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红军入黔攻占第一城;黎平会议,黎平整编
我们跟随中央红军长征的脚步,离开洪州镇,去黎平县城(德凤镇),这是中央红军入黔攻占的第一城。
行驶路线:我们从洪州镇出发,继续向西往黎平方向,上[S202]省道后直接到黎平县城里的黎平会议纪念馆。参考路线如下(地点之间的数字是行驶的大约公里数,中括号内是公路编号):
洪州镇洪州村→3km岩寨村13km→丁字路口左转(往黎平方向)17km→岔路口靠右行(有路标)5km→丁字路口左转上[S202](往黎平方向)22km→黎平会议纪念馆
红军足迹:(红军三过黎平)
1930年1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第十九、二十师“百色起义”后,经过河池整编,三千多红军由总指挥李明瑞、军长张云逸、政委邓斌(邓小平)率领,从广西三江县的富禄镇进人黎平龙额、水口地区,在水口作短暂休整后,经雷洞、塘婢进入广西三江县的塘朝、孟寨,经湖南取道到江西与中央红军会合。
1934年8月,长征先遣部队红六军团在军政委员会主席任弼时、军团长肖克、政委王震率领下,兵分两路进入贵州黎平,一路从靖县的官团、平茶进入黎平县界牌、马家团、猫耳塘,在潭溪附近击溃黔军王家烈部周芳仁旅毕骏团赵壁辉营,打通入黔的第一道防线,取道曲团、湾寨、高屯、蒙村、梧寨、三多到鳌鱼嘴。另一路从靖县的新厂进入黎平县的邱团、小里、中黄桥,经锦屏县新化、隆里到鳌鱼嘴,两路会合后,进入清水江流域上游地区。
1934年12月12日,中央红军从通道兵分两路向黎平进发。
12月13日,通道会议后,周恩来便下到右路纵队红一军团一师先头部队中,亲自安排攻占黎平县城的任务和政治局会议的安全保卫工作。据该师三团党总支书记肖锋的《长征日记》载:“12月13日,阴雨,上午八时出发……在渠水河畔牙屯堡的一个祠堂里,我们又见到了周副主席,他今天显得特别高兴,连水也顾不上喝一口,就召集我们团几个领导开会,亲自交待抢占黎平城的光荣任务。”
右路红一、九军团进至靖县新厂后,担任前卫的第一军团二师六团击溃驻守锦屏平茶的黔军王家烈所部第四旅(旅长周芳仁)之第七团(团长毕骏任)一个营,由平茶进入黎平县的界牌、猫耳塘、潭溪、罗团,接着在黎平县城郊东北的五里桥(距离黎平县城5里)突破黔军周芳仁旅部阵地,直逼黎平县城(德凤镇);另一支部队从官团出潭洞包抄而来,在五里桥会师,于12月14日午后攻克黎平县城。左路的红三、五、八军团和中央军委一、二纵队从通道的播阳进入黎平县境,经草坪、洪州、岩寨、下温、地青、中潮、佳所,在黎平县城东南的羊角岩(距离黎平县城15里)攻破黔军在险要地势筑堡工事,过汪家庄、青鱼嘴,于12月14日至17日先后进入黎平县城。
中革军委电令各军团的行动是:“一军团在进占剑河后,不渡清水江,改由南岸西进;九军团进至蜡洞附近,向来路及王寨方向警戒;三军团向黎平西北开进,进至五福、罗里、抱洞地域,并侦查经育洞、朗洞到台拱的道路;军委纵队在黎平不动;五军团进至黎平县城,并对来路施行破坏警戒。”并要求每日行程不要超过五十里,具体位置由各军团首长依据实际地形自定。
12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县城城东“胡荣顺”店铺内召开政治局会议(即黎平会议)。
中央红军在黎平期间进行了整编,尔后兵分两路经地西、盂彦、高屯、樟溪、大稼、高洋等地北入剑河。
红军过黎平曾与国民党军进行大小战斗数十次。共有83位中央红军的指战员牺牲在黎平城乡,他们都没有留下姓名。
黎平会议后,红军先后攻克剑河、台拱、施秉、黄平、镇远、余庆、瓮安等10余座县城,强渡乌江天险,占领黔北重镇遵义。
中央红军在黎平有两件大事:黎平会议;黎平整编。
我们驶入黎平县城(德凤镇)。黎平,又名五开卫,是贵州东南部古老山城,宋朝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在此设置长官司,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是红军长征进入贵州第一城,今属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红军在黎平休整一个星期。黎平有“杉海粮仓油壶”,“中国侗都”,侗族大歌之乡,鼓楼之乡等称号。黎平侗族民间节日丰富多彩,颇富民族凝聚力和感染力,其中“中国鼓楼文化艺术节”是侗族精华文化的集中展示,是贵州省政府,黔东南州政府批准的侗族盛大节日。此外还有千三节,泥人节、摔跤节、喊天节等,有“大节三六九,小节月月有”之说,被誉为“百节之乡,百歌之乡”。
黎平县城的主要革命遗址有:黎平会议会址、中央红军总司令部驻址,以及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王稼祥、何长工、博古、李德、凯丰等领导人旧居,红军群众大会旧址(红军广场)),红军街(翘街),红军银行办事处旧址等。
黎平县已经被补划为革命老区县了。
网上推荐游览黎平城(德凤古城)的路线:德凤镇(镇阳桥)-东门翘街-黎平会议会址-两湖会馆(阴沉木)-小巷古民居-神鱼井-何公祠-南门古城墙-南泉山。但我们没有太多的时间,黎平会议纪念馆、黎平会议会址是我们寻访的重点。
黎平会议:
1934年12月14日中央红军进占黎平县城。这是中央红军进入贵州省后攻占的第一座县城。
12月18日,中共中央在黎平古城翘街红军总司令部(即野战军司令部)召开了长征以来的第一次中央政治局会议——黎平会议,集中讨论从老山界争论酝酿、通道会议又议而未决的中央红军转移的战略方针。参加会议的有博古、张闻天、周恩来、毛泽东、朱德、王稼祥等人,李德“因为发高烧没有出席”(《中国纪事》语),他在总部驻地隔壁、同乡德国人传教看病施药的福音堂里治病,其书面意见则由博古带到会上。仅提出书面意见,表明李德地位已经大降。有党史专家认为参加黎平会议的还有陈云,陈云本人则在1982年6月12日回复中共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委宣传部的信中明确地说:“我并未参加黎平会议”。有的文献认为参加黎平会议的还有刘少奇。
会议由周恩来主持。会议表面是就继续西进贵州还是北上湘西展开了激烈争论,实质上争论的中心议题依然是中央红军的战略行动方针问题。博古的意见仍然坚持共产国际先前同意的路线,认为中央红军应沿着红六军团前进的路线进入湘西,同红二、红六军团会合。他强调:这是共产国际的意见,不得改变。与会者都在会上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毛泽东坚持通道会议的意见:根据敌人已在湘西布重兵,并正向黔东北集结的情况,进一步建议中央放弃北上计划,向黔北遵义地区进军,在那里建立新根据地。王稼祥、张闻天、朱德等先后发言,都赞成毛泽东的主张。参加会议的政治局委员们对导致红军重大损失的瞎指挥深恶痛绝,加上周恩来在激烈的争论中起了决定性作用,会议最终采纳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通过了根据他的发言写成的《中央政治局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决定指出:“鉴于目前所形成之情况,政治局认为过去在湘西创立新的苏维埃根据地的决定在目前已经是不可能的,并且是不适宜的”。“政治局认为新的根据地区,应该是川黔边地区,在最初应以遵义为中心之地区,在不利的条件下应该转移至遵义西北地区,但政治局认为深入黔西、黔西南及云南地区,对我们是不利的。我们必须用全力争取实现自己的战略决定。”周恩来于1943年11月在《在延安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发言》中指出:“从湘桂黔交界处,毛主席、稼祥、洛甫即批评军事路线,一路开会争论。从老山界到黎平,在黎平争论尤其激烈。这时李德主张折入黔东。这也是非常错误的,是要陷入蒋介石的罗网。毛主席主张到川黔边建立川黔根据地。我决定采取毛主席的意见。”
黎平会议做出的决议中有两项主要内容的:除讨论战略方针外,还讨论了红军反对敌人的第五次“围剿”战争以来的失败问题,对中央的错误军事路线进行了初步的批评,决定在适当的时候召开会议,进一步总结经验教训。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著的《周恩来传》记载:“会后,周恩来把黎平会议决定的译文交给李德,李德看后大发雷霆,用英语和周恩来吵了起来。”周恩来的警卫员范金标后来回忆说“吵得很厉害,总理批评了李德,总理把桌子一拍,搁在桌子上的马灯都跳了起来,熄灭了……”此前,周恩来平时很少发火,也从没有与李德这样争吵过。据周恩来后来在延安整风期间回忆:“中央的争论在黎平尤其激烈。李德主张折入黔东,是非常错误的。这要陷入蒋介石的罗网。毛主席主张到川黔边建立川黔根据地。我决定采纳毛主席的意见,西进渡乌江北上。李德因争论失败大怒。此后(我)与李德的关系渐渐疏远。”
黎平会议后,李德的军事指挥权实际上被取消。
黎平会议是在不受中共的导师和上司——共产国际干预的情况下召开的,中国共产党人不迷信和盲从权威,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在长征途中首次以政治局决议形式否定“左”倾军事路线。中国共产党自成为共产国际的下属支部后,凡重大决策都要经过它的批准或其代表的赞同。其间,共产国际曾给予了中国许多支持和帮助,但它的指导也出现过严重失误。陈云于1935年10月在莫斯科向共产国际报告红军西征时说:“在黎平,领导人内部发生了争论,结果我们终于纠正了所犯的错误。我们对此前‘靠铅笔指挥’的领导人表示不信任。在湘黔边界,敌人集结了四五倍于我军的兵力严阵以待,以为我们会沿着红六军团从前进军的路线行进。”
黎平会议因“三个第一次”而在中共历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一是它是长征中第一次中央政治局会议;二是它第一次以中央政治局名义否定了博古、李德顽固坚持的错误战略方针;三是它第一次结束了长达三年时间内毛泽东在中央受排挤的地位,开始形成中央绝大多数领导人转而赞成、支持、拥护其正确主张的局面,从而为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的领导核心地位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历史的角度看,黎平会议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是黎平会议将中央红军的新战略转移目的地由湘西改为以遵义为中心的黔北地区;二是黎平会议确定党在到达新战略转移目的地后,适时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陈云在1935年的《遵义政治局扩大会议传达提纲》中说:“遵义政治局扩大会议的召集,是基于在湘南及通道的各种争论而由黎平政治局会议所决定的。”长征史专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大校徐占权认为:“如果说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那么,黎平会议就是这个转折点的奠基石。”
胡锦涛任中共贵州省委书记时说:“黎平会议在党的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当时红军冲出国民党的重围,处在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党中央及时召开黎平会议,彻底否定了‘左’倾冒险主义的主张,肯定并采纳了毛泽东同志西进贵州的正确意见,确立了红军北上黔北、建立新的根据地的战略行动方针。这就使中央红军开始从被动转为主动,为以后胜利,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奠定了基础。因此,黎平会议在党和军队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黎平会议的决定打乱了蒋介石原来的部署,红军就此把几十万国军甩在了由黎平到湘西的山路上,这使中央红军的命运开始出现转机。红军在向贵州腹地进军途中,势如破竹,取得了节节胜利,从根本上扭转了红军自长征以来的被动挨打局面。
黎平的物产比较丰富,中央红军在此休整了数天。陈云同志说:“此时红军士气极高、服装整洁,在湖南之疲劳状态,已一扫而空矣”。从黎平到遵义的行军“是在非常有利的情况下完成的,这个地区没有防御工事”,红军“可以加快自己的行军速度,而且又有足够的伪装对付频繁的空袭”。他于1935年10月在莫斯科向共产国际报告西征时说:“当我们到达贵州时,红军已不再是经常不断地被敌人攻击、四处流窜的部队,而变成了一支能战能攻的有生力量。”
我们先看黎平会议纪念馆,黎平会议纪念馆就在县城里的交通便利地点。
黎平会议纪念馆在原江西会馆的位置上,是一幢2层楼,青砖灰瓦风火墙,带有徽派建筑风格,于2009年12月18日落成,总占地面积7200平方米,展厅面积2000平方米。其展示分为五个部分:战略转移北上抗日;伟大转折的起点——黎平会议;走向胜利;红色记忆;今日黎平。
纪念馆内的大幅标语是“伟大转折从这里开始”。大幅标语下面是保留的江西会馆的一堵墙。由于红军长征在贵州的足迹是“红飘带”,在贵州境内召开了多次重要会议——黎平会议、猴场会议、遵义会议、“鸡鸣三省”会议……,故我们也多次看到各地宣传“伟大转折从这里开始”,都不无道理。
纪念馆正厅内竖立着6位参加黎平会议的领导人铜像。从左至右:王稼祥、张闻天、周恩来、毛泽东、朱德、博古。人物的形象都比较消瘦,缘于当年长征路上吃不饱、穿不暖,还得天天跑路啊。
我搜集到了黎平会议纪念馆的解说词(附后),可以细看,我仅把我觉得在其他纪念馆少见的展示内容作一些介绍。
黎平会议前后的敌我态势要图。可以很清楚地看出,中央红军是从敌军的缝隙中穿过前往遵义。通道转兵是非常正确的!贵州军阀王家烈驻防在黎平、锦屏、天柱、榕江这几个县仅有黔军2个团的兵力及几个县的“民团”,且黔军为“双枪兵”(一杆步枪、一杆烟枪),抽鸦片赌博成瘾,装备较差,战斗力也较差,但善爬山道。中央红军进入贵州后,在到达遵义之前,没有发生规模大的、激烈的战斗。
中央红军自1934年12月12日至21日在黎平县境的行军日程表,很详细。
在《中央红军长征初期牺牲的营以上将领简表(1934.10—12)》中,共有32人。这也可以看作是中央红军突破国民党军四道封锁线所牺牲的营职以上干部。其中,师职干部有9人,而在湘江战役中折损的红五军团三十四师牺牲的干部最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