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至成将军是我党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我军后勤工作的主要奠基人。他戎马一生,赤胆忠心,鞠躬尽瘁,功勋卓著,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杨至成将军诞辰110周年之际,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深切缅怀他的光辉业绩和不朽功勋,学习他的革命精神和崇高风范,以寄托我们的无尽思念。
一、后勤奠基建奇功
纵观杨至成将军的一生,是为我军后勤建设战斗不息的一生,是为我军后勤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一生。他创造了我军后勤工作的“六个第一”: 担纲了“朱毛”红军的第一任大管家,制造了红军第一身军服,开辟了我军第一条邮政通道,建设了我军第一个电讯系统,提出了我军第一部后勤供给标准,创办了第一所军事后勤学校。作为我军后勤工作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人,杨至成将军的卓越功勋永载革命史册。
1928年1月,朱德领导的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师举行湘南起义,时任师部副官长的杨至成开始从事后勤工作。4月,“朱毛”红军会师,合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即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杨至成任红4军28团连长。在参加保卫井冈山的战斗中,杨至成身负重伤,他一面养伤,一面兼任28团留守处主任,胜利完成了伤病员的管理、给养和医药供应工作。1929年4月,红四军在福建长汀整编,杨至成被任命为红四军的副官长,从此走上了他漫长的部队后勤领导征程。在担任副官长期间,杨至成完成的第一项任务就是按照毛泽东的指示,协助军需处为全军制作统一的军装。在当时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他千方百计筹款5万元,建立了临时被服厂,日夜赶制4000多套军服。这是红四军第一次统一着装,指战员们穿上缀有红色领章的灰色军服,戴上缀有红五星的军帽,顿时军容一新,军威大振,受到毛泽东、朱德的高度赞扬。
1930年至1934年期间,杨至成先后担任红十二军副官长、红军总兵站主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供给部部长兼政委,统管全军被服、装具、粮秣、炊饮、财务、宿营、武器、弹药等物资生产和供应工作。为了筹集必需的经费和物资,他根据毛泽东的指示,依靠群众,自力更生,白手起家,因陋就简,兴办和整顿了枪械厂、弹药厂、纺织厂、被服厂、鞋袜厂、卫生材料厂等20多个工厂,工人达两三千人,使苏区的军工生产蒸蒸日上,增加了部队经费,杨至成也因此被称为红军“大管家”。在这位“大管家”的精心管理下,短短的几年时间,红军各项后勤事业从无到有、由弱变强,后勤保障日渐充足。据1934年3月中央军委一位负责人的文章所载,“春夏季的衣服已经有百分之八十的保障,步枪弹的生产二月份比一月份增加百分之百,手榴弹增加百分之百,三月份又增加几倍,卫生方面能够自己制造药品、器材,有些药品比西药的效力还好,而且还能保证部队的需要”,这些都为部队连续取得四次反“围剿”胜利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这期间,为了保证前线战斗后勤保障的需要,他调动各种力量,狠抓兵站建设。通过精心组织,建起以瑞金和兴国为中心的五条兵站运输线,有力支援了前线作战。同时,兵站线还担负起了邮政线路的作用,靠着这些畅通的“邮政网络”,杨至成组织同志们把中央出版的《红色中华报》、中央军委的《红星报》和其他报刊、书籍、信函、邮包等发往各地、各部队,而基层的信件、邮包也能通过“网络”及时送到目的地和收件人手里。这一工作受到中央、前方部队和后方人民群众的好评与欢迎,大家称赞杨至成为苏维埃中央政府和红军办起了第一个“赤色邮政”。为使部队领导机关指挥有力、快捷及时,杨至成还想方设法,让总司令部与各军、军与军、军与师之间都建立了有线电话,有些机构还有了无线电联络,使红军第一次有了自己的电讯事业。
在后勤的实际工作中,他越来越强烈地认识到后勤工作是一门专业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没有一支素质高、技术精湛的专业人才队伍,是绝对不行的”。为此,他请示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建议在红军大学第4期供给班的基础上创办一所专门培养后勤专业人才的学校。经批准,1932年冬,杨至成在江西瑞金创办了红军第一所供给学校,归军委总供给部领导,他亲自兼任校长。在他精心组织和管理下,这所学校为各路红军培养了大批后勤干部,其中有的学员在解放后还担任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副部长、部长等高级领导职务,为我军后勤事业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杨至成还从实际出发,根据红军后勤保障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套科学的后勤保障供给标准,根据他的提议,中央军委于1933年7月正式颁发了我军第一个供给标准,使我军后勤保障向标准化、正规化发展方向跨出了重要的一步。
红军长征时期,杨至成先后任军委先遣工作团主任、红一方面军后勤部部长、军委后勤部部长兼红军前敌总指挥部总兵站部部长等职,肩负着开辟前进道路和筹集粮食物资供给的双重任务。他身先士卒,利用自己贵州侗族人的身份,协助打通了同少数民族的关系,使红军比较顺利地通过了少数民族地区。为了筹集到必需的物资,他绞尽脑汁,想尽一切办法筹措了大量红军长征必需物资,为支持红军完成万里长征尽了自己最大的力量。
解放战争时期,杨至成在东北的后勤战线上,历任东北民主联军总后勤部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军需部部长等职。他根据解放战争多以运动战为主,机动性强、规模大、任务紧、物资消耗集中等特点,狠抓后勤建设和后方基地的发展,在佳木斯、哈尔滨、牡丹江、齐齐哈尔等地建立起具有相当生产能力的机炮厂、子弹厂等军工厂36处,兵站、医院、仓库和后勤院校50多个,大力生产军需产品,培养后勤人才,有力地保障了东北的解放战争。
新中国成立后,杨至成又夜以继日地投入到了军队后勤的建设和发展中,先后担任了华中军区、中南军区军需部部长,中南军政委员会轻工业部部长,中南军区第一副参谋长兼后勤部部长,人民解放军武装力量监察部副部长,军事科学院副院长兼院务部部长,高等军事学院副院长等职。在他担任华中军区、中南军区军需部部长期间,他深谋远虑,以武汉为中心,分别在郑州、广州、南昌、长沙、岳阳、焦作等地建立起几十个军需工厂、仓库、医院和学校,同时又帮助地方接收、巩固和筹建了几十家工厂企业,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奠定了我军军需事业的基础,也为后来的抗美援朝战争后勤保障创造了物质条件。
二、教育事业呕心血
杨至成将军不但是我军后勤工作的开创者,还是一位优秀的军事教育家,他为我军的教育事业、尤其是军事后勤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石。
杨至成将军一生钟情教育事业,参与创办了我军多所军事院校。土地革命时期,在红色首都瑞金,他参加筹建了红军学校,并担任红军学校的校务部长,并在第4期供给干部班的基础上,创办了第一所红军供给学校。抗日战争时期,他又参加筹建了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并担任“抗大”的校务部长。解放战争时期,他主持创办了东北军需学校、汽车学校、医科大学(下设六个分校)和护士学校。东北军需学校后随军南下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后方勤务学校,杨至成不顾百事缠身,仍兼任后勤学校校长。几十年后,这所学校已换上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经济学院”的牌子,成长为我军后勤战线和全国经济战线的著名学院,而其第一任军事经济学院院长正是当年东北军需学校毕业的学生。1958年,杨至成奉命筹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当时国内条件极其艰苦,物资短缺,建材供应难,杨至成上跑国家有关部委,下奔广东、内蒙古等省市,四处求援支持,整整奔波了一年时间,终于如期建成了我军第一座包括办公楼、宿舍楼和食堂、门诊部等基础设施在内的大型现代化的科研城,实现了所有营房通电、通水、通气,保证了军事科研人员能在舒适的办公室里开展科研工作。军事科学院建成后,杨至成又担任副院长兼院务部长的职务。1962年初,杨至成调任高等军事学院(即国防大学前身)副院长,在此期间,他殚精竭虑、尽职尽责,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奋斗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杨至成将军励精图治、开拓进取,为建设我军军事后勤学科、繁荣军事后勤理论作出了历史性贡献。红军供给学校成立之初,既缺教材,也缺教员。为了能让学员们更好地学到部队急需的后勤保障知识,他费尽心思,一方面请有丰富作战保障经验的指挥员、熟悉业务的后勤干部走上讲台为学员授课,另一方面组织人员抓紧编写教学提纲和讲义,并形成了我军第一本军事后勤教材——《红军簿记学》,事隔几十年,这本教材至今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他紧跟战争发展的需求,亲自制定教育方针,审定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每开设一门课程就组织教学人员编写相关教材,这些教材为发展我军军事后勤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教学实践中,他强调既要学习理论,更要注重战场实践。他还经常给学员讲课,毫不保留地传授自己的实践经验。在他的正确领导下,培养了我军大批能力强、素质高的后勤领导干部和骨干。在担任高等军事学院副院长期间,他高瞻远瞩,组织编写全军后勤史。通过调查访问、广泛征集,搜集到了几百万字的宝贵资料。尽管这部后勤史因“文化大革命”而未能全部完稿,但为我军抢救了大批不可多得的后勤史料,为后来的后勤史编写及后勤教学打下了丰富坚实的史料基础。
杨至成将军不但重才,而且爱才,在军事后勤人才培养上倾注了大量心血。在红军供给学校成立时,条件非常艰苦,他千方百计创造条件,租借当地的祠堂和空房做教室,为教员授课和学员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在担任中南军需大学校长期间,全国刚刚解放,他深刻地认识到:后勤建设工作和其他工作一样都要从头抓起,不解决人才问题,工作就无法开展。他指示学校有关部门大胆从地方公开招聘教员,并由学校认真审查、考核,最后从400多报名者中筛选录用了十几名有财贸、金融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的人员充实到教员队伍中。但在确定这些地方招聘教员的工资待遇时却遇到了难题,因为解放初期学校的军队干部教员实行的是供给制,没有工资。学校有关部门担心如果把地方招聘人员的工资定得太高会引起争议,造成待遇的不平衡。杨至成却坚决地回答:“对他们的工资,要就高不就低。为办教育,我们不怕多花钱!你们思想上也不要有顾虑。对聘任的教员多花点钱值得,你给人家一口水,人家就会给你一罐蜜!”这些做法,充分反映了杨至成对教育工作的重视,对知识分子、对人才的挚爱。正是有这样的一批人才,才使我们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后勤干部,才使我们日后取得的成果填补了我军军事后勤多项专业的空白。杨至成在担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期间,正好赶上了三年自然灾害,他为了保障全院人员的生活,领导院务部先后建立了农业生产基地、副食生产基地和牧业基地,在物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保证了科研人员的身体健康,全院没有一个人得浮肿病和营养不良症。作为高等军事学院的领导干部,他非常关心和爱护教职员工,总是想方设法改善学院的学习生活环境和条件。他从不摆架子,时常亲自到教员办公室和学员宿舍征求大家的意见,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杨至成这种爱护、关心军事科研人才,当好军事科研人才的“后勤部长”的风范,受到全院人员的好评。可以说,他为军队院校培养我军高级军事人才,为发展我军军事科学事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