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杠坡红军烈士纪念碑(中红网 胡俊峰摄)
青杠坡向南俯瞰部队北上必经之路(中红网 胡俊峰摄)
中红网贵州2010年9月23日电(胡俊峰) “小的时候在青杠坡随处都能挖到子弹壳、子弹头。铜的。” 土城当地的百姓几乎个个都能详细介绍青杠坡战斗的过程。因为他们所知道的青杠坡战斗惨烈又充满了传奇。如今,在土城亲身经历过那段历史的老人已鲜有在世,但“红军”、“青杠坡战斗”已经融入了当地百姓的血液当中,世世代代传承、传说着。 土城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元明时期即有驻军。而青杠坡为东皇至土城的咽喉,距土城仅三公里,是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红军北上抗日的必经之路。 现在,一座青杠坡红军烈士纪念碑面对着赤水河,巍然耸立在青杠坡上。碑名由经历过青杠坡战斗的张震将军题写。为纪念青杠坡战斗发生于1935年,碑高19.35米。紧紧围绕着青杠坡的,是尖山子、桐梓窝、营棚顶等战斗中红军与国民党军的主阵地。站在青杠坡上,几个高地上隐隐可见人影,并且能将部队北上的路线尽收眼底。 “开始以为是黔军,叫 ‘双枪兵’ 嘛。手里拿着把步枪,腰里别着杆烟枪。不要说打仗了,情况不对掉头就跑掉喽!”当地老乡提起这些‘双枪兵’都不免带着一种戏谑。 1935年1月遵义会议以后,中央红军正处于国民党中央军、湘军、桂军、滇军、黔军、川军、鄂军的重重围堵之中。而红军得到的情报中,认为尾随其后的就是当地百姓所说的“双枪兵”,兵力只有两个旅、四个团。于是,中革军委决定先歼灭尾敌再全力北进。 根据地形,红三军团立即进占山谷西侧的高地桐梓窝,红五军团占据山谷东侧高地尖山子,准备将“双枪兵”包在口袋里“煮饺子”。但交战后红军才发现尾随而来的不是黔军,而是川军郭勋祺部四个旅八个团。作战经验丰富郭勋祺部并没有像中革军委预料的那样钻口袋、吃哑巴亏,而是迅速占领了青杠坡东南方的营棚顶高地,与红军展开阵地拉锯战,等待从四面八方涌来的援军。28日拂晓,战斗打响,毛泽东、周恩来、张云逸、李富春、左权等到青杠坡附近的大埂上指挥战斗,彭德怀、杨尚昆负责战场指挥。 提起有两百多位开国将军参加这场战斗,老乡满是自豪:“出的将军多喽!朱老总都端着枪上前线了。好多将军那时候还是小鬼嘞!” 战斗开始后,红军部分阵地被突破,危机关头,朱德总司令和刘伯承总参谋长亲上火线指挥,毛泽东又令陈庚、宋任穷率干部团发起冲锋,浴血奋战,夺回了部分阵地,红二师从元厚跑步回援,阵地得以巩固。28日中午,中革军委调整部署,一军团二师从正面狭谷攻击,三军团攻营棚顶以东敌军阵地左翼,五军团抄龚右翼,红军向敌营棚顶主阵地发起冲锋十余次,与川军展开白刃肉博。 “陈赓带着干部团冲上营棚顶,把军旗插在山头上,一直在阵地上顶住。毛泽东在大埂上看见,心都要开花了。说:‘陈赓真行!’而且陈赓自己皮都没擦破一点!” 占领营棚顶与敌军对峙之后,三万红军被压制在土城不足十五公里的挟长河谷地带,形势万分危急,敌人反扑的势头一浪高过一浪。 “朱老总要上前线。毛主席哪里肯,说什么都不让。争来争去,最后毛主席亲自把朱老总送上前线。朱老总端着冲锋枪一上来,红军不晓得有多厉害。” 随着情势急转直下,中革军委在土城紧急召开会议,决定改变定北渡长江计划,主动撤出战斗,西渡赤水河。 29日凌晨开始,红军兵分三路从土城浑溪口、蔡家沱、元厚沙沱一渡赤水河。在这场惨烈的战斗中,党的两代领导核心,共和国的三任国家主席,一任国务总理,五任国防部长,七大开国元帅,二百余位将军参加了战斗。红五军团政委赵云龙等一千多红军将士壮烈牺牲,张宗逊,杨成武,杨勇,张震等指挥员负伤,红军伤亡三千多人,歼敌三千多人。 “这边原来有座庙。我们打上营棚顶以后这座庙就是战地医院。张震将军负伤就住在这个庙里。当时庙里的住持提点了他,说:‘你以后一定很显赫。’结果张震就去追部队了,后来成了将军。” 青杠坡是红军四渡赤水的发轫地,青杠坡战斗揭开了四渡赤水战役的序幕,更在土城百姓的心中书写了一部传奇,世代传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