅山纪念馆及溧阳党史会议上举行过塘马战斗专题会,还是纷争不休,甚至有的同志拍台捶凳,以致许多纪念馆回避塘马战斗,许多文章在提及二支队领导时,回避罗、廖的名字,二十一世纪初,江苏省新四军研究会向总政打报告,提出应把塘马战斗272烈士列为英雄群体,至今石沉大海,杳无音讯。原溧阳党史办负责人奚渭明,没有认真考证,严密推论,在《试论塘马战斗》一文中否定罗、廖及十六旅的建军原则和一系列的活动,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但正面的评价终于破笋而出成为主旋律。1981年10月24日,新华日报首先刊登了钟国楚的《血战塘马•气贯长虹》全面肯定了罗、廖及塘马战斗的意义,随后王直、乐时鸣、陈辉、彭冲等纷纷撰文追忆罗、廖二公,肯定塘马战斗。江苏省溧阳市多次举行塘马战斗纪念会,充分肯定罗、廖的牺牲精神和英勇行为。苏南百姓始终缅怀罗、廖及牺牲的抗日将士的伟大功绩。2009年罗忠毅被评为对共和国作出杰出贡献的一百位人物,罗、廖及塘马战斗得到了直接的肯定。
塘马战斗虽有其自身的复杂性,但他集中体现了我新四军将士浴血奋战、不畏强敌,舍身保国的伟大精神,将永载史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