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8日,噩耗从北京传来,李德生将军下午3时20分与世长辞。
李德生将军是新县陈店乡人,1916年出生,1930年参加革命,曾任中共中央副主席之职,为开国少将,新时期上将。中央对他的一生给予了充分肯定,称他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我党我军卓越的领导人。这个评价,是中恳的,给了将军莫大的哀荣,也使新县人民感到光荣和骄傲。
将军逝世了,但将军的精神会长存。我想到了将军故里那枝繁叶茂的大松树——八股松,她就是将军精神的象征吧。
八股松是位于将军故里李家洼村不远处山头上的一棵大松树,主干有合抱粗细,高约两丈,顶端平长着八股粗壮的枝桠。
八股松和将军的一生有着紧密的联系。少年时代,将军因家贫给村里一个本家放牛,每天太阳刚出山,他就来到了村左侧的木城寨上,将牛绳挽好挂在牛角上,让牛自由地吃草去,自己则爬上八股松顶端,稳稳坐好,欣赏大自然美丽的景色,编织着未来的梦。
十来岁的时候,家乡闹起了革命。将军的家乡叫柴山保,是鄂豫皖第一块革命根据地。12岁,他当上了儿童团长,八股松就成了他最好的瞭望哨,这时放牛就被赋予了新的意义。红军战士喜欢这个机灵的儿童团长。1930年,将军14岁,身材也快有步枪高了。个子长了,想法也长了,他想当红军,把手中儿童团的木棍、木枪换成一支真枪。他找到红军的一个营长,提出了要求。营长说,你还小。将军说,我不小。营长说,红军打仗要急行军,你跑不快。将军说,那比试比试?营长让将军和他的通讯员赛跑,将军一点也不落后。归来时,营长问将军一路都看见了什么。将军说,听到谁敲了三下木棍,地上有“红军”二字。连长笑了,说,真机灵,同意了。将军来不及回家报告,把正在吃草的牛往八股松上一系,当红军去了。
再过了两年,红四方面军西征,将军随部西进川陕,长征中,爬雪山、过草地、一路走,一路打仗,一路提升,到了1947年8月,刘邓大军南下,千里跃进大别山,将军回到家乡的时候,已是旅长。这是将军参加革命后第一次回乡。15年了,将军时刻思念着亲人,思念着孤苦伶仃的父亲。他利用部队在檀树岗休息的短暂两个小时,回了一次家。“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父亲还好吗?家里的房子还在吗?远远的,他看到山头上挺立的八股松,眼睛湿润了。迎接他的,是乡亲们的嘘寒问暖,还有父亲早在1933年就已去世的噩耗。
将军的第一次回乡,山头上的八股松见到了,它为曾经是将军的伙伴而骄傲;村里的乡亲们记得,他们为村里走出了将军而自豪。但我却无亲历将军这次回乡的幸运,因为那时还没有我呐。我又很幸运,后来,将军于1993年、1995年两次回到家乡,我作为接待人员,亲耳聆听了将军的教诲,还荣幸地和将军一起合影留念。
1993年5月,第三届信阳茶文化节,将军应邀参加,并携夫人曹云莲一起,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那天,阳光很灿烂,将军在李家洼村头的大银杏树旁下了车,乡亲们围上来了,他一一询问着他们父辈的名字,向夫人介绍着和自己亲缘的远近。将军此时因中风留下了后遗症,行动不是十分方便,随行人员和乡亲们一起搀扶着他,向自己的旧居走去。旧居只一间土屋,他坐在门前的院子里和乡亲们聊起了家常。他大声说:“我想念乡亲们呐!”还问了乡亲们的生活,孩子们的读书情况。一再强调,要让孩子们读书,要多栽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村子里树多了,空气就好,水土保持就好,能多打粮食,人还能长寿。孩子读了书,才能成为有用人才。之后,将军到了父母双亲的墓地去扫墓。父亲的墓在李家洼旁边,隔了一条小溪,将军奋力走到墓前,亲抚着墓碑,喃喃地说:“父亲,你受苦了。”后来,将军回忆录里,一再提到父亲受苦时的情景。将军母亲去世很早,去世时他才9岁。葬在木城寨下,山顶上就是那棵八股松,去墓地的路很难走,他就让工作人员和其他亲属代他去了。记得夫人说:“早些年身体好没回来,现在不能到墓旁了吧。”将军说:“早些年不是工作忙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