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的杨家沟,已成为中国革命的政治中心——
在这里,毛泽东主席领导和指挥了全国的解放战争。
在这里,召开了中共中央前委扩大会议、西北野战军高级干部军事会议、庆祝宜川大捷大会、东渡黄河动员大会等重要会议。
在这里,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组织开展了全国性的土地改革运动和军队新式整军运动。
在这里,毛泽东主席战斗、生活了120个日日夜夜,写下了40余篇光辉文献,编入毛泽东选集第四卷有《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等11篇,为新中国的建立制定了政治、军事、经济及土改等一系列纲领性文件。
在这里,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主持召开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中共中央十二月”会议(又称杨家沟会议)。会上,毛主席作了题目为《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报告,报告一开始就指出:“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现在已经达到了一个转折点,这是蒋介石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个伟大的事变!”报告最后向全党发出了伟大的号召:“曙光就在前面,我们应当努力!”
1948年3月21日,风和日丽,春意盎然。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和中共中央机关、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告别了战斗和生活整整四个月的米脂县杨家沟,结束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转战陕北的战斗岁月。从杨家沟出发,经吴堡川口东渡黄河,挺进华北,踏上了走向全国胜利的征程。
杨家沟是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取得光辉胜利的标志点,是走向全国胜利的出发点,是中国革命胜利的转折地。
历史的脚步匆匆而过,但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张闻天的旧居,“十二月会议”、“西北野战军高级干部及前委扩大会议”、“庆祝宜川战役大捷大会”和“东渡黄河动员大会”的旧址,中央政治部、亚洲部保卫科、供销科旧址,中央机关战地医院及新华社旧址等依然静静地矗立着。
目前,杨家沟革命旧址是陕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是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扶风寨,建起毛主席转战陕北纪念馆
毛泽东、周恩来的旧居位于杨家沟村扶风寨的半山腰,是一处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的建筑。它将西方建筑文化和陕北窑洞建筑文化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既体现西方建筑之典雅,又体现了陕北窑洞建筑的雄浑,堪称是中西建筑结合的典范,中华民族窑洞建筑的瑰宝。
建立在扶风寨山顶的“毛主席转战陕北纪念馆”,原杨家沟马氏家族的讲堂和祠堂,分为前后两院。前院为1911年修建的“马氏讲堂”,后院为续建的“马氏祠堂”。整体建筑颇具特色的陕北窑洞院落。该馆筹建于2005年,2006年正式对外开放。
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机关(代号“昆仑纵队”)从1947年3月18日撤离延安到1948年3月23日在吴堡县川口村东渡黄河,在陕北转战一年零五天,行程2000余华里,驻留38个村庄。其中,杨家沟村是驻留时间最长(4个月)的地方,在这里召开过中央前委扩大会议、西北野战军高级干部军事会议、庆祝宜川大捷会议、东渡黄河动员大会等一系列重要会议。
米脂县借助马氏祠堂院落,以毛主席转战陕北为主线,建立的“毛主席转战陕北纪念馆”,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纪念馆馆匾是人民文学先驱茅盾手书真迹,共分九个展室“历史抉择”、“枣林沟会议”、“保卫边区”、“小河会议”、“沙家店战役”、“神泉号令”、“十二月会议”、“军民情深”、“历史丰碑”和一个多媒体音像室,采用现代声、光、电沙盘一个,全面、准确、生动地反映了毛主席和党中央机关,在转战陕北这一历史时期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尚情操。
在“毛主席转战陕北纪念馆”广场里树立着一块全国唯一的“劳动人民翻身纪念碑”,为国家一级文物。这块碑是1947年3月7日,河岔区2000多农民在这里召开庆祝劳动人民翻身大会,为纪念这次大会,表达对共产党、毛主席的感激之情,他们推倒了豪绅树的“功名碑”,树起了劳动人民“翻身碑”。
2006年6月6日开馆当日, 83岁的老党员郭成明高兴地说:“毛主席在杨家沟的时候,我是民兵连长,当年解放军在这里战斗、生活的故事实在是太多了,纪念馆建成后,可以让年轻一代知道革命的经过和艰难,对我们的干部、群众和学生都有很好的教育意义。”
蜿蜒幽静的蟠龙古道,追忆着历史的脚印;古朴雄浑的城墙历尽沧桑,寄托着明天的希望。几百年过去了,如今的杨家沟,一个个残缺不全的大门见证着它们辉煌的过去,一处处失去当年威严的院落诉说着一个个动听的故事。
据了解,米脂县张家岔至杨家沟红色旅游公路,是米脂县2015年重点建设项目,建设里程大约12公里,公路等级三级。杨家沟红色旅游专线的建成通车,不仅极大改善杨家沟革命纪念馆景区出行条件,也为前来观光的游客提供安全便捷舒适的交通服务,从而进一步推动米脂县红色旅游产业的全面发展。
杨家沟,在前进!我坚信,这个令人神往的小山村,这个中国革命从这里走向胜利的小山村,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成为陕北高原上的又一块红色热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