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阵亡将士子女寄托所师生合影
安县爱国模范在儿子们上抗日前线前夕对孩子们的教诲
日军指挥官使用的望远镜
日军飞机轰炸成都
民工参加修建军用机场
在山西抗日前线牺牲的灌县地下县委第一任书记干希宇
灌县健在抗日远征军老战士李仲培
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后,全民族的抗战走向高潮。古堰大地上虽然没有纷飞的战火,天空虽然没有弥漫的硝烟,但是,保卫祖国,保卫人类和平,战火纷飞在灌县人民心上,硝烟弥漫在灌县人民心上。 好男儿踊跃参军奔赴抗日前线
那时,国民党灌县政府为了灌县城区居民防空袭的需要,挖断古城墙,在较场坝旁和观音堂侧及鬼栅子新辟新东门、新南门、新西门三道城门,便于城区居民疏散。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灌县中青年踊跃从军,奔赴抗日前线,痛杀日寇。1935年,灌县中青年从军1210人;1937年从军460人;1939年从军298人;1944年从军460名;1945年从军达到2379名。据统计,仅五年时间,灌县中青年从军人数就达到4807人。他们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部灌县人民支援抗战,保卫祖国,保卫和平的英雄历史。
王希祥,字子如,1902年,出生在灌县石羊镇的一户小商家庭。父亲经营小本生意,1916年,14岁的王希祥去成都,在一家酿造作坊学习酿造。年轻的王希祥受到革命浪潮的冲击。放弃从事十年的酿造专业,走进兵营,参加国民革命军,在国民革命军二十八军第三师做一名士兵。后来,他由一名普通的士兵晋升为上士,1935年升为司务长,旋即晋升为少尉并担任排长。
从军期间,家里去信要王希祥回家完婚。希祥给家里回信说:“身为军人,何以家为”。这样,他婉言安慰了家中老人。
1937年,卢沟桥事变,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抗战初期,王希祥随部队转战津浦路北段,屡建功勋,晋升为中尉连长。
1938年3月,日军第十师团向台儿庄进攻。4月3日,中国军队40万包围台儿庄,展开了抗战史上最著名的台儿庄大会战。
王希祥奉命率领所在部队于津浦路侧朱家庙截击10倍于我之增援日军第五师团。战斗打得非常激烈,王希祥身先士卒,浴血奋战,顽强抗击,截击日军。
4月18日,王希祥和战友们全连壮烈牺牲。他用鲜血和生命为台儿庄的胜利写下了一页壮丽篇章。
王希祥牺牲的消息传来,石羊乡人为其英勇杀敌所感动,为之竖碑并志其事,以资纪念。
抗日战争爆发后,名列 “青城二十四侠”之一、年仅26岁的灌县人余国雄,,余国雄随军出征(那时他已担任国民党军140师武教官),参加了空前惨烈的台儿庄大战。当年,他参加台儿庄大战时年仅26岁。遭受日寇猛烈的炮火袭击后,他所在的团兵力已十分不足,且都伤痕累累,战友们成了血人泥人。
那时团长已战死疆场,副团长只好将全团仅存的两百余名士兵组织起来,人人背插大刀,由余国雄带队,向日军占领的阵地发起攻击。一阵激烈的枪声后,双方短兵相接,展开了血肉横飞的肉搏战。余国雄丢弃碍手的大刀,抽出了削铁如泥的“太乙玄剑”大吼一声率先杀入了敌群,与十余名日军展开了浴血搏杀。
凭着高超的武功,余国雄逃回了阵地,而他带出突击敌阵的两百壮士则全部战死沙场……
全民捐款买飞机支援抗日前线
为了早日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去,在抗战后方,灌县人民积极捐献,捐款购买飞机,支援抗日前线,打击日寇。在灌县人民反对侵略,保卫祖国,保卫和平的历史上,这是光辉的一页。
在这次的捐款买飞机支援抗日前线的行动中,捐款对象分为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国民党灌县政府的公务员、区公务员和中学教师;另一个层次是城乡老百姓。公务员和中学教师捐款按国民党四川省政府秘字第4833号训令“飞机捐办法”第三项执行。各阶层按工资收入的多少承担捐款数额即:月薪30元以下者不捐,31元至50元者,月捐2角,51元至100元者,月捐百分之一。由灌县财务委员会在公务员和中学教师每月的工资历中扣除,捐款时间为3年,从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开始,至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止,计36个月。
灌县财务委员会代扣飞机捐后,每半年向县政府报告一次代扣飞机捐总金额,并开具一张收据呈县政府备案。据不完全统计,3年共扣飞机捐154.5元(法币)。
当时,城乡老百姓的飞机捐的捐献办法不同于公务员的捐献办法,捐款名义除购买飞机打击日本侵略者外,还加了一层意思,买飞机给蒋介石祝寿,促使蒋介石抗日。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是蒋介石50岁诞辰,买飞机给蒋介石祝寿,以达到蒋介石抗日目的,这样向老百姓派收,老百姓容易接受。捐款时间只收一次,不是3年,捐款标准是以居民户数为单位,每户捐款2角。
1937年,全县居民户数是58516户,共派收祝寿飞机捐11703.2元(法币)。任务分配到区后,由区向所辖乡分配,再由乡分配到保、甲。然后,由保、甲向每户居民收取。每户收2角钱,卖一只鸡就够了,并且是买飞机打日本侵略者,老百姓是拥护的,飞机捐很快就完成了。
飞机捐收起来后,由乡交给了区,区交给了县,县交给了省,没有交给财委会由财委会转交省。
1945年8月15日,日本侵略者无条件投降。14年的抗日战争,中国人民终于胜利了,历史记住了灌县人民的在抗日战争中作出的贡献。
抗日救亡文艺宣传遍及城乡
全面抗战爆发以后,全国各地都陆续创办了抗建剧社,并成为国民党地方政府的官办宣传组织。
抗日战争时期,灌县的进步话剧运动相当活跃。1938年,在全国不断高涨的抗日救亡运动的冲击下,国民党灌县政府成立了抗日动员委员会,组建了抗建剧社,其成员主要是国民党地方当局的公务人员和小学教师。该剧社活动经费由国民党灌县地方当局承担,每月在县兵役宣传费内划拨30元。 抗建剧社成立后,在城乡积极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并演出《流亡三部曲》、《义勇军进行曲》等抗战歌舞,在群众中引起较大的反响。1939年春,中共灌县县委书记钟嘉麟和共产党员李少林等参加了抗建剧社,并通过宣传统一战线,争取到了剧社的领导权,抗建剧社成为由钟嘉麟和国民党灌县政府财委会会计皮靖安共同领导的具有统战性质的抗日救亡宣传组织。
钟嘉麟参加抗建剧社的领导工作后,对剧社成员的来源作了调整,扩大了成员参与面,广泛吸收有宣传热情的社会进步青年参加,并安排共产党员刘学源、曾矩等参加剧社工作。
在钟嘉麟等共产党员的积极推动下,抗建剧社的工作有声有色。剧社成员集体外出时,均队伍齐整,高唱抗日歌曲,激励群众的爱国热情。除在县城内宣传演出外,剧社还去乡间的蒲阳、胥家、金马、中兴等场镇演出,重点宣传爱国青年应征抗日和对应征将士的优抚政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动员民众团结抗战、应征杀敌。
抗建剧社的演出取得了非常好的宣传效果,激励灌县人民同仇敌忾。剧社演出《放下你的鞭子》时,观众看得热泪盈眶,有的甚至忍不住冲上台去抢夺演员手中的皮鞭。《流亡三部曲》、《中华民族的子孙》、《国魂》、《电线杆子》、《顺民》等剧目也深受欢迎,每场演出观众都在千人以上,影响很大。观众们反映说,有文化的人看了激发爱国热情,没有文化的人看了,更深刻地了解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罪行和做亡国奴的耻辱和痛苦。演出也在国民党地方当局的部分人士中引起了共鸣,使他们认识到抗日救亡是当务之急,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民族责任和历史责任。
当年,活跃在全县各条战线的众多热血斗士,在血与火的险恶环境中,艰苦奋斗,惨淡经营,甘守清贫,在唤起民众救亡图存,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进步、反对倒退,坚持团结、反对分裂的神圣抗战中,发挥了巨大的战斗鼓舞作用,谱写了许多可歌可泣的篇章。
1938年8月的一天,在离堆公园伏龙观前面广场上,四川大学戏剧社演出了《放下你的鞭子》、《九一八以来》、《打鬼子去》、《古城的怒吼》等街头话剧,激起了观众震天的口号声。当天,川大师生们手拿标语,高唱《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枪口对外》等救亡歌曲。川大爱国师生的巡回演出,赢得了广大观众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和愤怒的口号声。而救亡歌曲《松花江上》更唱的全长同胞热泪滚滚,无不对日寇切齿痛恨。此次川大师生赴灌县宣传,“唤醒了灌县民众,感动了灌县官员”。
1939年2月的一天,四川旅外剧人抗敌演剧队(简称“旅外剧队”)在结束郫县花园场的演出后,20多个演员分头出发徒步来到灌县(因为当天给美人发的路费,是仅能买两个锅盔的钱)。这天,旅外剧队的灯光、幕布、服装,用几辆鸡公车推着。此外,还有两个演员带着那两个锅盔钱,早早出发,沿途书写抗日救亡标语。
在灌县,旅外剧队的演员们竹在伏龙观。时值二月,天寒地冻,大家在四处通风的伏龙观二楼上睡地铺。他们只带了一床白布单和一床烂棉被,都一声不吭地忍受着霜冻。这次义务演出,对灌县抗建剧社的工作有很大推动和促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