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新闻类>>特稿精选>>正文
龚玉和:一个抗战军医的故事,张超昧(组图)
2015-06-30 14:14:58
作者:龚玉和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收藏】 论坛
分享到:0

张超昧(86年)

张超昧(油画)吴梅秀作八十年代

作者与张超昧夫人吴梅秀(2014)

    “欲致人亡命,必刺其心脏”

    自古以来,人们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只要心脏刺伤,人会立即死亡,即使在外科医生领域,这种观念也支配了长久的岁月。

    由此,在古代冷兵器战争中,欲要人亡,必刺其(要害)心脏。

    十六世纪,一名决斗者的心脏被对方用剑刺伤后,还奔跑了几百尺,倒地而亡。自此以后,医学界悄悄在感受到了,即使心脏受了伤,也不一定立即致命,如抢救及时,尚有挽回生命的希望。

    1867年,费希尔研究了452例心脏创伤病例,惊奇的发现,竟有7%是被救活的。科学家的进一步研究知道了这一点,心脏受伤的危险度与其受伤的位置、面积有着密切的关系。最危险的是伤及冠状动脉、室间壁的希氏束以及心耳壁。

    由此,作为胸外科手术来讲,多年以来,一直望而生畏,举步不前。

    19世纪80年代,著名外科权威比尔罗斯说:“如果外科医生尝试缝合心脏创伤的话,那么他将失去医学界的信仰。”

    可是,人类医学进步是永无止境的,1881年,美国的罗伯特医生率先提倡缝合心脏创伤理论。随后,意大利、德国等一些外科医生相继做了成功的心脏缝合术。当时有一名学者做了统计,在535例心脏缝合手术中,成功率达到44%。

    我国外科史划时代的一页

    原杭州红十字会医院医师张超昧(1912-2007),为我国从事心脏外科手术的第一人,甚至,比处于全球外科科学研究尖端的美国首例施行心脏手术的人,还要早了整整一年。

    当年,正是由于他的一例成功的心脏外科手术,使得我国的心脏外科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令世人对于中国的现代医学成就,刮目相看,也使得张超昧的名字在我国外科医学史上留下了踪迹。

    黄家驷主编的《外科学》,兰锡纯等主编的《心脏外科学》,以及《中华外科杂志》均有明确记载与报导。这是中国人的骄傲,也是我国胸外科史划时代的光辉一页。尽管这些年来,人类在心脏外科领域里已经有了突破性的进展,现代医学成就是那么的辉煌夺目,我们也不能忘记与追忆那些在医学科研园地中辛勤耕耘的前辈,张超昧就是我国最杰出的一位开拓者。

    学生时代,精通多门外语

    我们有幸于2015年1月12日到杭州玉泉路马岭山三号寓所,访问了张超昧医师的夫人胡梅秀女士,以及他的女儿张景明,请她们谈谈张医师一生鲜为人知的故事(图)。

    胡梅秀女士告诉我们,张医师1912年生于浙江温岭,1935年从广东中山大学医学院毕业,不久,就到江苏医学院工作。

    谈到张医师最初的医学事业,胡梅秀说,当年中山医学院的大多数教师都是从德国请来的,所以,自小他(张超昧)就养成了说德语习惯,不仅精通德语,而且,还会英语、法语、拉丁语等语言。

    上世纪八十年代退休后,张医师深感我国的医学研究落后了世界先进水平一大截,人们对于外藉医药学文献很难把握词语的确切内涵,由此,造成的失误不在少数,于是,着手从事编译《中英德法医学词典》,这是一个浩瀚复杂的文字工程,他断断续续编译了300余万字, 直至年老身体不支为止。

    我国心脏手术第一刀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张医师所在的江苏医学院改为外科医院,专门收治从上海战场上退下来的重伤士兵。

    同年11月,上海沦陷后,张超昧随着江苏医学院辗转到了湖南沅陵,也就在沅陵,他认识了从杭州迁至沅陵的“国立艺专”(今中国美术学院前身)学生胡梅秀。一年后,他与胡梅秀在成都结婚。

    随着日军的大举进攻,医学院不得不继续撤退到四川,张医师到了成都以后,在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注)医院工作,主要是救治从前线撤下来的伤病员。

    1940年10月6日,军校医院送来了一位以剑自尽,刺破心脏的30岁士兵。时任外科主任的张超昧赶来了,看到患者胸口正涌出大量鲜血,察看了病情:如果不及时做手术,这个年轻人肯定没救了。可在当时,国内没有任何开胸缝补心脏的记录,国外虽有过先例,不过,也是凤毛麟角,救命要紧,片刻思索之后,张超昧当机立断,为了挽救病人的生命,做手术!

    手术刀刚刚划开胸腔,鲜血喷涌而出,一直喷到天花板上。

    张超昧很沉稳,那位年轻人是右心室壁贯穿性刺伤。

    手术进行了数小时,心脏修补成功,年轻人的生命被救回来了。

    年青的张医师当时没有想到的是,由此,他成了中国第一个做心脏手术的人,那年的中华医学杂志第28期第二卷(1942年10月)将张超昧的手术报告全文刊出,引起了全国外科医学界对这位年轻外科医生的重视。

    1940年10月后半月,继张超昧的手术成功首先报道后,另一位医生在乙醚全麻下为一名37岁右心室壁刺伤约2cm的男性患者用羊肠线缝合3针获得成功。手术时间55分钟,麻醉后2小时完全清醒。

    术后,患者出现支气管炎,经治疗24天后出院。往后4个月余的随访,结果良好,由此,他们共同开创了我国心脏手术和麻醉的开端。

    那一年,张超昧刚满27岁。

    到了1947年,人们又为慢性缩窄性心包炎患者在全麻下首次采用手术疗法。可以说,20世纪40年代,不仅是我国心血管手术的萌芽时期,也是我国心血管麻醉的萌芽时期,而张超昧医师在我国外科史上则是一位拓荒者。

    筹措“中华外科医院”

    聊着,聊着,我们不知不觉谈到抗战时期(随着日军的步步紧逼,中国军队的后撤),张医师的所作所为。对于那段经历时,多少年以后,张夫人讳莫如深,那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全家至今仍然心有余悸,(2015年1月),也不敢向儿孙们说到地过。

    由于张医师高超的外科手术技术,救治、救活了无数个前线受伤回来的士兵(当时四川医院的技术力量与设备条件远不如沦陷前的江浙地区),以及他在外科界享有的声誉。江苏医学院以及张医师本人在成都立即受到各方面的关注,尤其是军队的重视。当时,作为大后方成都的各家医院里,挤满了从前线,以及各地送来的重伤病员,甚至连医院走廊里,堆放杂物的棚子里,全挤满了伤员。

    可是,僧多粥少,不仅合格的医生少,而且,医院更少,许多人因为得不到及时的救治,而命悬一旦。张超昧等人抵达成都后,被指派到成都市立医院负责抢救伤病员,即被任命为市立医院的主任外科医师。

    与此同时,部队野战医院更急需要合格的外科医师,一纸政府指令,立即将他派到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医院,专门从事部队伤病员的救治工作。

    可是,此时张医师已经在市立医院工作了,作为台柱医生,市立医院怎肯放人,无奈部队的调令,战争非常时期,一切都必须以军事需求为优先。于是,张医师不得不“一仆二主”,一边在市立医院工作,救治地方上的伤病员,一边又到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医院专门从事前线回来的伤病员救治。

    由此,他被任命为军校医院的外科主任(“上校军医”)。

    虽然张医生等人没日没夜的为伤病员操劳,仍然是杯水车薪。

    如何改善那些在抗日战火中为民族英勇献身的战士的医疗条件(让他们康复早日返回前线)?

    张医师为此费尽心思,他想,为什么不能创办一家民营医院,以弥补时艰呢?

    于是,工作之余,他四出奔走,到处呼号,终于筹措得一笔资金。

    上世纪四十年代(抗战最艰难时期的成都),一家名为“中华外科医院”诞生了(后更名为“中华医院”),张超昧担任了该院的院长兼任外科手术室主任医师。中华外科医院刚成立之时,只是借住在成都浙江同乡会馆所等接待伤病员,时至1948年,一座四百平米多层洋房的私立医院终于落成了。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曾莹:井冈山多措并举庆“七一”
·下一篇:无
·特稿:一个抗战军医的故事,张超昧(组图)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龚玉和:一个抗战军医的故事,张超昧(组图)
特稿:一个抗战军医的故事,张超昧(组图)
曾莹:井冈山多措并举庆“七一”
特稿:井冈山多措并举庆“七一”
王东林:扎兰屯市运管站党支部组织党员干部参观乌兰
特稿:扎兰屯市运管站党支部组织党员干部参观乌兰夫
戰在何處,死在何處(廣播劇本)
一座难忘的山村
杨长喜:一棵永远挺立的青松
特稿:一棵永远挺立的青松
习仲勋会见原中顾委副主任薄一波
特稿: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
特稿:李讷、张玉凤等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来到毛
毛泽东称习仲勋:“你比诸葛亮还厉害”
毛主席“粗话”欣赏
习仲勋与儿子近平、远平
习仲勋生平年表
毛主席语录
东北七旬土匪座山雕有多厉害?(组图)
特稿:毛远新出现在邵华遗体告别仪式上(图)
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来到纪念堂怀念老人家(组图)
特稿:首都各界隆重纪念毛主席诞辰116周年活动在京
9月9,李讷、毛新宇等来到毛主席纪念堂(组图)
特稿:李讷、张玉凤等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来
特稿:参加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集锦(组图)
特稿: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
特稿:华国锋年年到纪念堂瞻仰毛主席遗容(组图)
纪念毛主席诞辰114周年 原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来到
特稿:毛远新出现在邵华遗体告别仪式上(图)
特稿:邵华遗体告别仪式(组图)
 
中 国 红 色 旅 游 网 版 权 所 有,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建议使用分辩率1024*768浏览本站,16位以上颜色,IE5.5以上版本浏览器
冀ICP备05003408号
E-mail: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