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人,一座城。三个名垂青史的人,一座历经沧桑的城。三个人——秋瑾、鲁迅、周恩来,身处不同的时代,肩负共同的使命,他们义无反顾,积极投身于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洪流中,谱写了一曲曲气势磅礴的历史篇章。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时刻,他们勇敢地站了出来,或巾帼不让须眉以鲜血唤醒国人,或弃医从文立志改变国人的精神,或身体力行为新中国的建立及发展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个是用热血唤醒民众的革命先驱者,一个是与共产党人并肩战斗的大文豪,一个是全心全意赤胆忠心为人民的公仆。一座城——绍兴,一座有着许多红色教育基地的城,一座伴随着祖国日益强大而不断焕发青春的城。我们大学生寻访红色记忆,就是要寻找那个激情澎湃的年代,铭记那些令人难忘的历史,继承先辈的遗志,发扬先辈的精神,自觉承担起时代赋予我们的振兴中华的使命!
秋瑾:“秋风秋雨愁煞人”
悠悠冷风、菲菲小雪中,我们不知不觉来到了古轩亭口。车水马龙,人流如织,秋瑾的塑像巍然挺立,表情刚毅、深邃。驻足像前,百余年前的那个清晨——秋瑾慷慨就义时的场景顿时浮现在眼前,分外醒目,“行至轩亭口,秋瑾不作一声,惟注视两旁诸人一周,即附首就刑。观者如堵。”年仅33岁的秋瑾,以她的铮铮傲骨,毅然决然地登上断头台,为的就是要用自己的满腔热血唤醒国人。
秋瑾出生的年代,正值清末,中国已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饱受烈强的侵略欺凌,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的深渊。山河破碎,民不聊生,在中华民族最黑暗的时刻,无数英雄,挺身而出,革命浪潮,风起云涌。秋瑾——一个缠脚弱女,不但要唤醒沉睡中的妇女姐妹,更要拯救水深火热的苦难人民。“至于以国民之权利、民族之思想,牺牲其性命而为民流血者,求之吾中国四千年之女界,秋瑾殆为第一人焉。”
秋瑾故居位于绍兴城南和畅堂,背依风景秀美的塔山,古朴雅致,环境清幽。少年时代的秋瑾曾在此习文练武。1906年自日本回国直到牺牲前,这里又是她从事革命活动的场所,留下了许多弥足珍贵的遗物。故居里陈立着她的蜡像,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这位先驱者忧国忧民、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而今,秋瑾静静地站在街头望着这个繁华、和谐的城市,望着这个用自己的鲜血换来变革的城市,心里应该是欣慰的。但她的绝笔“秋风秋雨愁煞人”,在时刻提醒着后人要居安思危,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任重而道远。
鲁迅:“我以我血荐轩辕”
无论是街边闲聊的婆姨,还是路边叫卖的汉子,你随便上前打听,谈起鲁迅,谁都可以如数家珍,滔滔不绝地说上鲁迅的几个故事。这位“横眉冷对”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民族的脊梁,在许多“老绍兴”的心中,依旧是活着的“迅哥儿”,让他们骄傲,令他们自豪。
我们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游览了鲁迅故居和三味书屋,我们热切地想走近作为伟大的文学家的鲁迅。徜徉街头,穿梭房间,舒心地吮吸着四处飘逸的花雕酒气、茴香豆香、臭豆腐味……我们心旷神怡,浮想联翩。放眼街头,中间,一条窄窄的青石板路,两旁,一溜长长的白墙黛瓦,一个个竹木亭榭,一扇扇朱漆台门,伴随着一声声热情的吆喝,古色古香,韵味悠长。鲁迅故居门前,一条小河缓缓流过,乌篷小船晃晃悠悠,欸乃声声。在这条独具江南风情的历史街区里,原汁原味地解读鲁迅的作品,品味鲁迅笔下的风土人情,感受鲁迅当年的生活情境。
当然,值此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之际,我们更想了解鲁迅的心路历程和思想演进,了解他作为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的一面,尤其是他与共产党人并肩战斗的事迹。众所周知,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鲁迅就与党的主要创始人有过密切的来往,深受他们的影响。五四运动时鲁迅与李大钊交往甚深,他们在新文化运动中相识相知。鲁迅说,我以他为站在同一战线上的伙伴。他还经常在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上发表文章。后来,党的领导人如瞿秋白等与鲁迅有过更为亲密的交往,从鲁迅赠瞿秋白“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的对联中即可看出他们相交之深。及至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虽未曾与鲁迅谋面,但充分认识鲁迅的价值,并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