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喝着清澈甘甜的红井水,循着<<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朗朗读书声,来到了与"红井'遥相呼应的沙洲坝毛主席旧居。门前那棵挂着古钟,技叶繁茂,绿荫蔽日的古樟树倒映在静如镜子的水塘上,显得那样的优雅和宁静,让人流连忘返,寻觅着一代伟人留下的一串串深深的脚印......由于当时苏区革命形势如火如荼,许多同志产生了战争环境中不可能进行经济建设工作的错误思想。因此,毛泽东主席晨钟暮鼓在水塘边散歩丶在古樟树下沉思。进而在苏区红色的土地上进行经济建设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他带头带着干粮,日穿草鞋为群众分田地,夜打灯笼访贫农。他带头倡导求是、求实、求新的工作作风,深入到苏区县和挨家埃户开展细致丶求实的社会调查研究。夜深人静时又在简陋的办公室兼卧室里,伴着微弱的油灯,对自己的所闻所见丶所思所想伏案疾书。毛泽东主席在沙洲坝短暂的一年零三个月时间里,写下了<<必须注意经济工作>>丶<<我们的经济政策>>丶<<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等光辉巨著。提出"即使在革命战争条件下,也要进行各项必要和可能的经济建设"的论点,深刻阐明了革命战争与经济建设的辩证关系,全面系统地提出了在根据地进行经济建设的理论丶路线和方针政策,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制定了中央苏区经济政策,指导了当年苏区在艰难的战争环境下的经济建设和政权建设。毛泽东主席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中,着重強调“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的问题、盐的问题、米的问题、房子的问题、衣的问题、生小孩子的问题,解决群众的一切问题。”早年,沙洲坝流传着一首民谣:“沙洲坝,沙洲坝,三天不下雨,无水洗手帕。”毛主席看在眼里,急在心理,落实在行动上,从书本的理论走进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中。在1933年,毛主席带领身边工作人员为当地群众寻找水源,在短期内打出了一口水井,为附近的群众解决了饮用水问题。饮水思源,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沙洲坝人民,时时刻刻想念毛主席,给这口井取名为“红井”,并立了块纪念碑,表达了最真挚的情感。毛泽东主席树立群众观点,从群众柴米油盐等小事想到,真心实意办实事丶做好事,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诠释了群众利益无小事,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再难也一定要办好的执政为民丶立党为公的理念。在关心群众生活中树立了苏区干部的好作风,更体现出了共产党人真心实意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先进性丶代表性。
沙洲坝景区毛主席读书阅报处
云石山景区毛主席读书阅报处
|