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红网北京2011年6月14日电“自从参加革命,我就下定决心,只为建立一个人人都能过着好日子的社会活着,我也只能为这个理想去死,我宁愿死在战场上,也不愿安安静静的死在一张床上”“同志们多抓些马啊,抓活马呀,让革命骑着马前进……” 6月14日晚,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应中共重庆市委邀请,由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办,并联合田汉基金会等相关部门,以湖南省话剧团为演出班底复排的红色经典话剧《万水千山》在重庆大剧院拉开帷幕。新技术、新方式、新编排使复排版话剧《万水千山》显得更为气势恢弘,更好地传达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并具有强烈的现代史诗风格。 钟声鸣响,大幕开启,观众们瞬间进入了另一个世界。话剧舞台现场采用的全部是实景,所有的假山、砖石都是实打实重新做的立体道具,而不是常见的没立体感的背景画。剧组首次在话剧表演中运用了LED显示屏,一块宽14米、高6米的显示屏立在舞台后方,原著陈其通将军的长子、复排导演陈嘉陡说:“采用LED显示屏,能让写实的画面更真实,写意的画面更灵动。复排版《万水千山》延续了1974年的创作原则,又吸收了1952年完全朴实的表现方法。以写意的画面来展示行军、对仗画面,战斗场景与轻松歌舞浑然一体,把不同艺术形式的感染力发挥到极致。” 二万五千里的征途,二万五千里的风景,金沙水,大渡河,千里雪山,乌蒙磅礴,让观众在不断变换的场景中,领略了五彩缤纷的异域山水,感受到了被渲染的淋漓尽致的革命浪漫主义情怀。 话剧《万水千山》是新中国第一部全景反映“长征”的文艺作品,也是“红色经典”系列中最有代表性的艺术作品之一。它所展现的伟大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魂的集中体现,曾得到新中国两代领导人的深切关怀。1952年,《万水千山》首次公演轰动全国,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观看了演出。1975年,邓小平邀请聂荣臻、王震等老战友观看此剧,给予了充分肯定。复排版话剧《万水千山》,不仅仅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同时对于我们在新时期弘扬民族精神,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也是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与红军长征胜利75周年的献礼剧目。 此次参演话剧复排的演员均是“80后”,平均年龄只有24岁,他们对角色的激情是在其他舞台上很难见到的,不仅是满腔热情地讴歌了长征精神,同时更是对个人的信仰以及价值观进行一次深入思省。该剧出品人、中华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主席王石谈到,在这个话剧的排演过程中,有多位青年演员向他们的党组织提交了入党申请书。观众在看《万水千山》,更是在看当代青年、当代艺术家如何解读这部作品。解放军艺术学院俞根泉在看完这部剧后说,他完全忘了这是一群80后的年轻演员,俨然是一支英勇顽强的红军部队。 “长征已经离我们远去,但精神仍需传承,话剧《万水千山》就是承担了这样的使命,让长征精神在青年人心中永驻”,一位专程从广州赶来的观众在看完演出后说。 “让革命骑着马前进……”演出在红军泰山营救导员李有国牺牲前的呼喊中达到高潮,台上台下激情汇流,响起雷鸣般的掌声。长征这一沧桑历史,凝练艺术地浓缩在两个小时的演绎中,浓缩在重庆大剧院的“尺方”舞台上,也再度铭记在每一个观众的心头。
附件:话剧制作背景
★理想之歌
话剧《万水千山》2011年复排
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回首建党90周年,无论是追溯党的发展,还是回顾共和国成长壮大的历程,历史都会让我们伫立在“长征”面前,“长征”是中国共产党缔造人民共和国的一个重要开始。
长征,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的第一次,却不是最后一次。第一次长征,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为的是中国人民的翻身解放;第二次长征,中国共产党将领导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第一次长征,只用了两年的时间,而第二次长征要用几十年甚至几百年。 今天的中国,正经历一次新的长征。尽管长征的目的和任务不同,达到目的所需要的时间也不同,但支撑我们继续前行的精神动力是相同的,那就是集中华民族精神之大成的“长征精神”,这也是具有普世价值的“中国精神”。
★1952年版和1975年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