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将周边道路更名为相关路名。上世纪南京对世界影响最大的两件事中有一件就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暴行。因此不少地名专家建议把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碑)周边的部分道路、街巷作些调整,有的可考虑更名为与大屠杀历史有关的路名如国耻路、大屠杀路、万人坑路等,将历史事件附着在地名文化里,让文化承载历史,影响和启迪后人,增强文化的历史穿透性,有利于人们记住国耻建设南京振兴中华,还能产生很好的宣传警示教育作用。
第四,“国耻馆”再改造时应强化中华文化。目前改造过的纪念馆区“和平之舟”,不仅缺少南京文化和中国特色,风格西化比较明显,而且雕塑过于抽象写意、场馆过于图书馆、展览馆化,甚至陵园化、祭场化、公园化,似乎过于突出“和平”,很适合国际人士的口味,却不符合国人的形象思维,也让压抑感显得明显不够,难怪不少老人到了扩建后的新馆参观后,反而觉得不如旧馆震撼了;孩子们更是产生进入博览园和图书馆的感觉,空间过大,设施先进,让他们对历史的距离反而远了。因此新长征人练红宁希望再一次改造时,整体建成一个破碎的城墙,让人们首先从宏大的外观上就能一下子感受到大屠杀的惨绝人寰,再将资料展室、万人坑遗址等因地制宜地布置在城墙里面,让人们流水线式地通行参观,深邃狭窄的空间,各种历史场景的再现,恐怖阴森的环境,从而更加身临其境,在压抑的氛围中感受历史的震撼,产生独特的教育和鞭笞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