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新闻类>>特稿精选>>正文
吴跃军:远望西山红若火 管教日月耀明光——纪念红军“后勤之父”、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教育家杨至成同志诞辰110周年(组图)
2013-10-24 16:49:23
作者:吴跃军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论坛 【收藏】 E-mail推荐:

《杨至成诗文集》

杨至成(1903-1967)

杨至成将军

杨至成将军纪念馆

与杨至成将军后代合影

    今年11月30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工作的主要创始人红军“后勤之父”、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军事教育家杨至成同志诞辰110周年纪念日。杨至成同志是贵州省惟一的开国上将,是侗民族惟一的开国上将,是57位开国上将中的4位少数民族将军(壮族韦国清、蒙古族乌兰夫、侗族杨至成、瑶族李涛)之一,是参加南昌起义的4位上将(萧克、赵尔陆、杨至成、周士第)、参加长征的48位上将和参加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深造的3位上将(刘亚楼、杨至成、李天佑)之一,是建军以来15个军委总后勤部(总供给部)部长之一,是著名学府红军大学、抗日军政大学、武汉军事经济学院、军事科学院、国防大学(高等军事学院)的创建人之一。多次在中央领导人和军队领导人朱德、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陈毅、刘伯承、叶剑英、林彪、聂荣臻、罗荣桓领导下做后勤、军需、教育工作。现代战争就是打综合后勤,杨至成40多年的军需生产、军事教育、军事供应实践和后勤保障理论,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军事思想,为未来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指挥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杨至成的军事后勤思想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杨至成同志系湘西黔东“南方杨家将”飞山蛮十峒望族杨再思后裔三十二世孙,1903年11月30日出生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三穗县八弓镇木界侗乡.

    1964年11月8日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等军事学院副院长杨至成同志写了一首《红叶》诗:“天高云淡三秋凉,一派苍林叶换装。远望西山红若火,管教日月耀明光。”杨至成同志和军事科学院、国防大学所在地的西山有不解之缘。杨至成一生从参加黄埔军校第五期开始到参加南昌起义,是火的一生,红配绿,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根据需要和组织安排,做的是绿叶后勤支援保障战争的工作。 

    杨至成将军是我军后勤工作的开拓者,也是我军后勤院校的主要创始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经济学院是培养军队后勤建设人才的高等军事学府,隶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是一所面向全军、全国招生的多学科、多层次,以培养军事经济管理人才为主要任务的学校。是军队创建较早的院校之一。学校创始人是杨至成上将。至今在武汉校区文化广场上还立着创建人、第二任校长杨至成上将和全国劳模罗健夫的雕像。前身最早是东北民主联军总后勤部政委杨至成一手创办的东北供给学校(第一任校长高志洁),1946年7月成立于佳木斯市,1949年9月改建为中南军需学校(在株洲,校长是中南军区军需生产部部长杨至成兼,高志洁为第二校长),1951年迁到武汉后改名中南军区后勤干部学校,10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后方勤务学校。1986年定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经济学院。1996年9月19日,在建校50年之际,江泽民同志亲笔题写了“严格、求实、廉洁、献身”的八字校训。杨至成在土地革命时期,他创办了我军第一所后勤院校—红军供给学校,为红军培养了大批后勤干部,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战火中,杨至成将军坚持边保障部队作战边办学。回顾杨至成将军创办后勤院校的过程,将军在中国革命战争中坚持边保障部队作战边办学,为我军后勤院校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经过八十年的发展,当年的红军供给学校现已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经济学院"。这所具有红军光荣传统的院校累计为部队输送了326万余名高素质军事后勤人才,被誉为"红管家的摇篮"。

    杨至成副院长兼院务部部长(1958.05-1962.07)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的创建人之一,1958年前后来的和任命的同志有; 院长兼政委、党委第一书记兼战略部部长叶剑英(1957.11-1972.10)、副院长兼外军部部长宋时轮(1957.11- 1972.10,后任院1972.11-1985.11)、副院长彭绍辉兼战术研究部部长(1957.11-1963.09)、副院长兼党委第一副书记粟裕(1958.12-1972.10,战略部部长1959年改由副院长粟裕兼任,后任第一政委兼党委第一书记1972.11-1983.01)、副政治委员王新亭(1958.11-1963.09)。杨至成从北跑到南,整整奔波了一年,终于建成了一座人民解放军的现代化科研城,为人民解放军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科研场所。2008年4月18日《军事纪实》播出《探秘中国军事智库》上集讲述了杨至成上将作为军事科学院副院长兼院务部部长的选址西山的过程:1956年秋,叶剑英向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建议设立军事科学院。主要任务是总我军战斗经验、编写条令、条例和我军战史。在毛主席“要人给人,要钱给钱”的支持下,1958年3月15日,军事科学院正式成立,叶剑英元帅出任院长兼政治委员。建院之初,恰逢三年自然灾害,还面临着研究人员匮乏等重重困难,而他遇到的第一个难题是军事科学院究竟应该建在哪里?选了很多地方,选了包括玉渊潭,现在军事博物馆这一块儿,木樨地这一块儿地方,包括香山,大觉寺,包括石景山这个地方,最后都选过。现在的军事科学院与刘伯承元帅创建的前身为高等军事学院的国防大学仅有一山之隔,两位元帅为何不约而同的选择了这里呢?今年72岁的方大愚,是当年军事科学院副院长杨至成上将的秘书,军科建立之初他随同将军一起来到了这里,对当时选址的情况记忆犹新。军事科学院政治部原副主任方大愚:他说我们到香山,玉泉营这个地方来看一看。带他看了之后,这个时候高等军事学院已经在那边开始建了,他在我们这个山的对面,我们在红山的南边。记者:看来当时刘帅和叶帅眼光很相似,选了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做学问要安静一点,不要在闹市,所以看着环境很好,背靠红山,东南角是万寿山,西南角是玉泉山,也很开阔。军事科学院军队建设部研究员丁家琪:最后他(杨)就拍板说,这个地方不错,就选择这个地方。而且当时看到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当时树也很多,说你们在搞建筑的时候呢,把树好好保护好,那时候他就有这种意识,风景很好,要保护好这里的风景。叶剑英对军事科学院寄予厚望,投入了很多精力。很多具体工作,他都亲自过问。办公大楼的设计布局也倾注了他的不少心血。军事科学院军队建设部研究员丁家琪:楼盖低一点,但是可以分散,搞品字形的楼,这边一个主楼,东边一个附楼,西边一个附楼,是搞这样一个办公楼的形式。这样就不像一座很大的楼,威风凛凛的一个衙门,不要搞得好像个衙门,这是他的原话说的。提出主体意见后,叶剑英还专门派人把著名建筑大师梁思成等人请到了家中,征求他们对办公大楼设计方案的意见。军事科学院军队建设部研究员丁家琪:第一条就是主楼四层到四层之间呢,中间搞一条过渡性的东西,搞一点装饰性的东西,就是建筑设计上,外貌装饰一下,有点层次感,这是一个。第二个呢,当时旗杆,上面不是有旗杆嘛,主要的办公楼上面都有旗杆,重大节假日都要插红旗,插军旗,插国旗这样的。他就觉得旗杆当时好象太矮了,设计得比较矮,再做得高一点。他就提了两个意见。后来叶帅都说这个意见很好,都采纳他(杨至成)的意见。军事科学院政治部原副主任方大愚:现在盖了很多新的建筑了,咱们这个楼不显得落后。看起来还很气派的,但是又不豪华,很气派,很实用。建院伊始,粟裕大将、王树声大将、宋时轮上将、王新亭上将、杨至诚上将等功勋卓著的两位大将、八位上将先后来到军科,汇聚西山脚下,而他们的首要任务就是起草和修改条令。

    杨至成副院长(1962.7-,到1967年2月去世,分管院务工作)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等军事学院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等军事学院(现国防大学)于1957年8月23日在北京西郊红山口正式成立。学院由原南京的军事学院战役系、战史系及中央军委训练总监部院校部机关合编而成,直属中央军委领导,是当时解放军的最高学府。刘伯承元帅(1957.9-1958.11)担任首任院长兼政治委员。叶剑英元帅接任院长(1958.11-1962.9),杨至成担任副院长。1958年3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等军事学院开学。高等军事学院的任务是,训练我军陆、海、空军正师职以上的军事、政治、后勤干部、高级参谋以及军事理论人员,提高政治、军事理论水平和组织指挥现代化的诸军兵种合成军队作战的能力。1986年9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等军事学府——国防大学举行开学典礼。1985年12月24日,中央军委副主席杨尚昆将绣有邓小平同志手书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军旗,授予国防大学校长张震。国防大学是1986年1月15日正式成立。它是以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政治学院、后勤学院为基础合并组建的。国防大学的成立,标志着人民解放军干部培训体制改革迈出了重要一步,它将成为当代第一流的具有我国我军特色的高等军事学府。

    无产阶级革命家指信仰马列主义,具有革命思想,从事革命工作,并做出重大贡献的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含党龄40年的省部级干部资历、能力、人品达标者)。在共和国开国上将中很多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称号。他们有担任中顾委副主任的王震、宋任穷、许世友,担任中顾委常委的萧克、宋时轮、陈锡联、张爱萍、王平、傅钟,担任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全国政协领导的还有杨得志、杨成武、苏振华、叶飞、杨勇、韩先楚、洪学智、韦国清、吕正操、乌兰夫、萧华等人。而其他上将有的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有的不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有无产阶级革命家称号的有: 刘亚楼(1965)、李克农(1962)、 陈伯钧(1974) 、邓华(1980 )、唐亮(1986)、李志民(1987) 、朱良才(1989)、钟期光(1991)、李聚奎(1995)、陈士榘(1995)等。没有无产阶级革命家称号的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担任党和国家领导人职务。80年代以前的领导人逝世后,由于时代原因,当时的评价与我们现在的重新评价有一定的差异。80年代以后从1983年全国政协常委萧三逝世后部分省级干部67人也进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行列。和杨至成同期同级别乃以后的干部如军事科学院副院长大军区正职郭化若(1904-1995)、军事科学院副政委后顾问钟期光(1909-1991)、军事科学院副院长张翼翔(1913-1990)、总后勤部副部长唐天际(1904-1989)、总后勤部原副部长张令彬(1902-1987)都是盖棺论定,为无产阶级革命家。

    杨至成同志在中共早期领袖周逸群同志影响下192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有40年党龄;作为连级干部参加了南昌起义和湘南起义,有40年军龄,是黄埔军校和伏龙芝军事学院的高材生;在红军时期担任过正军职领导职务;在22年武装斗争中担任红军、八路军、解放军的重要职务,统筹供给、军需、教育工作,创造了许多第一:他是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红四军和红十二军的第一任副官长;第一次用迫击炮打胜黄洋界保卫战得到毛主席赋词《西江月•井冈山》表扬的后勤战线惟一的将军:“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逍遁”;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次穿上四千套军装的设计师和领导人;吃“包包饭”节粮的发明人;红都瑞金苏区军事工业的领头人;惟一担任过红军学校、抗日军政大学、军事科学院、高等军事学院校务部长(分管院务)职务的共和国将军;担任军委总供给部部长兼政委教授《红军簿记学》培养了建国后担任政治局委员、总后勤部部长的邱会作就是红军供给学校的学生;中国人民解放军武汉军事经济学院(东北民主联军供给学校)创建人;从总供给部长兼政委到科员能上能下的将军;敢于看望失意的毛泽东的人;长征路上中央军委先遗工作团惟一的主任;为解决中央红军极端困难经费拿着毛泽东写的条子去找红十五军团军团长徐海东借五千大洋的红一方面军供给部长成就了徐海东成为共和国第二大将的佳话;担任黄河两延卫戍司令员时在延长炼油供应红都延安中央机关、军委机关汽油的第一人。和毛泽东、毛泽民兄弟,毛岸英、毛岸青兄弟一家感情深、毛泽东亲自喊到中南海吃饭的共和国将军,毛主席深情地说“你这个供给部长,管了我好多年的饭,今天我就管你一顿饭”;被人称作“杨老太爷”和杨半仙的人;历经五次婚姻和五次受伤的人;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总书记季米特洛夫接见林彪、刘亚楼和杨至成,清算李德错误在共产国际监察委员会会议上踊跃发言的将军;在蒙古、苏联落难,国外生活八年占人生八分之一最后一个回国的在伏龙芝军事学院毕业的学生;解放战争时期东北野战军、中南军区军需、军工、后勤优秀领导人,全军后勤工作会议受到了毛主席、周副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的赞扬;写作和发表了大量诗词的侗族将军诗人;主持编写全军后勤史任务的人;解放后是中南军区副参谋长、武装力量监察部副部长、军事科学院副院长、高等军事学院副院长、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常务委员(省部级),级别、资历、人品、能力达到了省部级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条件。由于杨至成将军五次受伤、积劳成疾,逝世太早,又是文化大革命期间逝世,党史和军史未能充分挖掘,至今没有权威的《杨至成军事后勤文选》、《杨至成传》、《杨至成画传》、《杨至成诗词选》,也没有在担任主要领导职务的总后勤部、军事科学院、国防大学、武汉军事经济学院召开过杨至成同志军事后勤思想研讨会或百年诞辰座谈会和出版《杨至成纪念文集》。

    建议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实事求是,在纪念开国上将杨至成同志110周年诞辰活动时对侗族一代儒将杨至成将军作出客观、历史、公正的评价。

    2013年10月24日湖南长云斋

    参考文献:

    1.《杨至成将军》,窦孝鹏著,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6年5月版。2.《杨至成诗文集》,陆景川主编,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年3月,2013年再版。3.《杨再思氏族通志》,《杨再思氏族通志》编写组,2002年6月版。4.《侗族诗选》,粟永华、吴浩主编,黄钟警、吴跃军副主编,广西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

    简介:吴跃军,侗族,知名军史文化学者,粟裕学研究者,《中国侗族军事史》编写组组长。北京新四军研究会会员。中华民族全书侗族卷《中国侗族》学术顾问。联系:13973079808

    “后勤之父”杨至成上将(1903-1967)统筹军需、教育、后勤大事简表(吴跃军整理)杨至成,侗族,原名杨序清。

|<< << < 1 2 3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周再兴:陆军第一集团军优良传统教育基地挂牌仪式在茅山举行
·下一篇:朱玫、尹芳:《为民务实清廉——党风楷模刘少奇》全国巡回展哈尔滨站开展仪式(组图)
·卓著功勋铭青史 崇高精神励后人——纪念杨至成将军诞辰110周年
·吴跃军、曹婧:贵州省举办我军“后勤之父”、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侗
·特稿:贵州省举办我军“后勤之父”、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侗族开国上
·杨明伟:杨至成的精神境界及人生的几个闪光点
·特稿:杨至成的精神境界及人生的几个闪光点
·郎友良:功勋卓著垂青史 道德风范树楷模——纪念杨至成同志诞辰110周年
·特稿:功勋卓著垂青史 道德风范树楷模——纪念杨至成同志诞辰110周年
·王朝田:百年追思 不朽丰碑 永远怀念——纪念杨至成上将诞辰110周年
·特稿:百年追思 不朽丰碑 永远怀念——纪念杨至成上将诞辰110周年
·吴跃军:我军“后勤之父”杨至成的一到十趣谈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红色旅游网特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红色旅游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红色旅游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曾莹:井冈山开展交通安全隐患排查治理行动
特稿:井冈山开展交通安全隐患排查治理行动
张继平:情系红军路 瓷绘井冈山——景德镇百名陶艺家
特稿:情系红军路 瓷绘井冈山——景德镇百名陶艺家上
蒋阿平、曾莹:井冈山“乡村大讲堂”讲出幸福好生活
特稿:井冈山“乡村大讲堂”讲出幸福好生活
动车吸烟罚款千元太轻了
沂南县旅游局办公室:沂南县沂蒙红色影视基地凤凰阁
特稿:沂南县沂蒙红色影视基地凤凰阁景点奠基仪式举
马云龙:军民一致筑造钢铁长城
习仲勋会见原中顾委副主任薄一波
解放军厚葬名将张灵甫(组图)
特稿: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
毛泽东称习仲勋:“你比诸葛亮还厉害”
特稿:李讷、张玉凤等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来到毛
毛主席“粗话”欣赏
习仲勋与儿子近平、远平
毛主席语录
习仲勋生平年表
特稿:毛远新出现在邵华遗体告别仪式上(图)
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来到纪念堂怀念老人家(组图)
特稿:首都各界隆重纪念毛主席诞辰116周年活动在京
9月9,李讷、毛新宇等来到毛主席纪念堂(组图)
特稿:李讷、张玉凤等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来
特稿:参加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集锦(组图)
特稿: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
特稿:华国锋年年到纪念堂瞻仰毛主席遗容(组图)
纪念毛主席诞辰114周年 原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来到
特稿:毛远新出现在邵华遗体告别仪式上(图)
特稿:邵华遗体告别仪式(组图)
 
中 国 红 色 旅 游 网 版 权 所 有,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建议使用分辩率1024*768浏览本站,16位以上颜色,IE5.5以上版本浏览器
冀ICP备05003408号
E-mail: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