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的教育家我们就不在这里一一介绍了。
随着画像,我们来到了求是书院的门前,门口有块石碑,从中我们知道,早在九七年,书院就已被列为浙江省省级文化保护单位。走入前殿,看到的是写在屏风上的前言,它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有深厚文化教育的杭州。在左边摆放着几张桌椅,像是老师在授教。右边有把太师椅,在墙上还挂着孔子的画像,这画像和我们平时见到的有所不同,通常见到的画像孔子都是为读书人,教育家的样子,然而这幅画像孔子带着官帽。
走入后殿,我们看到了显微镜,打字机,油灯,怀表,算盘,弘一法师的毛笔等物品,遗憾的是显微镜断成了两节。这里还展现了当时的毕业证书,校友录和一些书籍。我们从中知道在很早就有了学分制。
从悬挂的硬纸板中我们大概了解了杭州教育史,我们还知道了求是书院和浙江大学之间的关系以及浙大的历史。求是书院是浙江大学的前身。
1896年,时任杭州知府的林启,和杭州当地的士绅商议,呈报浙江巡抚廖寿丰,建议利用被查办的杭州蒲场巷内普慈寺开办新式学堂,由林启负责筹建,定名为“求是书院”。“求是”一词源自《汉书•河间献王传》中“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一语。颜师古注为“务得事实,每求必真”。1897年正月,“求是书院”报奏清廷获准创立,林启兼任求是书院总办,于当年5月21日正式开学。
“求是书院”的创办就孕育着“求是精神”。创办之初,“勤”“诚”之风渐然蔚成。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随着社会变革,求是书院经历了求是书院——求是大学堂——浙江大学堂——浙江高等学堂——浙江高等学校的发展历程。虽仅有18年,但师生们“勤”“诚”之风孕育并逐渐形成了“求是”学风。“求是书院”创建之初,正值清廷腐败、国势日衰,外侮日亟之际,许多有志的青年学子,甘愿舍弃当时科举取士的“利禄必由之途,而入学堂,学西学”。在这期间,师生们逐渐形成了“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孳孳为学,互以敦晶励行相勉”,“如有以功利之说进者,常笑之”,“不应沾之于贪权功利为满足”,以尽“一己职责”的求是学风。后几经变迁,浙江高等学校相继演变为浙江中等工业学堂、浙江公立中等工业学校、浙江省甲种工业学校、浙江公立工业专门学校、第三中山大学、(国立)浙江大学,变的只是学校的称谓,不变的是师生们所共同形成的“求是”学风,她源源流长,延至今日的浙江大学,而且进一步弘扬光大,逐渐升华为“求是精神”,成为浙江大学的精神瑰宝、师生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光荣传统。
这一间小小的屋子里竟承载着杭州的教育历史,我为我们之前的想法感到愧疚,真是“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杭州近代教育史陈列馆依照知识性、教育性、通俗性、观赏性4大原则,按杭州教育发展的内在逻辑,将杭州近代教育史分为起步(1840-1911)、发展(1912-1927)、兴盛(1927-1937)、曲折(1937-1945)和复兴(1945-1949)5个时期,围绕杭州教育与国运、重大史事、历史名校、教育名人等主题展示杭州人杰地灵、人才辈出的人文底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