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17日,张丽华(左三)随同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正厅级巡视员、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福建师范大学兼职教授、研究员林强在永安市小陶镇石峰村考察红军标语(罗联久 管其乾 摄影)
2011年5月17日,张丽华(右一)随同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正厅级巡视员、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福建师范大学兼职教授、研究员林强在永安市小陶镇石峰村走访见过红军的老党员冯秀银讲述红军在石峰的故事(罗联久 管其乾 摄影)
2011年5月17日,张丽华(左一)随同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正厅级巡视员、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福建师范大学兼职教授、研究员林强在永安市小陶镇吴地村张家山原宁西区苏维埃政府旧址考察(罗联久 管其乾 摄影)
2011年5月27日,笔者发表在《三明日报》的《红旗飘飘映燕江》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原红九团一营二连一排长李德安在《燕江红旗》一书《燕城烽火》一文中这样写道:‘1933年开始,直到1936年,我们红九团都没有间断过在永安、宁洋、连城边境一带活动。我们红九团牵制了敌五十二师和八十三师两个师的兵力。三年游击战争,永安也是游击活动区一部分’。原红九团政治部干事王直将军在《燕江红旗•序一》中写道:‘红军解放永安后,永安的洪田、安砂、大陶、小陶、罗坊、贡川、大湖、曹远、西洋、青水、槐南等广大地区都留下了红军足迹,并开展了一定规模的游击战争。1934年7月,红七军团改编为北上抗日先遣队北上抗日路经永安,使城内的敌人惊恐万状。8月,红一军团主力和红十五师(即少共国际师)曾在小陶、洪田一带同敌第九师和八十三师进行激烈的战斗,迟滞了敌人向中央革命根据地的进攻,有利于红军安全转移’”,而这段话就是2011年5月8日张主任在广州市凯旋龙连锁宾馆一楼的大厅里告诉笔者的。说实在的,《燕江红旗》我早些年就浏览过,但从来没有像张主任那样看得这样仔细。如果不是这位上任只有几个月的党史研究室主任的提醒,我在写《三明日报》的《红旗飘飘映燕江》和6月5日永安电视台《红旗飘飘映永安》时还真可能把这段涉及永安红色政权的延续时间和范围的史料遗忘了——短短的两个月里,她摸清了永安红色历史的家底,从一个门外汉变成了一个行家。
2011年6月5日永安电视台播出的《红旗飘飘映永安(上集)》中曾出现了不少红军战斗的场面,这些影像资料就是我们到达广州的当天夜里,张主任带着我们连夜赶到广东音像城的音像商店买来的。如果不是有这么一位办事果断、雷厉风行的女将,永安电视台的摄像记者和后期编辑人员彭永森在编辑这个节目时恐怕要头疼很久,观众们也难以看到与方方率领红九团将士战斗在永安期间的历史背景相贴切的那些镜头——当时彭永森就说:“我真想不到,以往我们要找很久的历史资料,张主任两三个小时就帮我们找到了”。
从张丽华的这篇诗作中,我们看到了一名基层领导和共产党员对于红军的深厚情谊,也看到了她的内心深处的很强的责任感。2011年5月17日,张丽华随同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正厅级巡视员、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福建师范大学兼职教授、研究员林强在中共永安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陈木旺,永安市副市长严绍裕等,来到原中央苏区县宁洋县——现永安市小陶镇石峰村、吴地村、小陶村和八一村考察指导,相隔5年,石峰村的一些红军标语因为“风雨和岁月的侵蚀”,个别字句已变得更加模糊,石峰村现龄95岁的老共产党员告诉这批“红军的客人”:“她18岁那年,红军来到石峰村,当时红军来了很多人,每一个老百姓的家里都住了红军,屋里住不下,战士们就住在老百姓的屋檐下……”因此也就有了开头的一段。
1934年7月,现永安市吴地村张家山自然村成立了永安市第一个党支部,至今,位于张家山的岩连宁边区根据地宁西区苏维埃政府旧址正厅上还挂有“张家山党支部成立处”的牌子和鲜红的党旗,身为共产党员的张丽华,时刻不忘自己的入党誓词,来到这里,她再次庄严地举起双手,重温着入党誓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