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大一附院老兵回忆青年时代抗战经历
昌大一附院老兵回忆青年时代抗战经历
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有这样两位退休员工,他们既是医护工作者,也是抗战老兵。两位老人此前互不相识,却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孩提时代给红军送鸡毛信、青年时代背井离乡参加战争、之后转入医院工作直至退休。可以说,江西已经成为了他们的第二故乡。
老兵介绍:
崔文瑞 88岁 曾担任一附院党委副书记 党全德 90岁 曾担任一附院后勤部主任
故事:
抗战期间给红军送过 “鸡毛信”
崔文瑞出生于河北省饶阳县,是地地道道在冀中平原长大的抗战老兵,因其对家乡地带的环境十分熟悉,为他年少时送“鸡毛信”提供了很大帮助。
抗日战争早期,受日军侵扰的影响,当地学校不能正常上课,致使崔文瑞在学习上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成天无事可干,因而随大部队加入了儿童团,肩负起了帮红军送鸡毛信的重要任务。
“当时学校里有很多老师其实就是共产党员,他们会交一些信件给我,指派我送给隔壁学校的老师,信的内容我们是不能看的。”回忆当时的场景,崔文瑞不觉有些激动,“那时候我们还小,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怕,把信揣好了就出发,十几公里的路常常一走就是好几个小时,鞋都磨破了几双。”崔文瑞告诉记者,两三年的时间内,他总共送过几百封信,每当遇上日本兵检查,他都能巧妙的化险为夷,将信准确平安送到目的地。
正是因为还提时代的送信经历,让他对共产党产生了敬仰的感情,并树立了从军的理想。1945年,崔文瑞正式加入八路军冀中军区教导队,成为一名新兵。后期因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负伤转入江西救治,从此在江西定居。
“八路军就是我的亲身父母”
党全德出生于河南孟县一家贫苦农民家庭,家中有兄弟姐妹四人。关于对庭的记忆,党全德用了一个字来形容,那就是“苦”。“那时候家里很穷,我们根本吃不上饭。”他告诉记者,直到1942年共产党去了孟县,他这种成天饿肚子的日子才有所好转。
也是在机缘巧合之下,党全德认识了共产党人,并帮助其传送口信,内容大都是“快跑,撤退”之类的短短几个字,“送完口信,我们还有东西吃,玉米呀、红薯呀,有时候是共产党给我们的,有时候是老百姓给的。”党全德告诉记者,共产党对老百姓很好,处处为百姓着想,以至于他把共产党视作为自己的亲身父母。
1945年,共产党即将离开孟县,得知消息后的党全德义无反顾的跟着共产党离开了家乡,来到江西,“走之前,我只是回家跟父母简单告别了一下,连行李都没收拾就走了,至今再也没回去过。”在党全德看来,既然选择了革命,就应该义无反顾,哪怕是牺牲在战场,也是一件十分光荣的事情。
如今,两位老兵至今还保留着有关抗战的各类奖章,对于他们来说,这些奖章就是他们最大的精神财富,不仅寄托了对家乡的思念,也见证他们抗战时期的那段光辉岁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