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张保锋家简朴的小屋里,我们一起说到红军长途跋涉要走“油盐小道”由豫入陕,说到寒冬来临而红军缺吃少穿无医药,说到那一群不到18岁的孩子们不停地浴血恶战,在场的人眼都红了!
我们听张保锋介绍他父亲留在此地的经过——红军战士张战英是湖北红安人,入伍第三年时,随红二十五军长征到达此地,因病无法翻山越岭,连长、营长将他背过山岭(那时战士普遍未成年,只有干部是成年人,才背的动他),见他短时期无法病愈,只得找到一户人家寄养他。红军走后,乡亲们都保护他,让他在此地落了户。那时,他不满17岁。由于他不识字,始终得不到红军的消息,一直等到解放后,在当地担任了大队党支部书记,才不再打算离开了。
张保锋老伴早就准备好了家常的槲包(一种槲树叶包黄米、红枣、红豆的类似粽子的食物)招待我们。(槲,发音hu)
张保锋就住在红军题诗所在的马蹄窝石壁的附近。他父亲去世前,最挂牵的就是红军大部队从这里走过时,写在石壁上的题诗,那是让他想起战友和连长、营长的地方。他交代儿子要好生保护。张保锋遵照他父亲的嘱托精心看守着红军题诗。
我们跟着他来到红军题诗所在的石壁下方。
站在乡道上,还能够勉强看出大石壁上当年红军宣传队留下的诗作笔迹(白色)。由于风吹日晒,笔迹淡化,不易辨认,而且修建乡道时,开挖了部分石壁,徒手难以攀登上去,不能近距离去辨认。
在乡道旁的石壁上,还能看得出红军当年走过的山道痕迹。
得知我和队友苏北这次走过了湖北红安,勾起了张保锋和老伴的愿望——就是能够回父亲的老家湖北红安寻亲人、族人。我给他们提了一些回乡寻亲的建议,盼望他们能够成行。
我们和张保锋家人合影,他们一再对我们说,还要来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