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牒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博大精深。一部氏族宗谱,就是一部姓氏家族浓缩史,是一部以德齐家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文献,是进行伟大的民族精神教育的好教材。正如江泽民在中共十六大所总结的那样:‘‘在五千年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兴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正是依靠这种民族精神,始终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向心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使得中华文明绵绵不绝,灿烂辉煌。
一
从近几年出版的,《中华吴氏大统宗谱、卷首序》和编辑的卷观之,民族精神经历了创建、拓宽、升华及全面继承与弘扬等几个阶段,并在不同的社会和不同的时代又表现为不同的形式与内容,还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得到充实、丰富。但其精神实质一以贯之,为亘古常奏的主旋律。
我们说泰伯之所以伟大,是他从大出发 ,‘‘三让王位“,是他勇于开拓,远奔荆蛮,随乡入俗,“文身断发”,将自己完全融于荆蛮人之中。荆蛮人遂由“义之”到“敬之”,进而“君事之”,创建句吴古国。他将黄河流域较为先进的文化与当地文化揉合交融,使得原有底蕴丰厚的荆蛮文化值得阶值得以大大提升,从而形成了一种新型的文化,又经过仲 、寿梦、阖闾等多代君主和大贤人季札的不邂努力,终将默默无闻的弹丸吴国建成一个敢与中原大国争霸的泱泱国家。这时吴文化得到空前的发展,已成为春秋后期一颗最璀璨的明珠,并一直影响到今天的海内外。后人对泰伯的评价甚多,如春秋时孔子称赞他为“至德”之伟人,麋豹撰序说:“泰伯之庆泽流长,岂不与天地日月山川同其高厚、光明悠久哉。”特别是后人在族谱序文和有关文章中,将“谦让诚信,开拓进取”概括为泰伯的精神实质,与《周易》中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一脉相承。民国十四年(1925),梁启超在浙江《义乌吴氏族谱序》中精辟地论道:“昔泰伯、季札仁让仪型天下,实为中华民族道德之源泉。”我们说他们是古代民族精神主要实践者之一,恐怕是不过誉的。
二
大量的族谱论述了在夫差失国以后,吴氏先辈们从江南一隅的血泊和困境中爬起来,忍辱负重,走向五湖四海。汉唐以后,祖先们在新的坏境中,与其他民族友好往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于祖国的东南、中南创建了一个又一个欣欣向荣的城乡。在明清两代的移民大潮中,部分祖先迈开大步,走向西南等地,用勤劳的双手合聪明智慧开辟了一处又一处美丽富饶的山村,将泰伯精神和吴文化遍传祖国大地。
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的斗争中,培育和造就了一代又一代吴氏杰出代表人物。麋豹在序言中说:从泰伯到汉桓帝时,吴氏“为王、为公、为侯、为相、为将帅、为牧者,不啻数百人。”南宋绍兴十五年(1125),吴大任在福建云霄水南谱序中写道:“屈指青史中,吴氏子孙多矣:吴芮传号五世,著于令甲而称忠;吴佑祭狱明充,因为牧民之良相;求信士则有吴季札,挂剑于徐君幕树;求廉士则有吴隐之,酌贪泉而饮之益清;求文士则吴祖玄,知制诰则争先陆贽;求贤士则有吴淑,赍诏书而愿见朱泚;求良将则有若忠武侯吴汉;建武中一智略立功;求孝子则有舍人吴猛,少不离漆下,尤善美词,号宗元先生者吴筠。姑以数予观之,彼其指不胜数者,又不知几人也。......然吴氏世不乏人,子孙必有出于蓝而青于蓝者焉。”其他还有范仲淹、欧阳修、朱熹等一批名士和宋真宗赵恒在给吴谱作序均列举吴氏人才多史实。文天祥则在序文中作了比较具体的统计。他说吴氏“自宋隆兴,衣冠蝉联,升于学者二十有二,举于乡者五十有七,荐于曹者三奏于礼部及精秀贤良而特科恩封世赏拜爵者又三十有四 ,猗欤胜载”到了明清时代,吴氏各类人才更加辈出,灿若繁星。概而言之,吴氏先辈文能鞠躬尽瘁,治国安邦;武能征战沙场,保卫社稷,使其“禄位之封于朝廷,功业之载于青史,福祚之飨于宗庙,子孙之保于万世也。”(麋豹序言)。吴氏族人在推动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繁荣,在缔造历史悠久而多民族统一国家的过程中,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不少序言记载了国家在面临危难之时,吴氏族人表现了“以节报国,以忠济世,以德持身,以正允武,实足以光国史而垂家乘”的态度,一批忠勇士能挺身而出,舍身取义。南宋初年吴玠、吴璘临危受命,忍辱负重,为长期坚持抗金的民族英雄,其伟业彪炳史册。南宋末年,广东潮阳芦溪吴应辰,响应勤王,先倾家资以充军饷,继率族人和家丁300余人以应丞相文天祥,在五坡岭与元军决一死战,大都以身殉国。明嘉靖时,陈光在谱序中评价道:与其他性氏比较,吴谱不仅有利于家而且“有利于乡,有济于国,可传之天下。后世如吴氏者,不易得也。”江西星子县吴谱序言载:清初该县吴江与查天禄、宋白石等人联合南康太守,举旗反清败。顺治七年(1650),监车从北京押运江南时,吴江在囚车内,沿途赋诗以述志,临刑前面不改色,高呼,“此头可断,此心不可屈也!“类似人物和悲壮义举,不一一胜记。由此可见,族谱记载了一位又一位岳飞、文天祥、史可法式的民族英雄人物。这些历史上传统的民族英雄人物,其高尚的民族气节和浩然正气,已成为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力量源泉,用之不竭。
三
到了近代,中华民族遭受帝国主义野蛮侵略,宰割蹂躏,以及统治者腐败无能,卖国求荣,造成丧权辱国、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局面,特别是穷凶极恶的日本帝国主义,妄图鲸吞中国。灭我种族,我广大族人与四万万同胞一道,同呼吸、共命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得到了空前的升华。清末抗击列强入侵,此起比伏。1895年6-8月,吴汤兴在台湾组织吴营义勇军,配合刘永福黑旗军吴彭年部,在新竹、大甲溪的阻击战中,大量杀伤来犯之日军;特别是彰化八卦的肉搏战中,击毙日军近卫师团一千余人。保卫台湾,二吴壮烈牺牲。光绪廿四年(1898),湛江地区 (原名广州湾)南柳民众推吴邦泽、吴进兰为首领,不顾清政府的阻扰、恐吓和利诱,率400余人,英勇作战半年,杀死杀伤法寇百余人,吴邦泽等3人吴性族人为国殉难。 民国期间,伟大的民族精神在吴氏族谱序言和有关篇章中的反映主要有:
1、重新认识族谱的功能 在江西上粟,安徽怀宁,浙江台州,四川简阳、江津等地的吴氏族谱序言中,跳出了封建王朝时代的国家观念,宣传了孙中山的五族共和及三民主义思想,探讨了谱牒与家庭、家族、社会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他们认为:强国之策,是通过修谱来“振(整)顿家族,由家族而提高民族“,达到“国势日强外侮何畏”的目的,并进一步提出“修谱之狭义有益于家,则其广义有益于国”的主张,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开展抗日宣传活动 借历史上的民族英雄人物,结合当时的抗日形势,开展宣传工作。如江西省星子县知事汪知本,通过调查访问、搜集有关资料,在为该县吴谱作序时,褒扬了反清义士吴江“头可断,心不可屈”的义举,意在激励中国人民顽强的抗日斗志与鋼铁决心。安徽怀宁吴善,自幼求学日本,毕业后任驻日学务专员,前后在日本长达16年之久。民国廿六年,他在怀宁吴谱序中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深有感触的写道:“因国势之不竟,(在日本)频遭外人白眼。此种刺激,没齿不忘。”他在还一针见血指出:“深叹国际间只有强权,而无公理。崇古如斯,今尤特胜。”并明确的指出:“故归国后,盛倡人民组织,应以国强为第一要义。”吴楚在湖北广济九修吴氏宗谱序言中揭露道:“日寇侵犯,所过皆空,古迹荡然,书卷散轶,而谱牒更有百不存一。”1941年12月,吴曙青在广东平顺县汤田谱中写道:“民国廿七年秋,家乡遭(日机)轰炸,祠屋被毁,丁口伤亡,为壮极惨。”均将日寇侵华的滔天罪行记录在族谱之中,以告诫我族不忘国耻,树立奋起抗战到底的决心。
3、抗战爆发后,掀起了全民抗日高潮。吴若愚在江西《文山重修谱序》中说:“袛以曩年,投笔从戎,参加抗战,戎马奔驰,无暇计及(修谱)。”广东丰顺谱道:“自倭寇侵凌,无端构畔,全国上下奋起抗战。”湖南会同县朝阳乡吴载鸿率该乡热血青年276人,参加“抗日志愿军“。吴氏家长在欢送大会上慷概激昂地发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次欢送子弟上前线打日本强盗,如果他们能凯旋归来,为父母喜欢;即使他们杀身成仁,亦家长之光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