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的差异,对一个国家如此重要。据说,朝鲜仍然保持着生产合作社制度,还是供应粮,每人每天只会分到很少的粮食,甚至温饱都很困难,主要收入用于军事投入,饥寒交迫的人们宁愿过流亡的生活去选择偷渡,但朝鲜政府认为这样的行为有辱社会主义朝鲜的荣誉,如果被发现会株连九族,并用铁丝把偷渡者的锁骨或者手心穿起来,以叛国罪论处,大多偷渡者的命运往往都是一条悲惨的回归路,遣返这些人就等于宣判死刑。
早在前些年下乡采访时,偶然听过一个加工厂老板讲述他的亲身经历:在一次外地运粮返回途中,意外地发现一个已经饿的要虚脱的七八岁小男孩从货车后箱里爬出来,可怜巴巴地看着人们惊诧的目光哀求吃食,看那小孩太可怜,真不忍心扔掉他,最后索性把他带回加工厂吃了几天饱饭。最后没办法还是报告了派出所,之后很快就通过边防联系到了朝鲜方面。同样的悲惨命运,他同样没有逃脱,朝鲜士兵同样将铁丝穿过小男孩单小而瘦弱的锁骨,扔上卡车扬长而去……
我们看到了快乐的人们,可是,那并不属于朝鲜……
漫步断桥,见大江东流,我的耳边分明响起那如泣如诉的歌声,“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站在断桥的尽头,看战火撕裂的钢板,一人高的炸弹,光秃秃的桥墩,我眼前又浮现出志愿军战士年轻的身影,“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中国人民早已站起来了。但是要想在世界民族之林站得更直、更稳、更高,依然需要不懈地锻造自己的钢筋铁骨。
月上中天,在宾馆的窗前远眺,鸭绿江对岸的山川景物隐没在浓重的夜色里。断桥上,雪白的灯光勾勒出它那残缺了半个世纪的身影。汹涌的江涛,清晰地回荡着一个凝重的声音:“发展才是硬道理!”
第二天早晨,天灰蒙蒙地下起了小雨,在好友刘琦玮、孙秀宁夫妇的陪同下,我们乘车前往“抗美援朝纪念馆”参观。“抗美援朝纪念馆”坐落在离鸭绿江不远处的一座山顶上,依坡而建的台阶,远远望去,非常壮观。山顶上的广场高高耸立着“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纪念碑”,向东望去,丹东市的江边建筑、鸭绿江、朝鲜的新义洲尽收眼底。
据说,“抗美援朝纪念馆”的旧址,在抗美援朝战争年代,曾经是彭德怀元帅指挥抗美援朝战争设在国内的一个指挥部。随着战争的结束,在此基础上,后来改建成为现在的“抗美援朝纪念馆”。但是,一些当年指挥部的房屋建筑,至今仍然保留着。
抗美援朝纪念馆始建于1958年,前身是1953年创建的“辽东省地志博物馆筹备处”。1956中11月2日,经辽宁省文化局批准,成立了“安东历史文物陈列馆”,原辽东省地志博物馆筹备处撤销。1957年7月,安东历史文物陈列馆开辟了“原始社会”、“历史文物”陈列,同时设有“抗美援朝纪念”专室等共十二个陈列室。
1958年9月29日经辽宁省文化局上报中央文化部批准,将“安东历史文物陈列馆”改为“抗美援朝纪念馆”。郭沫若同志题写了馆名,先后接待国内外观众达l00万人次。
1990年l0月24日,正值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四十周年之际,全国政协副主席、原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洪学智,率中央代表亲自来丹东为该馆奠基。辽宁省和丹东市的党政军领导以及部分原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老首长、老战士参加了奠基仪式。在中央的亲切关怀和全国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抗美援朝纪念馆新馆工程于1991年9月6日破士动工,1993年7月27日,即朝鲜停战协定签字40周年落成开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胡锦涛参加开馆仪式并为纪念馆剪彩。
新馆是由陈列馆、全景画馆、纪念塔三大建筑主体组成的建筑群,融中华民族的传统风格和现代建筑特色于一体。总占地面积18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3790平方米。陈列馆的平面布局是呈品字形的三层建筑,建筑面积5800平方米,楼高19.4米,上有5个民族风格的小亭,外墙为灰白花岗岩剁斧石贴面。陈列馆的中央为序厅,序厅的正 面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浮雕群像为背景,正中是毛泽东和彭德怀的巨型圆雕像,两侧分别是志愿军战歌和中共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同志组建中国人民志愿军命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