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家寨传说薛刚反唐时曾屯兵于此,因而得名。山寨形似葫芦,东南西三面为悬崖绝壁,仅西北角和土儿梁山岭相接,直通桥山主脉。寨东为黑田峪,寨西是绣房沟,四周灌木丛生,十分隐蔽,登上悬崖吊桥,再过两道石门,内有天然石洞五孔,每孔可容纳数十人至二三百人住宿,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兵家要地。
1933年春,刘志丹、习仲勋、谢子长率领中国工农红军党政领导机关迁驻红军上寨后,在四个岩洞中分别设立了军医院、修械厂、被服厂、仓库等后勤单位,建了寨楼、堞墙、战壕、哨卡、碉堡、吊桥等。薛家寨现有一、二、三、四号革命旧址。
一号红军寨
陕甘游击队一、三支队驻地一号红军寨。(中红网杨光摄)
1932年秋,陕甘游击队、陕甘边特委先后进驻山寨,修建工事,据险筑堡,使其成为防守严密的基地,寨上红军驻守时的四孔崖洞保存完好,寨前悬崖上有修筑工事时所开凿的小路、石桥、吊桥及石硼寨门的痕迹,洞内还保留有当年红军住过的土炕。
一号红军寨南邻绣房沟,为陕甘游击队一、三支队驻地。
陕甘游击队总指挥部总指挥李妙斋烈士墓。(中红网杨光摄)
李妙斋的警卫员武功烈士墓。(中红网杨光摄)
一号红军寨还安葬着1933年9月20日在保卫薛家寨战斗中牺牲的两位烈士:陕甘游击队总指挥部总指挥李妙斋和李妙斋的警卫员武功。李妙斋和武功是在追击溃敌时,中敌埋伏,英勇牺牲的。
二号红军寨
二号红军寨二号红军寨之北为当时的红军医院和被服厂。(中红网杨光摄)
二号红军寨之北,为当时的红军医院和被服厂,由中国工农红第二十六军所建。
红军医院,当时有9名军医和若干名护理人员,固定床位2 0余张,主要任务是抢救重伤员、诊治红军病号及地方流行病的防治,保持红军的战斗力。
被服厂是我党、我军最早的三个被服厂之一,当时约有三四十名女工,都是照金地区的贫苦农民,任务是制作红军和部分游击队员的被服,主要担负红二十六军的供给,工人们全凭手工缝制,在条件很差的情况下,很好地完成了部队衣被的接济任务。她们除负责缝制军服外,还有帮助医院浆洗纱布、照顾伤病员,帮助游击队站岗值勤等任务,为根据地建设作出了贡献。
三号红军寨
三号红军寨三号红军寨——红军军械厂。(中红网杨光摄)
三号红军寨在二号红军寨之北邻,是红军当年的军械厂,又称¨兵工厂¨或“修械所”。
军械厂的主要任务是为红军和各游击队修造枪械,配制炸药、子弹、手榴弹。工人最多时达六七十人,技术工人多由省委从西安派来。
当年,这个军械厂曾研制出一种威力很大的¨麻辫1号手榴弹”,即在弹壳绑上麻辫,用一段铁丝压上几根火柴头,手执麻辫扔出,在薛家寨保卫战和反¨围剿”战斗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现在三号红军寨的地面上,还留有军械厂安装机床的孔槽。
四号红军寨
四号红军寨子。(中红网杨光摄)
薛家寨四号红军寨子为陕甘边特委驻地和供需仓库。这里既是照金革命根据地的政治中心,又是当年红军、游击队反“围剿”和向敌人发动攻击的军事指挥中心。为红区的心脏,中共中央的政策和决定通过这里在苏区得以贯彻。寨子中的三个土炕是当年一些领导曾经居住过的地方。土炕旁边的巨石则是当年的会议桌。
薛家寨也是习仲勋养伤的地方。1933年5月,习仲勋在陈家坡受伤后,黄子文、周冬至组织群众用担架将习仲勋送回薛家寨营地,在第二道寨子医治枪伤。
薛家寨四号红军寨远眺洞外。(中红网杨光摄)
岩石中的缝隙是通往四号红军寨的路。(中红网杨光摄)
薛家寨四号红军寨远眺照金镇。 (中红网杨光摄)
易守难攻的薛家寨,最后失守缘于叛徒的出卖。叛徒从后山将敌引入,致使薛家寨失守,照金革命根据地丢失。
1933年10月12日,红军主力离开照金,北上陇东,将陕甘边武装斗争的重点转向桥山中段南梁开创革命根据地。
讲解员告诉我们,自从去年照金纪念馆及景区开放以来,已经迎接游客11万人次。
照金之行,是我红色旅游中走过的最为险峻的一段路。此行,最大的感悟:中国革命来之不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