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红色旅游网2015年5月26日 特稿发布、2015年湖北荆楚诗词曲赋《长歌赋吟缅怀人民公仆刘少奇》。中国红色旅游网2013年12月19日、柳州盟友网2014年1月1日发布 《好在历史是由人民写的,人民挽刘少奇诗词联集成》笔者文章两篇,近期回头细读,觉言尤未尽,刘少奇作为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不愧为“共产党员的典范、人民公仆的楷模”,不论在艰苦的战争年代,还是在经济建设时期,始终尽职尽责、鞠躬尽瘁,真心诚意地为人民谋利益,集中体现了人民公仆的精神风貌,因而赢得了广大群众的衷心赞誉故又撰此为补笔矣。
借浙江黄岩教师进修学校高级讲师徐中秋《花明楼瞻刘少奇像》诗:“遭际沉浮少又奇,黄铜空自铸丰仪。你还负屈无伸处,百姓含冤诉予谁”开篇。走进伟人故里花明楼,非梦非烟历浩劫,冷看群蝇嗡嗡。当欣红缨缚苍龙。云山藏正气,花楼满青松。多少烦心事,都付笑谈中。瞻仰刘少奇同志铜像,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们重温《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意义非常重大。胡锦涛总书记号召广大党员干部要切实加强个人的修养,勤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成为每个党员干部的崇高信仰。
拜读《党的文献》2010年第2期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研究员王双梅《立足实践,深化领袖人物研究--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三篇重要讲话与刘少奇研究的新进展》文章,整理笔记如下: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共中央为刘少奇平反昭雪,邓小平代表中央在刘少奇追悼大会上的悼词:对刘少奇的高尚品德作了评价,认为“刘少奇同志是一位品德高尚的共产党员”指出他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是党的主要领导人之一;肯定他几十年如一日,为党的巩固和发展,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胜利,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恢复他作为伟大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历史本来面目。他概括刘少奇一生四个方面的鲜明特点:即重视研究马列主义理论、把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科学态度,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党和人民无限信任的革命品质,言行一致、坚持原则、严守纪律的革命风格,在对敌斗争中机智沉着、立场坚定的崇高品德。“和毛泽东同志、周恩来同志、朱德同志一样,刘少奇同志将永远活在我国各族人民的心中。”
江泽民在刘少奇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比较清晰地描述了刘少奇在青年时期思想发展的轨迹,特别是其接受马克思主义、走上革命道路的发展历程。恢复了党的第一个历史决议对刘少奇在白区工作的评价。明确指出,刘少奇在1943年春进入中央领导核心,成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第一次充分肯定刘少奇在抗日战争胜利后,在代理中共中央主席期间的重要功绩。充分肯定了刘少奇在主持中央工作委员会时期的工作,肯定了他主持制定的《中国土地法大纲》对指引亿万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压迫下摆脱出来的伟大历史意义。对刘少奇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作出的贡献予以充分肯定。指出:“刘少奇同志对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和施行进行了开拓性的工作”,“制定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具体工作制度”,“他主持制定的一大批重要法律法规,对新中国法律制度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胡锦涛在刘少奇诞辰110周年纪念座谈会上的讲话:着重强调了刘少奇在军事方面的贡献。刘少奇虽然没有列名于中央军委所确定的36名军事家之中,但中国革命走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特点,使刘少奇在民主革命长期斗争的实践中,逐步成长为人民军队的卓越领导人之一。他曾多次担任人民军队的重要领导职务,回答解决了许多重要军事战略问题,为革命战争的胜利和人民武装力量的发展壮大作出了卓越贡献。突出强调全党要学习刘少奇始终坚持崇高理想、坚定信念、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学习他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勇于创新,善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学习他始终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具有彻底的唯物主义者的思想品格;学习他始终坚持廉洁奉公、无私奉献,把党和人民的事业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学习他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德和风范。
易庚山先生联:“四害栽诬,铸千古奇冤,天若有情天亦老;全心报国,抛一腔热血,史应无憾史存真”。邓小平的悼词和江泽民、胡锦涛的讲话互有联系又各有特点,又立足实践,不断深化。噫唏!赋有曰:“少奇高风亮节,神州楷模典范;人生航标如斯,华夏永铭其功”。刘少奇的杰出贡献得到世人公认。
熊中炽先生有《清平乐•刘少奇同志九旬冥寿祭》词曰:“十年浩劫,法律凭谁说?炮打火烧何猛烈,一代伟人泯灭。民心自有公评,是非泾渭分明。际此九旬冥诞,献词敬悼英灵”。刘少奇这一辈子,真正做成的一件大事,就是树立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绝对权威。刘少奇这一辈子,真正能经受历史考验的就是1962年“七千人大会”前后为挽救国民经济所说过的一些话及做过的一些工作。“七千人大会”前半年,刘少奇下乡44天,亲眼目睹了老百姓生活的凄惨,他的革命初衷得到了回返,他的灵魂受到了震憾。他对乡亲们说:“扪心自问,我们作为领导人再不拯救老百姓,再不让他们忍饥挨饿,实在愧对人民,愧对子孙后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