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溪口渡口
从女红军街下来就到了赤水河边,这儿就是红军一渡赤水河的浑溪口渡口。站在河边向对岸望去,青山连绵。在高高的火星山上,矗立着土城渡口纪念碑。碑高12.9米,寓意当年一渡赤水河的时间是一月二十九日。这是1980年习水县政府在浑溪口渡口岸上建立起来的。
由于在青杠坡战斗中未能消灭尾追之敌,红军面临腹背受敌、背水作战的不利形势。1935年1月28日下午,中央在土城爱华商店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改变行军路线,渡过赤水河,脱离强敌。军委分工,由周恩来负责在次日拂晓前在土城架设浮桥。于是,周恩来亲自带领参谋人员指挥,工兵连队勘测选定架桥地点,组织力量,发动群众、征集大量船只和门板、毛竹、绳索等架桥物资,连夜搭建。据当晚军委总部作战科值班参谋吕黎平同志回忆:“这是一个使人焦虑、极其紧张的夜晚。前沿阵地,枪声不断,炮声隆隆,赤水河奔流,波涛滚滚,关系全军安危的浮桥十分艰难地架设着,彻夜未眠的恩来同志三次带我到架桥现场督导。”29日凌晨,在土城镇当地船工的支持下,终于在土城上游的浑溪口、下游的蔡家沱架起了两座浮桥,毛泽东、朱德等率红三、五军团和军委纵队,从这两处渡口渡过了赤水河。至29日上午,红军从土城上游的浑溪口、下游的蔡家沱和元厚沙沱圆满完成了一渡赤水河,轻装前进,拉开了红军长征“四渡赤水”战略转移的序幕。
红运石与运红石
座落在土城古镇赤水河畔的红运石。(江山摄)
站在赤水河边,只见滚滚流淌的赤水河水在演奏着红军激进的英武之歌。咆哮声不时震荡着耳膜,而眼神又被河中的两块巨石锁定,石堡上飞舞着“红运石”三个斗大的字体。
当年,红军一渡赤水河时就是在这里搭建的浮桥,利用河中的石堡作为稳固浮桥的基石。所以说叫它运红石,也就是运送红军过河的意思。而红军一渡赤水河后,又顺利地三次渡过了赤水河。当地的老百姓认为,正是这几块石堡让红军交上了好运。而后来到此地游玩的游客们回去后,很多都交上了好运,于是就称这几块石堡为红运石。
在这里还有一个小小的故事。75年前的1月28日青杠坡战斗失利后,中革军委决定轻装渡河。在29日的凌晨,中央红军的先头部队渡过赤水河后,毛主席的亲密战友朱总司令还没有从前线回来,毛主席就一直站在那石堡旁瞻望着,直到朱总司令到来,两人紧紧地将手握在了一起,一句话也没有说,相拥着渡过了赤水河。可也说这几块石堡见证了他们那伟大的革命友谊坚若磐石。
红运大道
沿河而上,记者们走上了一条长长的、由红红的丹霞石石块铺建起来的旅游长廊。这就是全程666米、取意吉利的红运大道,寓意为人们走上红运大道,实现红运人生。放眼望去,满地的红色映入眼睑,仿佛是万般火种撒满了大地,让人置身于红色殿堂之中。
一路上,赤水河畔风情一览无遗,不时有经过的船只鸣笛,仿佛是在远离尘世的呼唤。遥想千年,那时候应该就是纤夫的号子声,空旷、悠远吧!
在古镇土城的采访中,无论是调查战史、瞻仰烈士,还是攀登青翠雨滴的大山、徒步清澈见底底溪流;无论是在青石板铺盖的街巷中徘徊,还是让点滴细雨就使红色泥浆沾满鞋帮,纵然等泥浆干燥脱落之后依然会留下暗红的印记,都会深深感受到红色的印记与历史的厚重,领略到这片土地中曾经有过的悲怆、英勇与热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