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新闻类>>特稿精选>>正文
吴展明:倭寇未灭 誓不生还——记三穗县下德明抗日烈士吴瑞三封绝命家书及其几则故事(组图)
2015-07-03 14:21:21
作者:三穗史志办退休干部 吴展明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收藏】 论坛
分享到:0

    转变与决心

    “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这是中国四亿同胞包括中国军人在内的强烈愿望。故在“七•七”事变后的8天,在边远闭塞的留坝,吴瑞立即将此特大讯息告诉家里两位哥哥,信中写道:“关于国际方向,日本人自本月七日在宛平县属之泸沟桥,因打靶与我二十九军发生冲突之后,虽经双方当局制止,始终仍无结果,以致数日以来,陆续增兵,并于昨日(十四)竟将北平包围,当经我驻平国军及保安队等以武力抵抗,同时我军政当局已派十六路军,计有十余个师,从南北上,决心以武力抵抗,誓不再以文明交涉。其次,我师现驻斯地,一方面赶筑飞机场,一方面积极准备。但将来能不能北上与倭奴一拼,还是惟命是从。如果本师北上,临行再告。”在这封信中,吴瑞表达了个人的决心,准备北上,与倭奴决一死战,但是能否北上,还是驻军其他什么地方,信中最后留下“临行再告”的伏笔。

    大约与此同时,过去奉令尾追红军的十三师师长万耀煌,在“七•七”事变后十分悲痛,带领本师官兵,前往“七•七”抗战牺牲的佟麟阁○6、赵登禹○7等先驱灵堂祭奠,泣血宣誓:“当追佟、赵慷慨赴死,誓扫倭奴,尽雪国恥。”将士们均表达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转变与决心。

    上述种种,反映了吴瑞在一夜中能写出抗日“三封绝命家书”,不是偶然的。

    家书精忠贯日月

    如前所述,“三封绝命家书”是吴瑞在赴上海参加淞沪会战的急行军途中于9月14日晚撰写的。人们可以想象,他在昏暗的孤灯下动笔时,美丽家乡的山光水色、田园风光,将呈现在他的眼前,特别是他年迈的父亲,几个月前去逝的慈母,以及二位兄长,和在家乡的好伙伴,中学同学,以及同部队的兄弟,更怀念的是他的妻子杨冬兰和可爱的降生几个月而不懂人事的儿子绍祥(乳名丽珍)等等,像放专辑人物电影似的,一个个活生生的面孔,将从他的眼帘闪过,他好像要说的话千言万语,滔滔不绝,但又已好像一句也没有说,只见泪水和墨水俱下,一滴一个字,用他的心血铸造了他精忠贯日月的壮丽篇章——“三封绝命家书”。

    第一封名《禀父书》:主要内容是禀告抗日的原因,表达儿辈抗日的决心与誓言。其一,为什么要抗日?1937年9月14日夜,吴瑞在信中回答:因为“倭寇占我平津,继又攻上海,因此我们忍无可忍,不能再让再忍!所以我们的领袖蒋委员长决心率全国同胞,一致抗战到底,无疑本师也在抗战之列”。其二,表明个人对抗日的态度是什么?信中禀告道:这次抗战,“儿纵因杀倭寇而牺牲,可是有代价的,有光荣的,决不是平常之病死,或亡国后被倭寇的铁蹄踏死,种种无价值的死”。他在信中向父亲禀告:“所以这次我得到前线上去,我决心与倭寇拼命到底。所谓‘倭寇未灭,誓不生还。’”吴瑞还更进一步向父亲表明自己的决心是:这次抗战“纵然(我)死了,我很痛快,很甘心,死后(投生)二十年后又做(英雄)好汉,(再与倭寇开战)。”这几句话,把打倒日本强盗的人生观、价值观与英雄气慨淋漓尽致地反映了出来!是多么悲壮啊!多么伟大啊!多么崇高啊!

    第二封信,名《致兄书》。主要内容:其一,告诉二位兄长,“我们国家存亡,民族是否复兴,在此一举了!” 是“因为敌国倭寇侮辱我们太甚,所以我们决心和他们拼命,现在马上就要到前方去”。其二,委托二位兄长孝顺父亲和承担家庭任务的职责,表明上前线后,“不管是否生还,总之要二位替我担负家庭任务和料理”,“尤其是老父方面,务须特别孝敬和奉养”,“祝二位和睦,并候嫂侄均好!”

    第三封信,名《与妻书》,或名《与妻诀别书》。信中开门见山地说出了生离死别的话:“刻下,我因要到前方去与倭寇去拼命。未去事先,我有两句忠实话,向你说说,须要牢记”:

    其一,“在我的决心,誓不生还的。不管生还与否,对于家庭任务,完全是要你负担!”即向妻子交待了首先要完全承担操劳家庭的任务;其二,吴瑞继承了中国传统的“以孝为先”的美德,在信中让妻子“对于父亲的侍奉,要比以前殷勤百倍,绝不可怠慢一点”。其三,吴瑞特别关心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故在信中提出:“对于丽珍(绍祥),要好好扶育、教训,绝不要学普通一般卑劣习气,务要学古人孟母等辈之贤,是我最企望你的。”在关心下一代成长的同时,吴瑞在另一封信中特别提出了青年男女的重大责任:他说我“最盼望妳做到的,就是我们须想到社会上生存,必须有一种特长和本事常识,尤其是我们一般青年男女的责任特别重大,如儿童的教育,家庭的振兴,国家的观念,这是应当特别研究和学习的,最重要的对儿童的教育更应注意,要使他脑子活泼,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要使身体健康等等事件,很多均可酌量去做!”其四,向妻子最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对于个人,要自作自保,自我找吃”;二是过去人们认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一点不错,但考虑到占人口半数的妇女,吴瑞在1936年3月18日给冬兰的信中就提出了男女平等的观念。他说:“妳要知道,我们的出身属贫民化的,要想谋求未来的环境良好,要站在平等的地位,现在青年时期,非舍去一切的不良观念不可!”今天吴瑞在《诀别书》中向妻子更加明确提出“你要知道,国家兴亡,男女有责”。将“匹夫有责”改为“男女有责”,是一种思想认识上的重大突破。因为“你身为女辈,不能到前方去杀敌,就应该负担家庭责任,同时要鼓动所有相亲的人们,也要如此。”不管是在前方还是后方,一定要将妇女的巨大力量动员起来参加伟大的抗日洪流的观点,吴瑞在认识上比一般官兵的家信要高一筹。最后,在信中再次向妻子表示决心,在这次伟大的抗日战争和伟大的民族复兴的战争中,勇往直前,走上战场,“纵然死了,对于个人是很高兴的!痛快的!同时相信政府也有相当办法的。”

    总之,吴瑞的“三封绝命书”虽然交待了方方面面,尽心安排了后事,但其核心是“决心与倭寇拼命到底”、“倭寇不灭,誓不生还”,这既是吴瑞个人的壮士意志,也是中国军人的铿锵誓言。中国军人以血肉之躯,义无反顾,视死如归地奔赴淞沪会战沙场。

    不灭倭寇誓不还

    淞沪会战,始于1937年8月13日,这是中日双方在抗战初期进行的一次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次战役。中国军队投入70余万人,有10多万将士为国捐躯;日本军队投入近30万,伤亡6万余人。其中,从陕西汉中调来的陆军13师,大约于9月底抵达上海,奉命在嘉定县陈家行—广福—孙家宅一带构筑防御工事,与日寇久留米师团对峙。日军认为该师立足未稳,立即向十三师发动猛烈进攻,遭到顽强抵抗,伤亡300余人,尺寸未得。以后,敌增派第九师团第33、36联队,发起水、陆、空立体突击,阵地有的被突破,但我军组织反击,以血肉之躯收回阵地。有的阵地白天丢失,晚上夺回,形成激烈的多日拉锯战。就这样,每日炮声隆隆,杀声震天,焦土一片,血染大地,双方伤亡惨重。该师75团“老虎营”、78团2营均英勇阵亡,无一生还。该师74团2营4连坚守广福10余日,吴瑞等等都是英雄硬汉,拼死抵抗,打得阵前鬼子陈屍累累,最后4连全部壮烈殉国,时吴瑞年25岁。该师阵亡的三穗人还有彭喜政(13师74团3营7连中士班长)、唐荣卿(13师78团3营迫击炮连炮手)。因13师伤亡过半,奉令换防,撤出战斗,转移至太仓、扬州休整和补充兵源,次年参加台儿庄会战。11月5日,日军从杭州湾登陆,迂回中国守军侧后,合围上海。中国守军被迫撤退,12日上海陷落。长达三个月的淞沪会战,中国军队是顽强的,悲壮的。事实证明了中华民族是不可征服的。日寇虽侵占了上海,但它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狂妄要在三个月内灭亡整个中国的计划遭到彻底的破产。

    还得补充两句,吴瑞为国捐躯已过去了78年,对人们来说,是一个漫长的岁月,但又是短暂的一瞬间。其烈士之子吴绍祥生于1935年12月10日(农历11月初6),今已80岁了。2015年5月21日,村委会在下德明吴氏宗祠召开“抗日烈士吴瑞三封绝命家书学习会”。据了解,吴瑞之子吴绍祥有4子3女、孙子(女)10人,重孙子(女)4人,他们均以务农、务工为业,勤俭持家,家庭和睦。遵从吴瑞的遗志,重视子孙教育,培养其中有大学毕业及在校大学生(加上两个孙媳)计7人,有3人在三穗县从事教育工作。这天烈士家属合影,计22人,祖孙四代同堂。兹值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之际,为了缅怀先烈,牢记历史,除了搜集整理抗日战争的历史资料外,还计划在吴氏祠堂内竖“抗日烈士吴瑞三封绝命家书纪念碑”一座,并建议将“三封绝命家书”列入地方史教材重要内容之一,进入学校课堂。还建议,进一步挖掘、整理翁心翰(翁文灏之子)、吴瑞和杨至成(解放军上将)等人的历史资料,筹建“三穗县爱国主义教育博物馆。”让抗日烈士的丰功伟业和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世代相传,万古长存。

    注释:①“倭寇未灭,誓不生还”一词语,是由《史记•卫青将军骠骑列传》中的“匈奴未灭•无以为家”之句型变换而来。②丽珍:即吴瑞之子吴绍祥乳名,吴瑞从军前绍祥尚在襁褓之中,请算命先生算命,说此儿命大,于是取个“丽珍”姑娘名字来冲(克),就可保绍祥易养成人了。③吴会贤(1873-1934):号思齐,三穗县吉洞人,清末公费留学日本,同盟会会员。矢志强国御侮,贵州近代工业之先驱。1930年创办镇远联立中学,因建校经费极缺,自己不领薪水,还掏腰包给学校,知识渊博,既是校长,又是教员,将学校办得有声有色。④李伯蛟(1897-1937),湖南邵阳县小东乡人,陆军第63师187旅旅长。1935年驻扎湖南邵阳,同时在家乡招募新兵,对日寇由东北入侵华北,深为忧虑,对蒋实行与日妥协政策十分反感。1937年9月该旅奉令调上海参加淞沪会战,守杭州湾金山卫,壮烈殉国。⑤陈济棠(1890-1954),字伯南,今广西防城人。粤系军阀代表,一级上将,农林部长,有“南天王”之称。1936年因发动“两广事变”失败,被迫下野,1950年去台,1954年在台病逝。⑥佟麟阁(1892-1937),字捷三,河北高阳人。时任陆军29军副军长。“七七”事变中,任北平市南苑阵地指挥官,7月26日,日寇分三路进犯北平,佟率部抗击,28日在南苑作战中牺牲。⑦赵登禹(1898-1937),字舜臣,山东荷泽人。陆军132师师长。“七七”事变后,力主抗战,率部增援北平,7月28日,在南苑遭日军伏击殉国。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吴展明:中国人民抗日自愿兵团三穗第一营
·下一篇:无
·特稿:倭寇未灭 誓不生还——记三穗县下德明抗日烈士吴瑞三封绝命家书及其几则故事(组
·赵一曼烈士孙女参加央视共读《抗战家书》活动
·民政部部长李立国等赴双堆集烈士陵园考察调研——缅怀先烈历史功绩 切实做好双拥工作(
·王松林、汪惠芳、闫栋:民政部部长李立国等赴双堆集烈士陵园考察调研——缅怀先烈历史
·特稿:民政部部长李立国等赴双堆集烈士陵园考察调研——缅怀先烈历史功绩 切实做好双拥
·安徽省濉溪县县长赵德志调研淮海战役双堆集烈士陵园景观升级改造
·闫栋、张峰:安徽省濉溪县县长赵德志调研淮海战役双堆集烈士陵园景观升级改造
·特稿:安徽省濉溪县县长赵德志调研淮海战役双堆集烈士陵园景观升级改造
·云台山抗日烈士纪念碑
·小雨中的追思(图)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吴展明:倭寇未灭 誓不生还——记三穗县下德明抗日烈
特稿:倭寇未灭 誓不生还——记三穗县下德明抗日烈士
吴展明:中国人民抗日自愿兵团三穗第一营
特稿:中国人民抗日自愿兵团三穗第一营
吴展明:论侗族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特点
特稿:论侗族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特点
吴展明:《醒碑》精神照千秋
特稿:《醒碑》精神照千秋
吴力斌:计算机学院学员大队参观花明楼刘少奇故里(
特稿:计算机学院学员大队参观花明楼刘少奇故里(组
习仲勋会见原中顾委副主任薄一波
特稿: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
特稿:李讷、张玉凤等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来到毛
毛泽东称习仲勋:“你比诸葛亮还厉害”
毛主席“粗话”欣赏
习仲勋与儿子近平、远平
习仲勋生平年表
毛主席语录
东北七旬土匪座山雕有多厉害?(组图)
特稿:毛远新出现在邵华遗体告别仪式上(图)
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来到纪念堂怀念老人家(组图)
特稿:首都各界隆重纪念毛主席诞辰116周年活动在京
9月9,李讷、毛新宇等来到毛主席纪念堂(组图)
特稿:李讷、张玉凤等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来
特稿:参加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集锦(组图)
特稿: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
特稿:华国锋年年到纪念堂瞻仰毛主席遗容(组图)
纪念毛主席诞辰114周年 原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来到
特稿:毛远新出现在邵华遗体告别仪式上(图)
特稿:邵华遗体告别仪式(组图)
 
中 国 红 色 旅 游 网 版 权 所 有,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建议使用分辩率1024*768浏览本站,16位以上颜色,IE5.5以上版本浏览器
冀ICP备05003408号
E-mail: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