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文苑》发表文章《逆境中的铁血男儿——廖承志》。文中记述廖承志受张国焘的迫害,被内定“枪决”,但因情况特殊被铐着手铐随军走完了长征,称之为“流动坐牢”,在此后的两年多时间里,廖承志就一直在保卫局的监视下戴着手铐行军,面对不公正待遇,他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忍辱负重,用乐观豁达的革命人生观同逆境作斗争。
“世代忠良表,英华一旦凋。痛心问可了,矢志报天骄。”这是廖承志逝世后,澳门总商会会长马万祺先生和澳门闻人何贤合写的挽联,写出了廖承志的人品,也表达了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对廖公的深厚感情。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先生写的《廖承志副委员长挽诗》:“廖公血性人,为民救焦稿,一门聚忠烈,革命致身早。平生饱忧患,轻视缧絏扰。豪情似火燃,力行直到老。友朋遍中外,至诚肝胆照。惟其直立高,建树真正好。不期三日别,遽见泰山倒。千古怀斯人,江流无尽了”。赵朴初先生的诗、书均为一流。反复吟诵之余,对廖公倍增敬仰之情。吴凯声曾是上海大名鼎鼎的大律师,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义务法律顾问在民国外交史上也留下了他的名字,这首诗是他为悼念廖承志而作《悼念廖承志》:“五十年前一儒生,门庭冷落订新盟。仲恺遗恨成千古,承志蒙荫享大名。今日几多人凭吊,他年赢得客心惊。江山依旧春风里,花落能无惜两京”。
廖承志是中共统战工作的元老,他的一生与香港有着不可割舍的情缘。1938年初,刚满30岁的廖承志便被中共南方局委以重任,出任八路军驻港办事处负责人。之所以选择廖承志来担任这一职务,一方面是考虑到廖承志的父亲廖仲恺先生和母亲何香凝女士在海外的巨大影响力,另一方面又考虑到廖承志本人在统战方面所具有的独特天赋和能力。事实证明,天性乐观、机智、平易近人的廖承志确实是一位杰出的统战干才。他遵照党中央的决定和周总理的指示,在香港设立八路军办事处,联络爱国华侨和国际知名人士,支援抗战,后来又长期主持侨务工作。在近一个世纪中,从廖仲恺、何香凝到廖承志,一家两代三位着名的革命志士,在各个不同时期,对革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并与华侨有着这样深的血肉联系,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少有的。
廖承志是周恩来对日事务的“首席助手”、“大管家”和“不管部长”,被誉为中国头号“知日派”和“中日关系第一人”。还不到50岁,他就被尊为“廖公”。在1972年夏季中日邦交正常化攻坚阶段,廖承志和另一位日本问题专家张香山成了“文化大革命”时期任命的仅有的两名外交部顾问。廖承志去世后,吴学文充满感情地写道:“廖承志同志是在周恩来总理直接领导下的对日工作总负责人。他把对我国外交政策的领会与运用、对日本情况的理解与分析、同日本人士父一辈、子一辈的情谊与交往,三者融贯在一起,在中日关系上发挥着特有的作用,作出了重大贡献。这种作用是他人无法代替的。”日本前首相铃木善幸也曾说,廖承志在日本人民心目中和“周恩来先生一样熟悉,都是为日中两国的友好与亲善尽力的无与伦比的人物”。
这是白化文为北京电视台“金色时光”栏目所作的1991年新春征联示范联:“一市九衢,辛盘璀璨重光岁;九瀛一统,未雨绸缪两岸心”。兼嵌“一九九一”、“辛未”六字,还要在上下联中相对。辛年别称“重光”,“九瀛”。古代指中国大陆九州与环绕其外的瀛海,此处借喻中国大陆与台湾和南海诸岛等大小岛屿“未雨绸缪”用的是廖承志《致蒋经国先生信》:“岁月不居,来日苦短,夜长梦多,时不我与。盼弟善为抉择,未雨绸缪。”此信是那一年所写。此信是继中国大陆方面1981年发表“叶九条”之后,发表又一份呼吁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文告。文中引用了周恩来当年在张治中给台湾故旧公开信中增加的“寥廓海天,不归何待”的话,信又引用了鲁迅的一句诗: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言之切切。此信转到蒋经国手中,蒋经国戴着花镜,读了廖承志的信。引起海内外的极大震动,用个人的私谊,洇透渲染民族感情,这个角度极为自然生动,也切合廖蒋两人的实际,完全触动了中华民族之深情,海岛当归祖国大陆,中华民族和平统一是大势所趋,中国共产党民族大义昭然明示天下。舆论认为,这样一封情文并茂的信,只有廖承志有资格写,也只有他写得出。信写得言词恳切,语重心长,就是因为太喜欢了,中华集邮总公司廖承志诞生八十周年纪念邮票笔者撰诗:革命生涯斗志坚,曾听伟论读华篇。平生奔走谋民主,老去操劳为释嫌。一笑相逢消宿怨,劫波历尽待团圆。鞠躬尽瘁诚英杰,纪念留邮万代传。所以才有:肺腑之言万民心,三次合作盼佳音。两岸对峙仇者快,骨肉岂能久离分。恩仇应泯从长计,华夏都是炎黄子孙。山河一统千秋业,众目睽睽看蒋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